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诗词欣赏漫谈(2)

 梦只羊 2017-11-25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作为语言艺术,它无疑具有语言符号最基本的功能:信息与交流,即它是要传递信息,表达意义的。由于这一功能的突出,我们很容易被强化和误导,以为写诗就是表达意思,只要把意思说清楚就行了。意思当然要说清楚,散文也要把意思说清楚,何况诗歌?你不能词不达意,文理不通,或不知所云,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些诗之所以出问题,就是由于表达不清,甚至一些被认为很好的诗也存在这个问题。“流水高山自古弹,鼓琴不易听尤难。凤凰奚与麒麟合,旷世无胶续断弦。”这意思就没写通,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把一些是似而非的东西凑合在一起。“高阁垂裳调鼎时,可怜天下 有微词。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这诗很得诗坛的赞赏,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会引发强烈的共鸣,但是,就诗意而言这诗是有问题的。垂裳而治是政治的极高境界,所谓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怎么天下会有微词?高明的君主都是抓住战略要点,行使监督赏罚大权,而不必事事躬亲,否则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反倒越忙越乱,如崇祯皇帝就是典型。此诗一二句已经不通,三四句更联系不上,即便垂裳而治,天下人不理解,有些微词,说你懒惰,怎么扯到苍生泪、覆舟水了?苍生泪、覆舟水都与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有关,大家活不下去了这才揭竿而起。明显一二句没写好,意思连贯不起来,作者功底还有所欠缺。

意思连贯只是粗浅功夫,应该不难。平时说话都能意思连贯,怎么一写诗就意思错杂呢?此外,意思连贯还要堂堂正正,不能曲里八拐解释半天才说通。有些人本就没有一个思路,不过拼凑一些句子,然后以个人经历或艰险深涩的道理来勉强解释通,这叫兵行险道,还是属于不通。想想李白的绝句,文从字顺,哪首是这样兵行险道,钻洞觅缝的?自己没有发现诗意,勉强凑出一些句子,难免要弯弯绕。言为心声,这东西掩饰不住。

为了更明确这个道理,下面再举一首诗来说明。“暖风晴日断浮埃,废路新条发钓台。处处轻轻可惆怅,后人攀处古人栽。”“后人攀处古人栽”这句容易被看好,它似乎表达了一个哲理(生活常识),但局限性明显(注意攀与栽的对举),不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归纳性与适应性。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前面几句,它们并没有必然推出这一结论,这就写飘了,扣得不紧。事实上,达到最后的路径比较多,可以表达纯粹的因果关系,也可以表达前人辛苦后人享受,还可以表达种播与结果的不对称性等等,而今说新条发出令人惆怅,一拐拐到“后人攀处古人栽”这个结论,显然没有驾驭住这个主题,不说意思不通,至少不贴切。诗意都不贴切,哪能算好诗?时人读诗往往粗粗览过,连意思都没弄懂,脉络都没搞清楚,看到一句可心的便全然不顾,一口咬定这是好诗,大致是这个原因。

诗歌除了表达意思外还要表达情态,这是任何语言都具有的功能。布拉格学派认为,语言的目的即便是有所指,这有所指也并非唯一的甚至并非基本的目的。雅各布森在《语言学与诗学》中阐述了言语活动的六个基本要素: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语码、接触。以这六个关键要素为基础,他建立了著名的语言功能框架,即有所指(传达消息和信息)、有诗意(沉迷于语言本身)、有情感(表达态度、感情和情绪)、有意图(通过命令和恳求来说服和影响他人)、有寒暄(与他人建立关系)及元语言功能(解释意图、单词和意义)。它们与语境、信息、说话者、受话者、接触和语码这些交流要素一一对应。在雅各布森看来,文学的根本规定性是文学性,而文学性在语言形式之中——运用与修辞安排。哈利戴认为语言有概念、人际、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构造经验模型和逻辑关系,人际功能建立社会关系,语篇功能造就了语境的重要性。我们不妨简化一点,想想平日里说话,虽然同样的意思,但因对象、语境不同会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有的说得委婉,有的说得直接,有的态度和蔼,有的态度粗暴,这就是情态。任何话语都包含情态,常言叫语气,这是文体学研究的重点。唐玄宗与杨贵妃这事,写诗的很多,同样是同情,张祜的《雨霖铃》是同情至于凄婉,郑畋的《马嵬坡》是同情和谅解,情感态度颇有差异。情感态度有差异,文体上就有差异,用词、造句、语调也会不同。古诗里一些诗并不是它意思多好多么新颖,而是那语气好,话说得漂亮,这就是委婉、含蓄、耐品。这有性格原因也有文学功底原因,有些人还停留在怎么表达清楚意思上,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不知道修辞,而文学功底深的却能在表意基础上注意到怎么把话说得漂亮动听。想想时下的一些网络词语,一些见惯不惊的意思为什么要那么说?“神马、肿么、日狗、然并卵,”寻常意思,一点不稀奇,但是为什么这样说?这就是不甘于平淡,在语言平面制造一点新奇,要使人印象深刻。写诗何尝不是这样?同样的意思采取不同的言说方式那味道就不一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法易简录》说:“言汪伦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唐诗别裁》解释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意思就这意思,一点小感触,但话说得漂亮,深婉有致。当然,根据要求不同会有不同的表达选择,并非要一味婉曲。“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高适《咏史》)注意“尚有、应怜、不知、犹作”,这是造成这种语气的关键词。不知道我是天下士?我是大隐隐于市,岂是一般的叫花子?只怪你有眼无珠,把我真当叫花子了,颇具论战色彩。“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语气决绝,简直是急不可待,跃跃欲试,随时可能一剑杀出,见血封喉。

