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独创路径

 田园牧韵 2018-02-26
作者: 姜义华 
【摘婴】中国人民开辟的这条具有独创性的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精在于,这一路径非常成
功地鲜决了外铄与内生相悖和对立的问题,大一统国家权力全能化绝对化和人的普遍自主自
立相悖和对立的间题,以及现代化所带来的人的新的异化和每个人自由而全而发展相悖乃至
对立的问题。
【关键词】中华文明蚬代转型和谐共生
现代化所造就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信息文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比
较充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将人引向了新的异化。如工业化不断追求高度发展,带来劳动
的解放,同时又会鼓励和引「导人们追逐利益最大化,使人的仝部活动,越来越受制于外在的
经济与政治乃至社会力量,社会两极化趟向亦因此难以遏制:市场化使人与人之间以契约关
系与货币关系取代了原先的自然关系;城市化破坏了人与人之间传统的联系红带,使人变得
过于孤独化: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更会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变得非常紧
浆:知识化使人们为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所支配,炎失人文主义、理想信念和终极价值的追
求:如此等等。当今全世界正共同经历着一场人口过剩与资源环境极度匮乏的危机,传统的
工业发展方式必须进行变革,人口文明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在这种背景下,探讨中华文明
的转型路径就有了新的意义,近代以来的中华文明的转想是在符合国情的基础上,顺应了世
界潮流,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中华传统文明的特征
第一,中华文明是一种复合型文明。它是以农耕文明为工,以草原游牧文明与山林农
牧文明为两翼,并借助商业和手工业予以维系的复合型文明。中国农耕文明是一种非常成熟
的文明,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形态,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以男耕女织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存在与繁荣的主要基础。中华传统文明的形成,从一
开始就与草原游牧文明、山林农牧文明的生成和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草原游牧文明与山林
农牧文明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但地域特别广阔,极其广泛地影响着农耕文明和整个中华文明
的愛展。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当发达的商业与手工业,不仅推动着传统农耕
明成为一个整体,而且推动着传统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山棒农牧文明成为一个整体
由此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明就物质文明层而而言,已持续不断延续了数干年,
第二,中华文明是一种由大一统国家体系长时间对整个国家进行着有效管理的政治文
明。自秦汉以来,政治大一统成为中华文明一个最显著的特名征。这一国家政权体系,主要由
皇帝制度、宰相制度、郡县官史制度及地方上绰制度构成。中国早就建立了非常发达完备的
文官制度,它能够在较大范用内从社会各阶层中,选取精英人才充实官僚队伍,扩大自己的
统治基础,以有效地对国家进行控制、动员与管理。
第三,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怪力乱神,面一直注重以人为本,将“人文
化成视为实现人的最高价值的根本途径。人文化成,即尊德性、崇礼义、重教化、尚君子
以伦理为本位中华文叨因此便常常被弥之为—种泛道德主义文明传统的泛道德主义文明,
主要是以伦理为本位的。它使每一个单个的人都处在一个巨大的极为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
成为夫妇、父子、家庭、亲友、同学、同宗、同事、同乡、同胞等等关系中无法割断的一环,
必须负起相应的社会贵任。中国乱世亦常用重典,但平时对德治、礼治的重视要远远高过于
对法治及刑治效果的期待。
中华传统文明的主要局限与主要弊端,也正源于以上三大特点。其一,以农为木,重
农抑商,限制和阻止了资本、劳动、技术向城市和工业集中。其二,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
难以避免其因为专制面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产生巨大的自发的社会动乱。其三,古

代知识分子渡视生产知认的积累和技术科学的髹求。这些弊,使中华传效文明一直未突
破小生产与手工劳动,而最终被西方先进的工文明所取代。
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在效仿过东四方各国多种模式,选择过多条道路,忖出沉重代价,取得率富经鹭之后
中华文明终于逐渐找到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乎世界潮流,具有鲜叨独创性的转型路径
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主翌是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展开的
第一。以工业文明、城由文明、信鳥文明为主导,以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为两翼,
个社会经济从传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山林农牧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中国正在进行着一
场规橞空前泛的工业革命,这场革命結東了传农輻文明的支配地位。代科学菠术使
会生产力极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从齟强度和超长时间的沉重体力劳动中解政出来,这就
使他们获得了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自身的更多可能与更大空问。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的飞速发
展。性人们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发达。
第二,在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想的全过程中,中央政府发挥了统额作用。中央菜
