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昵称535749 2017-11-25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提起“股神”巴菲特相关的书,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滚雪球》、《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但有一本关于巴菲特的书,早在 2013 年就在美国出版,但直到上个月才被引入到国内——实际上,我开始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本书还尚未被引进。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Tap Dancing to Work”,翻译过来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副标题是“从 1966 到 2013 年,关于巴菲特的一切”。

书出版之后,巴菲特的好基友比尔·盖茨专门在自己的读书笔记网站 Gates Notes 上写了一篇文章,强力推荐这本书。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也很好奇:关于巴菲特的书已经很多了,这本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翻完之后发现,不同于巴菲特其他的传记或特写,这本书是由一篇又一篇对巴菲特的报道文章汇编而成的。

换句话说,这本书是取材于已经公开的媒体资料,内容绝对客观真实的。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基本上贯穿了巴菲特的整个职业生涯——从他第一次被媒体报道的 1966 年,到这本书出版的 2012 年底。

以往关于巴菲特的书,都是从作者自己的角度对巴菲特的投资或人生做出阐述。但这本书是把巴菲特的一生用客观真实的媒体报道给串了起来。而且,其中有不少内容并不是正面报道,有很多是客观地回顾巴菲特在投资决策上出现的失误,甚至是站在中立的媒体角度,对巴菲特的投资提出质疑的。

本书的作者叫卡罗尔·卢米斯,她是美国《财富》杂志的资深编辑。资深到什么程度呢?她从 1954 年就开始为《财富》杂志工作了。那个时候,巴菲特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投资人,是卡罗尔在 1966 年写了第一篇提到巴菲特名字的报道。她一路见证了巴菲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投资人,变成享誉全球的“股神”的全过程。

与此同时,她也是巴菲特公司的股东,另外还是巴菲特每年致股东信的友情编辑,每年都会义务帮巴菲特做一些文字润色的工作。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所以,卡罗尔不仅是与巴菲特相识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了解他的媒体人。不过,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巴菲特的好友和股东,就丢掉了媒体人的独立性,也没有因为巴菲特的成功就对他一味歌功颂德。实际上,就像刚才说的,这本书里提到了不少巴菲特曾经犯过的错误,甚至还有作者自己犯过的错误。

比如,作者刚开始在报道巴菲特的时候,连他的名字都拼错了。巴菲特名字的英文拼写是“buffett”,但作者却少写了一个 t。这也间接印证了,巴菲特那个时候是多么不出名。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句“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是巴菲特自己的原话,是他来形容自己对待工作的热情的。我以前做财经媒体的时候,就一直关注巴菲特的新闻和报道。当时我就经常感叹他对工作的由衷热爱——你想,一个 80 多岁的老人,早就已经成了世界首富,居然不退休,还每天饶有兴致地工作,这是种什么精神?

巴菲特甚至还开玩笑说:自己死后,还会继续工作五年左右,到时公司的人会准备一个通灵的装置,负责跟他交流。可见他对工作的热爱,已经到了“死了都要爱”的程度。

这本书里几十篇关于巴菲特的报道,其中不乏一些非常专业的内容,比如讲金融衍生品的,讲公司股权回购的。太过专业的内容,我会有选择性地跳过,从中精挑细选一些具有普适性和启发性的片段。

书中除了媒体的报道,还有一些是来自巴菲特股东大会的信件摘要;其中有 13 篇文章是巴菲特自己写的,另外还有比尔·盖茨亲笔写的评价巴菲特的文章。作者在书中每一篇文章前面,都会附上自己的评语,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对比当时发生的事情。

具体来说,我会把本书拆分成“投资”和“人生”两大部分,分别做详细解读。

投资精髓

首先要明确的是,虽然巴菲特被称为“股神”,但他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巴菲特在投资上第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在于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上。

刚才提到,这本书里有 13 篇文章是巴菲特自己写的,其中有 3 篇是专门为《财富》杂志写的。比如,1977 年有篇文章是巴菲特亲笔所写,讲通货膨胀对股市会有怎样的影响。具体内容太过细节,在此不多赘述,但结论是:巴菲特在这篇文章里提到的观点,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他在文中预测的几件事情,后来一件都没有实现。

