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人处世的哲学与智慧:“利在于己者不谋,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7-11-25

 

“利在于己者不谋,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为人处世的哲学与智慧

 

本周,第14期上观读书会走进同济大学。

  这期由解放日报社与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读书会,探讨了“为人处世应明辨是非”这一主题。中国台湾地区知名人士钱复,对主题作出了自己的解读,并与文化学者钱汉东就《钱氏家训》留给后人的启迪与智慧进行了对话。

 

  对话

  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骆新(主持人):我们知道,2013年,“钱氏家训及家教传承”被确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一个家训类的省级非遗。

  《钱氏家训》是由吴越王钱镠的“八训”“遗训”和钱文选的“新家训”合成。“八训”“遗训”距今已有1000余年,“新家训”则是汇集钱氏各支家规家训,采辑其他名人家训和治家格言而成。这些家规家训,弘扬孝亲、勉学、敬祖、节俭、仁爱、尽忠等价值观念。请问两位钱氏后人,这600多字的家训中,哪些对你们一生的成长意义最大?

  钱复:《钱氏家训》共分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篇章。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利在于己者不谋,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做人不是为一己之利,要谋求的是国家的利益。从一个小的层面来说,就是如果你有余力,一定要周济那些没有力量的人。我退休以后做慈善基金会,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关于家庭的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娶媳妇千万不要以嫁妆为考虑,不要以对方家境为考虑,而要以贤淑德惠为考虑。同样,嫁女儿也不要以对方钱财为考虑,而是要嫁正人君子。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家训要求我们,做人要靠自己,不仰仗别人,跟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和睦相处,不能有一点点的纠葛。每一个人把自己做好了,家庭一定是和睦的;每一个家庭都好了,社会一定祥和的。

  钱汉东(文化学者):记得您曾经和我提到过,“君子固当亲,小人固当远”。这条家训,应该说也是您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

  钱复:说实话,君子不易做,君子慎独。但另一方面,君子千万不能拿自己的标准对别人加以衡量。很多人自己做得很好,但是,看张三不顺眼,看李四不顺眼,这个人虽是君子,但其实也并不太好。

  我的工作总跟人打交道,这或许教会我,看人看他的长处。我可以告诉各位,没有一个人是没有长处的,同样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短处的。看人看他的长处,这一点也让我的生活变得简单。如果在座有很大的富翁,我奉劝你不要把生活弄得太复杂,介入这个介入那个什么都去弄。我建议大家做一件事——钱多做善事,积善人家有余庆。

  钱汉东:我认为,《钱氏家训》中有几句话最重要。一句是“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钱学森、钱三强这些钱氏后人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以实际的行动诠释了如何为天下、如何承担国家的使命。第二句话是“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这是我们的传家文化,也是智慧保证;第三句话是“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在子女嫁娶上要“素对”,不贪图经济利益,我想,这一点对于纠正今天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婚嫁怪象,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还有一句是“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当年,钱穆对年少失父的钱伟长的提携,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造就了近代钱家的枝繁叶茂。

  家训对钱氏后人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教我们怎么样为人处世、怎么样面对和解决问题,并且,要求我们对国家和民族要有担当,对社会要有责任感。《钱氏家训》作为钱氏后裔的精神血脉,可以说是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姓钱,但不能爱钱

 

  骆新: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想法,认为要追求幸福的生活,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想问问两位怎样看待这个观点?在你们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为了钱而妥协,或者宁可不要钱依然要坚持的事情?

 

  钱复:我每个月所有的薪俸都双手交给太太,太太如何处理我绝不过问。太太很仁慈,看到什么地方可怜就去捐钱,她来跟我讲,我就说好,这是做好事,为子孙积德积福。

  我们刚结婚的时候,我太太赚的钱是我的两倍,我们住在爸爸妈妈家里,吃在爸爸妈妈家里,但我们有两个小孩,感觉钱还是不够花。人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我们过得很愉快。因为我们的小孩很懂事,会体谅父母的境况,也会关心父母。

  我们姓钱,这是个顶顶“不好”的姓,姓了钱,可千万不能爱钱。

  钱汉东:我再披露一下,到目前为止钱復先生在台湾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他曾掌握很大规模的费用,却没有占用过公家的一分钱。这就是他对钱的态度。

 

  更为复杂的选择

 

  骆新: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时代。网络上各种舆论总在不断地左右你的判断力,简直让人感觉无处可逃。比如,某人某一次不小心点击了一类不高雅的信息,然后,机器判断他有阅读的兴趣,不断地给他推送这一类的信息,然后,他就在不断的推送中,不知不觉地关注、甚至渐渐沉溺于这类信息了。在这样的情境下,有时我们会困惑,究竟是人选择了机器,还是机器选择了人?

