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伯远摩崖访碑展

 sdamood 2017-11-25




伯远  本名邢巍,1972年7月1日出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探索委员会委员、篆刻委员会委员;枣庄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培训中心主任;枣庄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印社成员;五月书会成员。



书法参展情况:


2013年受邀参展“笔墨东方”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国家画院主办);

2010年获“融正杯”第三届山东青年临书展最佳表现奖。

2010年获“舜息”山东首届青年书法小品展获奖提名。

2009年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主办);

2006年“二王书风”渊源和流变——二王及帖系研究展(中国书法院主办);

2006年全国首届书法部落联盟展;

2006年获枣庄五届书法篆刻展最高奖——榴花奖。

篆刻参展情况:

2017年爱邀参加“瓷印辉光”中国陶瓷印生态研究展

2017年受邀参加当代青年陶瓷印创作展

2014年受邀参加中国写意篆刻研究展(国家画院主办)

2007年参加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中国书协主办);

2007年获“金威杯”山东省第二届篆刻展二等奖。

作品发表情况: 

2012年出版《陶工记》陶印篆刻集; 

2007年出版《伯远篆刻作品选》; 

2007年《东方艺术●书法》艺术中坚栏目专题介绍; 

2007年《东方艺术●书法》发表《千唐志斋故亡宫六品墓志临摹随感》。





缘起——





        一直以来,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重视对古代书法经典的考察与深入研究,按不同的时期、地域、人物、风格展开实地的考察,曾先后考察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题记考察(济南―2010年3月)、云峰山·天柱山北魏刻石书法考察(莱州·平度―2011年7月)、访碑四山摩崖刻石(邹城―2012年6月)、文化之旅·古代石刻艺术考察之济宁汉碑(济宁―2012年12月)、文化之旅·古代石刻艺术考察之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石家庄―2013年2月)、响堂山北朝刻经书法考察(邯郸―2013年4月)、汉中汉魏石刻书法艺术考察(汉中―2014年5月)、徂徕山北朝刻经书法考察(泰安―2014年7月21日)、北朝摩崖刻经考察(东平·汶上―2016年6月)等10余个专题,并出版了文献、作品图录,呈现了专题展览,同时还对应举办专题研讨会。打造了“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古代书法考察系列”品牌,作为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规的重要学术活动,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在书法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次考察活动以山东东平和汶上境内北朝佛教摩崖刻经为考察对象,为期两天。第一天在东平洪顶山、司里山、银山进行考察,第二天到汶上水牛山及宝相寺《北齐文殊般若经碑》考察,同时召开了考察专题学术交流座谈会。


东平湖沿岸是僧安道一刻经活动的起点。司里山被破坏的《诸行无常偈》的造像题记年款为“大齐皇建二年”(561年),洪顶山《法洪铭赞》年款为“大齐河清三年岁次实沉”(564年),而洪顶山比较集中的保存了刻经、佛名、铭赞、题名、题记等22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北朝佛教摩崖刻经活动发展中具有独特意义。(详见赖非《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调查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刻经书法作为北朝晚期书法复古现象的代表,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书法界对其学习、继承、探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学仲先生提出碑、帖、经三派论以后,学术界围绕北朝佛教摩崖刻经的形成、分布、分期、书法特征,以及文化背景和社会成因等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尤以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和河北邯郸举办的几次北朝佛教摩崖刻经学术讨论会比较集中的反映了相关研究成果,而相对应的技法实践尚有待深入。我们的访碑考察活动,正是基于山东特有的书法资源,以期推动地域书风发展。与之毗邻的汶上境内,有水牛山刻经、《文殊般若经碑》也都是刻经名品,因地利之便一并纳入考察范围。


考察活动组织了对刻经书风有兴趣、有相关创作基础的书友,共有十一人参加,并提供资料要求大家事先做足文献功课。考察结束后留下充足的思考、消化、创作时间,每人要求提交临摹作品十件,创作作品十件,最终临摹、创作各选五件参加展览。作品风格兼顾大字、小字,以及不同书体的横向借鉴,临摹作品可以实临,可以意临,可以创临,创作作品注重融汇,不拘一格。现将参展作品结集成册,以飨读者,意在抛砖引玉,“但开风气不为先”,期待更多关注北朝佛教摩崖刻经书法的书友参与其中,俟望将来!

 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2017年10月30日




北朝摩崖刻经(东平-汶上)考察暨书法成果展


伯远访谈



1、这次访碑是否有收获?为什么?

省青年书协组织的这次访碑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万分期待的。这些写经摩崖作品在印刷品上已经很熟悉了,这次能够一睹其真面目,心情是万分激动的。印象最深的是洪顶山的几处摩崖作品,因为此前一个人去看过,地形也不熟悉,字迹也只是看了个大概。此次有党兄带着,完全可以按图索骥,一览无余了。机缘巧合碰到文物管理人员在拓碑,这样可以更加方便的对比石刻原迹和拓片的区别了。拓工的工作方法和工具都会对拓出来的作品面目造成影响,可以说每拓皆不同,这样就比较有意思了。




2、原来对北朝佛教摩崖刻经研习的多么?对此具体的体会请谈谈?