听起来是不是很尴尬?但巴菲特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会积极反思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巴菲特每年都会给自己公司的股东写公开信,比如在 1989 年的致股东信里,他就提到了过去 25 年自己执掌公司以来犯过的重大错误。

比如,巴菲特说他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是他投资生涯犯过的最大错误之一。这里要解释一下,很多人都习惯了把巴菲特每年举办的股东大会叫做“巴菲特股东大会”,但其实这个描述非常不准确。巴菲特的公司叫做伯克希尔哈撒韦,所以“巴菲特股东大会”的正确叫法其实是: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

很多人就很奇怪,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个名字怎么这么难念,而且跟巴菲特的名字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到底是家什么公司?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这个伯克希尔哈撒韦其实是一家历史接近 200 年的老公司了,最初成立于 1839 年,主要从事纺织业务。到上世纪 60 年代,这家公司已经因为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后来巴菲特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大刀阔斧地改造了它。

之后巴菲特的所有投资,都是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作为主体来实现的。这家公司后来也成了全世界股价最高的公司,没有之一。截止 11 月 22 日,公司股价达到 27.5 万美元一股,折合人民币 180 多万。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但为什么巴菲特会说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他职业生涯的巨大错误呢?这是因为,这家公司本质上是一家烂公司。巴菲特职业生涯初期的投资策略是:寻求一个很低的价格,去收购别的公司;只要价格足够低,他就能保证有足够的投资回报。

但后来他在反思自己投资策略的时候发现:以一个超低的价格,投资一家平庸的烂公司,远远不如以一个公平的价格,买入一家好公司。因为长期来看,一家烂公司是肯定卖不出好价钱的。

如果巴菲特投资的是一门好生意,他应该之后以一个更高的价格,把这家公司给顺利卖掉。但他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纺织制造业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好生意,所以这家公司最终也砸在了自己手上。

于是,巴菲特索性开始彻底改造这家公司。在 1985 年的时候,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纺织业务被彻底关闭,公司开始转型成为一家投资公司。在 2010 年的时候,巴菲特甚至说,如果当时不是投资了伯克希尔哈撒韦,他在之后 45 年的收益,也许可以再多出两千亿美金。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过另外一位投资大师雷·达里奥,他是全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的掌门人。他在自己的新书《原则》(点击可读)里,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达里奥说自己一个“专业犯错者”,英文叫 Professional mistake maker。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说白了,就是以专业的态度,对待我们犯过的错误。达里奥奉行一个公式,叫做:犯错+反思=进步。在他看来,犯错是常态,而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才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人生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进步,还是螺旋式下降走向失败和灭亡。

好,既然投资大师们都会犯错,那“股神”总该有些独一无二的地方吧?这本书里摘录了一段 1989 年巴菲特接受媒体专访时的报道,他提到了投资的本质:投资不是智商的游戏,IQ160 的人不一定能胜过 IQ130 的人。

巴菲特认为,投资成功的关键,是把大脑和情绪分割开来。他有句名言,叫做: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想要做到非常难。

这就好比在开车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在往同一个方向行驶,只有你一个人逆着大家的方向行驶,而且你还得坚信自己是对的,这得有多么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做到?

但这就是巴菲特的一项特殊本领。书中提到了巴菲特和可口可乐公司的故事: 1987 年,美国发生了股灾,所有人都在抛售股票,很多公司的股价变得很低。在之后的 88-89 年,巴菲特开始大量收购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直到 1994 年才停手,一共买入了 4 亿股可口可乐的股票,成了它最大的股东。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当时所有人都忙着逃离股市,所以巴菲特收购可口可乐股票的价格非常低,平均一股只花 3.25 美金。现在,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价已经是 46 美金一股了,翻了有十几倍。正是靠着独一无二的情绪掌控能力和投资眼光,巴菲特才做到了如此可观的投资回报。

有人可能会好奇,巴菲特是生来就这么厉害吗?当然不是,他也是靠着不断精进和提升,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就拿他每年的致股东信来说,致股东信是巴菲特极具个人特色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如果你读过他最近几十年的致股东信,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既有深度又幽默。每年巴菲特致股东信发布的时候,所有投资人也都翘首以盼,期待从里面学到巴菲特的投资智慧。

