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白画祆神及祆祠

 大小熊猫哥 2017-11-24

敦煌白画祆神及祆祠
敦煌白画祆神神主法国国家图书馆P.4518(24)

   饶宗颐先生在《敦煌白画》中提到此幅二女神像,文中记到“P.4518(24)绘二女相向坐,带间略施浅绛,颜微著赭色,颊涂两晕,余皆白描。一女手持蛇蝎,侧有一犬伸舌,舌设朱色。一女奉杯盘,盘中有犬。纸本已污损,悬挂之带尚存。”

   此白画,据姜伯勤先生所论,其上二女神为祆神神主,“悬挂之带结犹存”,则表明此种纸上素画系用于赛祆。赛祆是一种祭祀活动,有祈福、酒宴、歌舞、幻术、化装游行等盛大场面,是粟特商胡“琵琶鼓笛、酣歌醉舞”的庙会式娱乐活动。祆神祭祀时的迎神曲,称为穆护歌,隋朝乐府中已有“穆护砂”。宋人姚宽说“穆护原为祆庙赛神之曲。”唐大曲有穆护,大抵是祭神罢而饮宴歌舞。在归义军曹氏时期,敦煌城东仍有祆祠。所谓“城东祆”,当指安城祆庙。官府不时对祆庙供祀,此举表明官府对祆教的重视。

敦煌白画祆神及祆祠

敦煌白画祆神及祆祠 纸破用数己未年四月三日支与靴近安何丹助葬粗纸 法国国家图书馆P.4640

   关于敦煌祆祠,《敦煌古迹二十咏》中有《安城袄咏》,诗云:“板筑安城日,神祠于此兴。一州祈景祚,万类仰休征。蘋藻采无乏,精灵若有凭。更看雩祭处,朝夕酒如渑。”又,《沙州图经》载“祆神,右在州东一里,立舍,画神主,总有廿龛,其院周回一百步。”这座祆舍,“其周回一百步”,约合150米。池田温先生曾推测此祆神神祠为一30-40米的正方形。依据为伊朗本土所出拜火教神殿多为方形,环以回廊。

敦煌白画祆神及祆祠

敦煌古迹二十咏法国国家图书馆P.2748

敦煌白画祆神及祆祠
沙州图经 法国国家图书馆P.2005

   祆舍作何形状,今人已无法得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粟特人所用葬具盛骨瓮多仿祆庙形状,多作方形。而盛骨瓮实物出土尚属不少,从中或可一窥祆庙模样。根据L.V.Pavchinskaia对粟特盛骨瓮的研究成果,盛骨瓮大体分布在三个区域:一是以撒马尔干为中心的中部粟特地区;二是以布哈拉为中心的西部粟特地区;三是以kashkadarya绿洲为中心的南部粟特地区。绝大多数的盛骨瓮则来自中部粟特地区,特别是撒马尔干一带。

敦煌白画祆神及祆祠

各类建筑型的盛骨瓮

学者指出,阙形石棺床所仿的也正是祆庙一类建筑

   关于祆神,据学者考证,中国西北地区一些出土实物尚有其形象。丹丹乌里克遗址出土一幅壁画,莫德(MarkusMode)判断乃是出自粟特系统的祆教神祇,三位神祇从左到右依次为大神阿胡拉·马兹达、女神娜娜、风神维斯帕卡。张广达亦指出,“在中亚,祆神往往以三神为一组而出现,风神就常常和祖尔万、阿胡拉·马兹达共同结成一组。”

敦煌白画祆神及祆祠
丹丹乌里克壁画

   Ahura-mazdah,别连里茨基等谓即Adbag,意为大神,即吐鲁番文书中的“阿摩”神,为祆教中的最高神。粟特人避讳,避免直称阿胡拉·马兹达其名,故称为大神Adbag,Adbag绘像如诸神统治者帝释天,在相貌上为三只眼。

    Zrvan,即祖尔万。伯希和尝说“考祆教之大神,名Zervan。经康居、突厥、蒙古等地之移植,一变而为佛教梵天大神。”M.J.德列斯顿指出“祖尔万与摩尼教至尊之父两者雷同的成分”导致“粟特人中的摩尼教徒以Zrwā作为至尊之父的称谓,粟特人中的佛教徒则以Zrwā作为印度之神大梵天的称谓。”

   Nana(i),娜娜女神是大夏和粟特火祆教徒崇祀的女神,相当于美索不达米亚万神殿的丰育女神阿纳希塔(Anahita)。但是大夏人和粟特人称其为“娜妮亚”或“娜娜”(Nana)。娜娜女神有时采用四臂形象,一手持月,一手持日,两边各有一头狮子,或骑在一头狮子上。

敦煌白画祆神及祆祠
娜娜女神 日本美秀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