极的大一統国家实际上统領着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国传统大一绕国家,集了
中国传饞杆会的主翌精美,他们能够获得较多较厂的信息。从近代以来,他们最先感受到民
族存亡的危机,最先把外部{界先进的知识传λ中国。1978年以来所实衔的改革开坡,也
同样首先靠国家政权自身的力量,才得以自上而下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从面使得高度集
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改变。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发挥,最终建京
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大一统国家政杈体系和现代经济积极互动,人们
越来越泛地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事务管理,代法治也开始步形成,可以说,在
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央政府的集权领导还将继续领导各地方政附进行社会主叉市场经济建
设,保障人民对于国家事务管理的有效参与,并最终为实现最厂大人民的利益而不断努力。
第三,在推动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发
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最大的变化,是知性上升至主导地位,整个社会正在走向知识化,整
个撳育系统都将知諶砖投放在最突出的地位。人们在文明转型过程中,始终不忘民众的共同
利益、国家与民族的共同利益,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成为人们的根本诉求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就是中华文明从转统的农耕文明。政治大一统、德性
至上的泛伦理主义,向代工业文明、现代政治文明、现代精神文明、现代社会文明全面转
型的过程。经由一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行别是1949年申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方位的
艰探索,中国人民终于开辟了一条真正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实际的具有独创性的转型路径
它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成功地解决了并正续解决中华文明转型中外饭与内生、大一
与人的普遍自主化、人的德性知性与诗性全面这样一些根本性的矛盾
第一。中华文明转型的成功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四方国家
先进的经济与政治制度吸引了当时的有识之士,他们希望走资本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国的富
强与据兴。然而,“西”避路木质上是将资本原始积和资本集聚积累的负担全部落在农民
身上,他们在遇速破产之后却无法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因此。这些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我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大农民进打以平分土地为核心的土地革命,让恺
们直接享有中华文明向现代转型的成果,得了大农民的热情拥护和积极支持。这是新民
主主叉取得煌胜利的根不保证。在改革开放中,厂大农民重新获得了对土地和其伦生产资
料的支配权,农和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传统农业经济开始向玩代农业
经济全方位地转变,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莦先表现在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
大的内在动力,雨共前提则是他们必观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第二。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将国家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经济的作用有机地合起来,由于政府掌控着国家和地方经济命脉,直接掌控着各种生产要素的主要分配权,政府实际上成
了“经济人”,权力成为牟利者追逐的目标。这就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的普谛的自主自立相
悖,甚至形成尖锐对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就是将国家政权的有效运作
与主导作用同人民大众真正当家作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将国家权力变成严格在宪法与法律
规定范围内运作的有限权力,借助成熟的公民社会与公众社会对于各级权力实施的有效制
约、制衡与监督,确保各级政府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第三,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较好地解决了现代化所带来的人的新的异化和每个人自由
而全面发展相悖乃至对立的问题。中国在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中,确定将每个人自由而仝面的
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最根本的准则。正因为立足于此,中国便能较好地将人的物质生活、人
的精神生活、人的政治生活、人的社会生活作为综合整体加以把握,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和
生态化相结合,城市化进程和人性化相结合,市场化进程和社会公平化相结合,世界化进程
和民族国家的主体性相结合,注意经济成长和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紧密相结合,注意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东部中部和西部、汉族和所有其他各民族的
协调发展。这三点,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路径独创性的精葡之所在。(作者为复且大学中外
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资深特聘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