除意义表达和情态外,诗歌还有音律要素。“诗歌”这词已经表明它与音乐的关系,自然要讲究音律。近体诗为什么定字定句定调定韵对仗?还不是为了音律,只要你按照这种模式写就有乐感,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律。近体诗是以四声为基础的音步组合,相间往复,上下句相对,结构严整,节奏感强,既具回环之美也有抑扬之美。五言二拍,七言三拍。可以说格律诗是根据汉语特点达到的音义结合的极端形式,在世界诗律中仅见。不过,做到合律只是基本要求,格律诗的音律要求远比这个复杂,例如杜甫的“千朵万朵压枝低”,为什么不守平仄?这是为了调子牺牲平仄。一般人只注意到微观的平仄押韵,不太注意节奏、语调等,虽然写来也符合格律要求,但读来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真正的好诗读来都是音律流畅,赏心悦目的,而不会疙疙瘩瘩,磕磕绊绊。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诸溪近海 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你能说这诗意多么深刻?都是寻常情物,唐诗里比比皆是,但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赞赏?就得益于音律。前人说此诗“情致委曲,音律清婉”,即把常见的思友之情委婉细致地表达出来,同时那音律与之协和,也是轻柔、流利、回环的。

不仅格律诗如此,凡是诗歌都会讲音律,如诗戴望舒的《雨巷》,有什么好呢?一个“丁香空结雨中愁”,并不新鲜,甚至有些老套,但那调子、节律甚好,低回婉转,仿佛一曲动人的音乐,能让你直接受到感动。我见到过网上写诗词的,有的语感极好,再平常的意思也能写得音律流畅,抑扬顿挫,读来心里舒畅。这是一种才华,虽然缺乏深度,但在形式上却有独到之处,能赢得很多人的喝彩。“疑是流云别样裁,也无形迹与人猜。不须蜂蝶频频顾,只向春风淡淡开。”(孟依依《咏玉兰》)你能说这玉兰诗多好?见识高远?立意新奇?传神写照?其实很一般,就一个低调的意思,但这音律、调子却是好,流利轻快,极富乐感,“好听就是好诗”,初中级欣赏水平的读者就这样认为。“千行插罢更万行,秧脚整齐云锦张。唱彻山歌日不落,绣花人在水中央。”这诗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但音律不错,也能得到一些人的认可。薛能的组诗《杨柳枝》,很多人认可第18首,就是由于这首诗韵律好。有些人语感不好,写得来音律聱屈艰涩,再好的意思也会打折扣。他自己可能也知道,于是便在意思上刻意求新求异,老想出奇制胜写出不寻常的东西,但仍然效果不佳(恕不举例了)。音律是有助于诗歌效果实现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引导意义表达的一条捷径,不得不注意。这有一个悟的过程,需要用心体会。

事实上,所有的诗歌是意义、情态、音律的完美表达,可以说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当这三者完美融合在一起后就有所谓的境界、格调。境界、格调是超越语言级别的东西,茵加登叫做“形上质”。但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有境界格调,只有上佳的作品才有。有些人论诗动不动就说境界格调,这是不对的,话都没写通,诗都算不上,谈何境界格调?小学生的习字有境界格调吗?歪歪扭扭,张牙舞爪,鸡扒烂了一样,哪来境界格调?比如老干体、打油诗,或陈腐不堪,或油腔滑调,是说不上境界格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