巴菲特本人从 1966 年就开始写致股东信了,而且一开始的时候,无论是写信的文笔,还是信中的内容,都只能算中规中矩。十年之后,他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相当于中国的证监会)去参加了一个学习小组,专门研究上市公司如何提高与股东沟通的效率。

经过几年的研究,他开始慢慢对自己股东信的写作手法和内容进行创新了。经过几年打磨,到 1980 年左右,他的致股东信已经糅合了自己的投资智慧、幽默、个性等元素,信中的独特内容,也开始引发更多公众的关注。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到后来,致股东信就成了巴菲特一个标志性的内容产出。按作者书中的话说,这些致股东信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商业教学素材,未来很有可能被编写进商业教科书。而巴菲特把一个标准流程化的致股东信,变成了一个极具个人特色的商业教学素材,跟他不断精进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另外,公众对巴菲特还有一个误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巴菲特是一个伟大的投资人,是“股神”。其实,巴菲特一开始的时候的确只是一个优秀的投资人,但后来,他变成了一个同样优秀的生意人和管理者。

作者是最熟悉巴菲特的媒体人,她也是一步步看着巴菲特从一个优秀的投资人,进化成为一个全能的商业大师。她发现,巴菲特在收购公司之后,开始懂得用自己的力量去管理和影响公司。一般被巴菲特看上的公司,都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和良好的品牌价值,很多在行业内已经是龙头企业,如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迪士尼等等。

但公司是由人组成的,巴菲特如果发现有公司的 CEO 做得不好,他就会动用自己的力量把 CEO 给换掉,然后再为公司匹配合适的管理人才。又因为巴菲特投资的公司很多,而且几乎每家都是长期持有,所以在此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学习和理解商业的本质。

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得出之前的那个结论:以一个超低的价格,投资一家平庸的烂公司,远远不如以一个公平的价格,买入一家好公司。巴菲特之前也和很多投资人一样,或多或少抱着侥幸的投机心理。

书中就提到,他在职业生涯早期的时候,会用到一个叫做“烟屁股”的投资策略,英文是 cigar butt。这个策略的具体用法是:只要你以一个足够低的价格买入一支股票,通常情况下,这家公司的未来发展多半还会出现一些波动,股价也会有高有低,投资人就有机会以一个不错的价格把这家公司的股票给卖出去。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虽然他从一开始投资这家公司的时候就知道,长期来看这家公司是没什么前途的;但短期来看,因为他买的价格足够低,所以还是有可能通过股价的波动来获得利润的。所以才叫它“烟屁股”策略——你在大街上捡到了烟屁股,虽然已经快被吸完了,但还是有一口可以吸的,把这一口拿出来卖,还是有可能给你带来一定利益的。

这其实是典型的投机心态。随着巴菲特深度投资参与他旗下的公司,他的管理和商业运营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对商业本质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了。慢慢的,他摒弃了以前的投机策略,扎扎实实去做他的价值投资。

巴菲特还有一个特点是: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只投自己看得懂的公司。这一点说起来几乎是投资的常识,但很多做股票投资的人却会忽略这个常识。比如,我们经常会在电视和媒体上看到所谓的股评家,你问他任何一支股票,他都可以跟你说一堆看似很有道理的分析,然后你会觉得,专家果然就是专家,就是厉害啊!

我以前在华尔街做媒体的时候,就经常碰到这样的专家。你在采访的时候,问他任何问题,他都能跟你侃侃而谈,而且看似很有道理。但后来我发现,那些看起来懂得最多的人,实际上是最虚张声势的。

这本书里就提到了比尔·盖茨对巴菲特的评价,他说,巴菲特从来不投资自己看不懂的股票:“因为我们并不需要懂每一支股票,只要集中精力在自己重点研究的几支股票,搞懂搞透就好了。”

你可能会抱怨:我是重点研究了几支股票,但我研究的股票一点都不涨,反倒是我没有研究的其他很多股票,一直往上涨。我很眼红,但又不知道该不该投那些上涨的股票。

对此,巴菲特的处理方式是:对于那些你没有投资的股票,涨了也别后悔。当然,这一点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世纪 90 年代,美股市场就掀起了一波高科技股票的浪潮,当时疯狂到了什么程度?公司名字里只要有“科技”两个字的,就算你真正做的业务是卖卫生纸,也能在资本市场上卖个好价钱。