最近几年应该说是十分关注这个课题。近期一直在写篆书和隶书。北朝刻经也完全纳入自己的研习范围。几点收获:

摩崖刻经的线感上体会,线似篆籀,皆如锥画沙,中锋线条的表现性极为丰富,中锋线条的直曲粗细表现性与用笔还原的关系,这次通过考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北朝摩崖刻经大多平画宽结,结构方式以九宫法完成,纳于巨大崖壁之上,与山川相辉应,故在作品空间格局和章法表现性上对我创作的影响也非常大。



3、你同时作为一位优秀的篆刻家,你觉的这次考察的刻经对你的篆刻创作有借鉴么?具体是什么?

书与刻的关系又有深的认识。刻痕的立体面在摩崖上的结构呈现非常的清楚,很多点画的结构形态在拓片上是看不到的,比如捺画的几笔而过,在刻的时候每一个笔路的表与都极清晰的表现,这点有点像古代的肖形印,可能在盖印上只有轮廓有作用,但肖形的内部还是要纤毫必现的去做出来。这样的表现方式对钤盖出来或者拓出来的痕迹是否有影响,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古人多讲究神完气足,这可能是表现这方面追求的一个具体实现方式吧。另外一点就是点画搭接和穿插结构的时间性表现。拓片有时候是把这些给模糊掉了,以手追摸点画的时候,心里便异常清晰了自己的一些判断。自然性造成的点画与自然痕迹的融合对篆刻肌理的表现也会有深刻的体验。



4、你对古人所讲的篆刻对书从印出、印从书入,以及印外求印有什么自己独特的见解?

书从印出主要体现通过刻印实践对单字的结构变化更加了然,特别是点画间的结构技巧的丰富性把握,对毛笔的书写有很大的影响,古人所说的锥画沙,印印泥,若没有篆刻的体悟,估计没有什么深度的认知吧。

印从书入,主要体现在用刀对书写性的追摹上,线条的温润,点画起止转承上的顺逆变化,这些没有一定的书写体验,是很难能用刻痕表达出来的,摩崖石刻的实地考察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现成的图像案例,可以非非常直观的看到书刻之间的关系,细节处如何以刀追笔,刀笔相发的。

印外求印,当代篆刻家当下都是要面对和思考的,印外资源的宽泛度直接决定了你篆刻创作的风格拓展度。我觉得所有的人工刻痕,或者是非人工的自然痕迹都是可以拿来参考的印外资源。当然知外首先还要先知内,印中求印是基础,能做到执其两端而能守中,则其用大也。










5、对于全国当代的大字隶书创作你有什么感受?自己的大字创作体会也跟我们分享一下。

当代的隶书大字创作应该说能引起关注的还不是太多,所以谈感受也谈不出来。我自己大字也写的不多,若是谈感受,我觉得写大字能够做到淡定从容就好。作字如椽,而能挥运自如,是我努力的方向。








6、在这次考察回来后的创作中,你是如何借鉴摩崖刻经本身的?

想法很多,思绪一直在整理中。比如点画肌理表现,空间方面的对比呈现,线态的粗细表现。这些也许是正向的夸张体现,也许是逆向的。章法的影响会更多一些,通过这样大面积的实地考察,可能在创作上的自由度更高了些,相信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应该有新的表现吧。

7、在把刻痕转换成墨迹的创作中有什么体会?

物性的驾驭需要一定时间的尝试,现在有一点点想法,还没有落实到纸面,如下:

首先,透过刀锋还原笔锋,这个需要一定在碑学临摹借鉴。自己曾经有多年的篆刻实践体验,猜想的空间比较大,回不回到本原不重要,重要的是依照自己的想像肯定的做出来,比如如何用中锋,中锋的过程是铺锋还是裹锋等等。这此可以参考原石上的刻痕和拓本做一个比较研究,更加能拓展自己想像的空间。

其次是空间的表现性。岩面的风化,风雨的剥蚀会让点画形态发生变化,原来粗的线可能会变细,连续的线可能会残断,长的线可能会变短,岩石的断裂可能会使线条拉长。这些物理状态的改变,会使空间发生变化,模糊或者疏密都会发生转变,所以在转换的过程中自由表现的空间相对于帖学是增大了,故转化的自由度也增大了。

其三就是章法的表现性。刻字石面在自然状态下的视觉表现对纸面的表现会有不同的感受,纸面空白的章法可能性也会有所拓展。

8、在这类摩崖刻经中你是如何借鉴其具体的造型和线质?

已和问题7合并回答。

9、在你执行的不同层次的教学中,是如何传授这类摩崖刻经书法的?

我主要是依托个人经验展开教学,即要把握基础性的培育,又要有所拓展。根据面对层次的不同调整二者的比量。

10、最后围绕这次考察还想说点什么?

活动的后续整理不管对个人还是地域书风的培育都是有很大的意义,山东书法的资源这样多,个人希望能够持续下去,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的展开。

通过考察知道这部分资源的保护文化部门还不够重视,也有可能因为我们活动造成一点小小的影响,而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