分享

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出版

 二月石桥 2015-07-23

禅宗有云: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看似是无意识的自然流露,其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的推力,有着时代精神的痕迹。数千年来,中华大地一直以农耕经济为主,在此经济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适宜农耕经济形态的社会文化观念,它决定着中国人的处世风格,也塑造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技术创新的大爆发和国际间的紧密贸易联系,人类主体的现代化进程,在全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高歌猛进。在当代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形态已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工业经济、信息技术经济、新能源与新材料经济,以及以金融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经济。受传统文化观念支撑的生活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但它又因为强大的惯性而普遍存在着。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如何通过分析中国人的性格以及行为蜕变,重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社会的价值观体系?

  2013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的《中国人的蜕变》。

  杨国枢先生于1932年12月生于山东胶县,1959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67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1969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台湾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心理学系讲座教授、台湾中原大学心理学系及心理科学研究中心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大学客座教授、天津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

  其主要著作有《中国人的性格》《中国儿童行为的发展》《青少年心理测验手册》《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现代社会的心理适应》《中国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与民族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化论丛》等。

  《中国人的蜕变》是一本对国民性进行条分缕析的心理学通俗读物。杨国枢先生从价值观念、性格特质、行为取向等角度系统地剖析了传统中国人的国民性,并捕捉了当代中国人历经现代化变迁以来的蜕变表现,以此引导读者朋友在新旧交替的嬗变中找到一种适宜的存在方式。

  出版本书,是希望陷入传统性与现代性之争的当代人能够从中觅得安谧之道,以一种更清晰、更理性、更自觉、更积极的姿态构建新时代的价值观体系,幸福从容地生活在当下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