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疯狂投资科技相关的股票,但巴菲特自始至终都坚决不碰科技股。因为他只投自己能搞懂的生意,而且还不能只是一般的懂,他要懂到自己可以提前十年预判出最终哪家公司会在这个行业胜出。

但在这本书里,连比尔·盖茨都说,想在科技行业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科技的变化和发展实在太快了。那搞不懂怎么办?搞不懂就不投呗!巴菲特就一直坚持不投科技类股票,任凭股价涨得再高也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选择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

你可能又会问,巴菲特最近几年不是投资了 IBM 和苹果吗?好,就拿 IBM 为例,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本书里有一篇文章是比尔·盖茨亲笔写的,讲的是自己和巴菲特之间的友情,以及对巴菲特的评价。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但其实,盖茨和巴菲特两人相差了 25 岁,算是忘年之交了。而且盖茨第一次见巴菲特之前,其实是非常谨慎的。因为在他看来,当所有人都在说另外一个人很聪明的时候,他往往会抱着怀疑的态度来质疑这个人;再加上巴菲特跟他完全不在同一个领域,年龄又相差这么多,他实在没想出来跟这个老头有什么好聊的。

但没办法,当时是盖茨的母亲逼着他去见巴菲特的。根据书里的记载,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是在 1991 年 7 月 5 日,他们开场见面打招呼之后,巴菲特就向盖茨问了一连串关于 IBM 的问题。

当时巴菲特问盖茨:“如果让你从头建设 IBM,你会怎么做?在 IBM 里,哪些是有高增长潜力的生意?另外,你如果当 CEO,你会对公司做出什么改变?”这几个问题都非常有难度,两人也因此迅速拉近了距离。

盖茨一开始本来是打算提前离席,早点走人的,但因为跟巴菲特聊兴奋了,他们两人就一直在朋友家呆到最后一刻,等所有人都走了,他们才依依不舍的分开。

当然了,这个故事顶多算个花边新闻。但是,你注意到花边里的隐藏信息没有?

聪明如你,肯定发现了:巴菲特至少从 1991 年就开始关注甚至研究 IBM 公司了,否则他不会向盖茨提出那么多有技术含量的问题。但巴菲特真正投资 IBM 公司的股票是在 2011 年。也就是说,巴菲特为了投资一只股票,前后花了至少 20 年时间。

这 20 年的时间,是巴菲特在试图学习和理解高科技股票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发展趋势。这也是他之前投资特征的综合体现:他虽然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但他本人却一直在不断精进,拓展自己的能力域。高科技是他不擅长的领域,怎么办?那就花 20 年时间不断精进,直到自己理解了这个行业,才开始对行业里的股票进行投资。

相比之下,我们很多人炒股票,听别人给个小道消息就出手,或者听到专家的推荐就去买股票,甚至连公司的主营业务都不知道。这种极度草率的投资方式,最后的下场多半是被专业玩家当韭菜一样收割了。过去几十年在中国股市,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了。

那正确的投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在巴菲特看来,正确的投资方法是:找到一家好公司,对它进行透彻的研究,然后长期持有。真正咬人的狗是不叫的,真正发大财的人,也是闷声不说话的。巴菲特就不怎么愿意向别人透露投资方面的建议,比如该在什么时间买什么股票这种事情,他几乎从来不说。

所以,巴菲特从来没给过大家投资建议吗?其实,也是有过一次的。根据这本书里的记载,在 1988 年的时候,他曾经在《财富》杂志上给过一次明确的投资建议,号召大家去买一支叫做“房地美”的美国房屋贷款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在 2008 年次贷危机的时候名声大噪,后被美国政府接管。当然了,这是后话。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当时这个投资建议的效果如何呢?如果你听从了巴菲特的建议,买了房地美公司的股票,你买入的价格仅为 4 美元;十年之后,这家公司的股价变成了 60 美元,翻了有 15 倍之多,你的收益将极为可观。

但这种明确给出投资建议的情况其实非常罕见。而且,当时巴菲特之所以愿意给建议,是因为他自己的公司已经触达了购买房地美公司股票数额的上限——就算他们想买更多,也买不了,所以他才愿意公开自己的投资建议。

但在巴菲特职业生涯的大多数时候,他都奉行了闷声发大财的原则。无论是他买入迪士尼,买入美国运通,还是买入可口可乐,都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完成的。

