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世南书法创作观:心神平和可使书艺创作达到妙用无穷境界

 明远小筑 2017-11-25

虞世南,唐初著名书法家,书论有《笔髓论》、《书旨述》等。其重要的书论观点是,强调“虚静”、“契妙”的创作心态。

虞世南《笔髓论·契妙》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 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 纸本

这段话的意思是:想从事书艺创作的时候,应当专心致志,排除众多的思虑,使精神高度集中,心平气和,这样,书艺创作就能达到神妙的境界。如果心神不平和,不宁静,书艺创作就难入佳境,所写的字就会歪斜倾倒。

《孔子问礼于老子》(范曾图)

虞世南对于“欲书之时”心态的描述,源于先秦道家、儒家的“虚静”说。《老子·十六章》有“致虚极,守静笃”之语。《倒子·解蔽》则有“虚壹而静“的名言,认为精神活动前的准备阶段应该具有涤除“十蔽”的“虚”,专心致志的“壹”和如同明镜止水的“静”。

先秦的这类“虚静”说,被东汉的蔡邕吸收到《笔论》中,如:“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等也有“凝神静思”之语。

书法家卫夫人

虞世南《笔髓论·辨应》写道:“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余故也;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凝滞故也;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虞氏所用的比喻有些地方似乎显得牵强,但其意图在于说明书艺创作中的心、手、力、管、毫、字六者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而其中又突出了“妙用无穷”的“心”,这是很有美学价值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