  钱复:说起来,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是有一种负疚的。为了改善生活,从事各种各样的科学发明,其结果确实是让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自然环境的恶化。因为我想生活好,所以砍掉树,来盖高楼。我住了大的房子,还想要更大的房子……如果一直都是这样的话,地球很快就会毁掉。

  同样,面对机器也是如此。现在看起来是人用机器,但你不知道哪一天机器会来驾驭人。所以,今天的科学发展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选择。

  骆新:您所说的,其实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是在提醒我们,要拒绝被异化。

 

  最基本的还是做人

 

  听众:我是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我们知道您年轻的时候就展露才华,是耶鲁大学的博士,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这一代学生处在这样的网络时代,每天面对许多许多的变化,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希望能够从您那里得到一些指导。

  钱复:首先,我要说网络时代跟我当年所处的时代完全不一样。我常常自己在问,如果我现在没有工作,我想做大学教授,我有资格,但不会是好教授。为什么?因为,现在一个教授随时随地带着一个iPad(苹果平板电脑),而我没有这个习惯,所以,我不会是一个好教授,甚至我连做一个好学生都难。

  但是,最基本的还是做人。我常常跟朋友讲,做人和做事同样重要。做事你尽心尽力,有多大的能力都使出来。另外一方面,假如你的书念得很好,可是人际关系不好,让人嫉妒你的好,这也是不幸的。聪明的人就要让自己没有人妒忌你,你自己学问很好,人家都会来问你的求学秘诀,你就高高兴兴跟人家分享这些,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你的好朋友。例如,我的二哥绝顶聪明,读书永远第一名,工作的时候不知道多少次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但是,没有人妒忌他。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因为,他为人谦和,为人周到,处处替别人想,这是消弭他人嫉妒的方式。

 

  提供一种镜鉴

 

  听众:您曾在一次讲座中提出,造成当今世界这么多困境的肇因,不外乎三个字:乱、贪、恨。那么,在我们致力于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此可以做些什么?

  钱复:人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比如,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解决的,一定要整个世界同心协力才能解决。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一方面要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

  面对这个生命共同体,同样,我们中华文化里的世界观、方法论,也能为此提供一种镜鉴。具体做法就是以定治乱,以简去贪,以爱除恨。

  (本报记者 黄玮 整理)

 

  演讲

  为什么对是非不太在意了

 

  今天的主题是“为人处世应明辨是非”,对此我深有体会与感悟。

  我有一个感觉,似乎现在的人对于是非不太在意了。为什么人会对是非不太在意了?我想,这和我们今天资讯取得的方式有点关系。

  在古代,甚至在今天的一些穷乡僻壤,老百姓没有报纸,没有无线电,没有电视,当然更没有互联网,他们得到资讯的方式就是口耳相传。王家老太太摔了一跤躺在床上,李家的母猪生了一窝小猪……就靠着口耳相传,这种信息大多数是真的。

  后来,大众媒体出现了。比如,诞生于1785年元旦的英国《泰晤士报》,出现于1851年的美国《纽约时报》等等,这些报纸都办得非常严谨。记者努力去找真正的新闻,编辑认真查核有没有不正确的地方。这样刊登出来的信息基本都是正确的。纵使,偶然有一两个地方错,第二天也一定会更正道歉。所以,人们从媒体上得到的都是真实的信息。

  但是,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快速泛滥,有时真假难辨。这就需要受众能明辨是非。去年,《牛津字典》将“后真相”确定为年度词汇。人们认为,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后真相”时期。我们看到的东西是真是假,似乎已经搞不清楚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是21世纪“后真相”时期的特征。

 

  找寻更深切的认识

 

  我举个例子,微波炉不能用,使用微波炉会得癌症,这是不是真的?我请教过的医生都说,这不是真的。微波炉只是把食物里的水分子加热,并没有任何破坏其他东西的地方,怎么可能致癌?这不是事实。但是这个不真实的信息,却总是在我们的智能手机里传来传去。

  再比如,今天,有人上班路上碰到一桩交通事故,很不爽,他就写了下来,而且,写的都是情绪性的发泄、非常愤怒。这样的内容发到网络上,有人看到了,就点赞、转发,于是,大家都说现在的交通已经坏到了这种程度。其实,这就是一个偶然的情况,真实的状况并没有那么坏。但在网络上,这种情绪的发泄、片面的真实是非常普遍的。甚至,这种情绪与片面还会被人所利用,带来一系列负面的效应。

  我讲了这些,大家认为我一定很讨厌互联网,不是的。事实上,互联网也有它的作用。我也举个例子,两年前,巴西的网络上把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和巴西总统勾结赚钱的事情曝光了。结果,总统被贬下台,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彻底改组。这就是互联网发挥的正面效果。

  古人告诉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想,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互联网与人类的关系。互联网可以帮我们很多忙,也可能对我们造成重大的伤害。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要懂得明辨是非,至少要时刻意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想借用我的母校耶鲁大学的校长在去年迎新演讲里的一段内容,作为我今天演讲的结论。他说,“现在,我们每天都受到各种各样错误叙述的轰炸,这些错误叙述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明辨是非。”

  我想告诉各位,任何一个问题的任何一方的主张者,都可能用夸大、扭曲,或者忽略重要事实的叙述,来设法使你恐惧、愤怒或厌恶,进而盲目地面对世界的复杂性。事实上,对于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去找寻更深切的认识。

  当一些叙述和我们自己的观念很接近的时候,其实要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那些接近自己观念的意见,很快就接受; 对于那些不符合自己观念的意见,则容易忽视。而今天一些网站的做法就是,常常迎合你的意见,把你喜欢的送给你,把你不喜欢的不给你。我想提醒大家,对这种事情,大家千万要小心。所以,重要的还是那句话——为人处世应明辨是非。

20171125   07 :读书周刊/读书·连载·广告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