尤其是可口可乐公司,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小细节:当时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高管发现,自家公司股票的走势不太对劲,好像有人在偷偷大量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这位高管想了想,有这么大财力可以干这事儿的人好像也没几个。于是他一个电话打给了巴菲特,问他:“是不是你在买我们公司的股票?”巴菲特悄悄跟他说:“就是我在买,但这事儿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高管听完,欢天喜地地挂了电话,美滋滋地等着自家公司的股价上涨。

其实,闷声发大财这事儿在投资界是普遍适用的。之前我在解读达里奥的《原则》一书时提到过:以前在华尔街,每年都有对冲基金的业绩排行榜。一般人都认为,大家肯定希望自家基金的排名越高越好。但实际上,有的基金居然会花钱把自家的名字从榜单上拿下来。因为真正赚钱的基金都清楚,作为一支投资机构,是否赚钱的关键,要看它们的交易策略靠不靠谱。

如果谁家基金研究出了一套赚钱的交易策略,就像开动了一台印钞机一样,可以源源不断地赚钱。但如果这套交易策略被别人知道了,那赚钱的几率就自然变小了。所以他们才这么低调,坚持闷声发大财。

所以,下次你再听到有谁在电视或媒体上给你传授投资经验和策略,甚至建议你在什么时间点买什么股票,你一定要反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人有时间上电视带你赚钱,干嘛不自己赚更多的钱呢?

人生哲学

以上是从投资角度剖析本书,得出的一些精髓体会。我们再从更宽泛的人生角度,看看巴菲特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不过在讲之前,暂时先跳出本书,讲讲我和巴菲特的一次亲密接触。

2015 年 5 月,是伯克希尔哈撒韦 50 周年的股东大会,那一年我约到了和巴菲特的专访。能争取到这样的采访非常不容易,所以当时准备了一堆问题,打算跟“股神”打一场持久战。

万万没想到,这场我想象中的持久战,到真正采访的时候却变成了一场闪电战:我向巴菲特提出的所有问题,每个问题的话音还未落,巴菲特就抢着回答,他思维的敏捷程度和大脑的转速,远远甩出我好几条街。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我当时非常惊讶,他明明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了,为什么大脑还这么发达?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我后来看了巴菲特的一部纪录片才得到了解答。在这部叫《成为巴菲特》的 HBO 纪录片里,巴菲特亲口说:直到今天,他每天还会花 5-6 个小时来看书和学习。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我当时一下就理解了,巴菲特是一个自己亲身实践终身学习的人,他每天 80% 的工作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学习,这让他无论是见识、思考能力、还是思维速度都始终保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准。

潜能开发大师托尼·罗宾斯曾经问巴菲特:“你这一生最好的投资是什么?”巴菲特的回答是:“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你自己(Invest In Yourself)。”

如果你看过巴菲特的采访或演讲,多半会惊叹于他的口才和幽默。我这几年参加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台上讲话的只有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两个人,他们可以连续不断说上 6 个小时,全程高潮迭起,段子频出,你一点也不会觉得无聊。

但你可知道,巴菲特年轻的时候,是有演讲恐惧症的。他自己说,上台公开讲话之前,他会紧张到想要呕吐。为了挑战自己的短板,他报名参加了戴尔·卡耐基的演讲训练营。

训练营结束之后,他立刻申请了奥马哈大学的教职,成为了一名老师,拒绝再回到过去的自己。这也是为什么,他会把卡耐基演讲训练营的结业证书挂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摆在自己的大学毕业证旁边。对他来说,这个小小的训练营就是自己一生最好的投资。

你可能会说,我也知道读书和学习很重要啊,但我就是坚持不下来,而且平常有那么多琐事那么多诱惑,相比之下,读书学习好像太枯燥无聊了吧?那巴菲特是怎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到的呢?

这就又回到了本书中的内容:书里面有一篇文章,提到巴菲特到华盛顿大学做一个分享活动,活动上他谈到年轻人应该怎样提升自己。他给大家的建议很简单:找一个你最崇拜或者最想成为的偶像,然后写下你为什么崇拜这个人,以及他身上有哪些你崇拜和欣赏的特质,并开始学习和模仿他,把这些特质变成你自己的习惯。

巴菲特说,只要你现在就开始行动,每天坚持这些习惯,20 年之后你就会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一点,也正是巴菲特成功背后的核心。他这一生养成了许多很好的习惯,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这本书里就评价他是一个“由习惯构成的生物(creature of habit)”。坚持读书和学习,正是巴菲特的诸多好习惯之一。

但你想想,巴菲特一度贵为世界首富,掌管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他的生活和工作一定千头万绪,他哪有这么多时间读书呢?

这里靠的是巴菲特的另外一个习惯——他习惯了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说“不”。比如,他不喜欢开会,他就会在保证公司能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主动拒绝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活动,把时间留出来,让他能在办公室里好好看书和学习。

但这对于一个掌管了几千亿规模公司的商业大佬来说,是一件非常难以想象的事情。你就想想,马云或王健林,推掉各种各样的活动,每天花 5-6 个小时端坐在家里看书学习,那个画面实在是违和。但巴菲特就是做到了。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巴菲特的另外一个特质:简单。比尔·盖茨在这本书里有句话是这么评价巴菲特的——当巴菲特给你解释某个东西的时候,他从来都不会说:“哎你看,我给你讲个东西。你不知道吧?我很聪明吧?你是不是对我刮目相看呀?”而是:“哎你看,这个东西太有意思了,而且它非常简单。你听完我的解释,你就知道我花了那么久才搞清楚这件事情,是有多傻了。”

这个评价其实非常高,因为化繁为简的能力,才是人类能掌握最高级的能力之一。

不仅如此,巴菲特还会在他讲话和解释问题的时候,用很多幽默元素来帮助你理解。当你听完他的解释之后,你会觉得,本来很复杂的事情,这么一解释,好像的确变得简单多了。

比如,书里提到了这么一个情节:1986 年的时候,巴菲特在当年的致股东信里说:“去年公司的投资回报有 6.136 亿美元,回报率达到了 48.2%。”念完这两个数字之后,他紧接着补充了一句:“这个回报率,就跟 1986 年哈雷彗星经过地球一样,这辈子都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他这么一解释,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就明白了:公司今年的投资很成功,而且回报率创下了历史新高。巴菲特只是打了个很简单的比方,但比他枯燥地给大家念数字要生动得多,也更便于大家理解。

巴菲特把这个“大道至简”的原则也用在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你好不好奇作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巴菲特住的是什么房子?开的是什么车?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么有钱,最起码也是海景别墅,再配上宾利、劳斯莱斯之类的豪车吧?

但其实,巴菲特现在住的房子,是他 25 岁的时候在美国小镇奥马哈买的房子,从他二十多岁一直住到了现在。他开的车,是一辆最普通的凯迪拉克小轿车。

特别是他的房子,我在奥马哈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期间,也去巴菲特家门口参观过他的房子,那是一栋非常普通的美国家庭住宅,面积不大,唯一的亮点是草坪修剪得很干净,门口有一根细细的铁链,算是宣告一下主权:这是私人财产,闲人勿入。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最近几年,来自中国的投资人和游客频繁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期间去奥马哈参观,很多人也看过巴菲特的房子,但一看就震惊了:他明明那么有钱了,怎么还住得这么普通?完全看不出来他“股神”的尊贵身份。但其实,这就是巴菲特最大的特点之一,生活上极其简单:吃汉堡,喝可乐,住民宅。

巴菲特在处理未来遗产分配问题的时候,也奉行一个极其简单的标准:把绝大部分钱都捐出去,不留给子女。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一起发起的“裸捐”行动,把自己身家 99% 全部捐出去做慈善,只给子女留 1%。2010 年,巴菲特和盖茨还专门来中国,试图说服中国的富豪们也响应“裸捐”号召。

但其实早在 1986 年,巴菲特就探讨过自己未来遗产继承的问题。1986 年 9 月,巴菲特第一次登上了《财富》杂志的封面,文章里写到,他非常不愿意把钱留给子女。他一共有三个孩子,两儿一女,他觉得给子女们留个几十万美金就可以了。直到他的孩子们开始做慈善基金,他才愿意多给他们留一点,给每个孩子分 2500 万美金。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这笔数字听起来不小,但跟他的财富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要知道,他现在的身家可有近 800 亿美金。而且更过分的是,这个 2500 万美金,还只能分到他子女们的慈善基金里,不能留给他们个人。

巴菲特的女儿甚至吐槽道:自家的厨房坏了,老爸都不肯出钱给女儿修。对此,巴菲特是这么解释的:“我的孩子们,他们干什么我都支持,但他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在这个世界上打出一片天地。不能因为他们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这辈子就可以什么都不做,那反倒会害了他们。”

凭什么?

我们把时间往回拨 50 年,这本书摘录的第一篇报道,是 1966 年《财富》杂志第一次在报道中提及巴菲特的名字。但当时那篇报道并不是为了写巴菲特,而是写一位叫做琼斯的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巴菲特的名字只是被一笔带过提到,完全没有任何展开描述。放到现在来看,他相当于在一部电视剧里跑了个龙套,客串了一把路人甲。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而且别忘了,那篇报道的作者,也就是本书的作者卡罗尔,居然还把巴菲特的名字给拼错了。当你回头去看那篇报道的时候,你会发现,像他这么伟大的投资人,一开始也只是别人故事里的一个注脚而已。

他花了 50 年时间,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到成为投资界之神、世界首富,再到最后承诺把自己 99% 的财产捐出来献给慈善,再次变得一无所有,他完成了自己的轮回。你可以说他是空手而来,但他绝不是空手而去。

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是 1998 年的一次公开活动上,有观众提问巴菲特:你怎么定义成功?巴菲特是这么回答的:“成功就是幸福。我现在就是幸福的,我极度热爱我的工作,我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身边和我一起工作的都是我喜欢的人。我不会跟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或生意打交道,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每天都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到了办公室之后,那种状态该怎么形容呢?差不多就是开心地躺在椅子上,在天花板上画画。”

这段话尤其打动我。其实巴菲特的一生,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跟喜欢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儿。”他在做投资的时候,除了喜欢生意本身,还得同时喜欢做生意的这个人,他才愿意下重金押注。

这本书里提到了巴菲特投资的一家中国公司比亚迪。巴菲特和他的老搭档查理·芒格毫不掩饰对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的欣赏与喜爱,他们甚至对《财富》杂志说:“王传福简直就是爱迪生和杰克·韦尔奇的合体,他既能像发明天才爱迪生一样解决技术问题,又能像商界传奇杰克·韦尔奇一样解决商业问题。”

要知道,巴菲特是很少投资美国之外的公司的,因为他对海外市场既不了解也不擅长。但正是因为他喜欢这个生意,同时也喜欢做生意的这个人,他才愿意投资万里之外的中国企业家。

我当时采访巴菲特的时候,跟我联系对接的是巴菲特的秘书,叫做 Debbie。她从 1993 年开始就是巴菲特的秘书了。巴菲特公司里的人也几乎不怎么换,除了平均每 3、4 年不得不开除一个人之外,几十年来都是同一批人在和巴菲特一起工作。因为巴菲特是真心喜欢他们,他们也是真心爱戴巴菲特,愿意一直陪着他。

在生活上也是如此,巴菲特自 1991 年认识比尔·盖茨之后,两人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我这几年参加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比尔·盖茨作为固定嘉宾,每年都会到场。每年 5 月初,盖茨都会放下一切杂务,飞到美国中部小镇奥马哈,陪着巴菲特一起打乒乓球,扔报纸,打桥牌,玩得不亦乐乎。

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甚至,盖茨跟他老婆求婚的时候,求婚戒指都是从巴菲特投资的波仙珠宝公司买的。巴菲特还跟盖茨开玩笑说:“我当年求婚的时候为了买钻戒,耗费了全部身家的 6%,你也应该这么干。”可见两人的关系多么的不一般。

不难看出,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巴菲特都是以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取名叫《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因为工作对巴菲特来说实在太享受了。作者甚至评价道:因为工作太有趣,导致外出度假旅游都成了一种折磨;因为对巴菲特来说,工作就是最好的度假旅游。

我还记得当年采访巴菲特的时候,在我之前采访的一个记者问巴菲特:“你已经赚了这么多钱,为什么还要投资?投资对你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吗?”巴菲特眨了眨眼睛,说:“因为好玩啊!”

当时那个记者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但读完这本书我确定,巴菲特说的应该是真心话。愿你也能找到人生中最热爱的事业,然后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也会像巴菲特一样,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