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色那么多,为何她最红?

 景德镇瓷器 2022-09-23 发布于江西

釉色是陶瓷装饰的关键,

像一件美丽的外衣让陶瓷呈现独有的光泽。

有一种釉,出现时间虽然相较

其他釉色要晚许多,

但依然后来居上,

在中国陶瓷史上扮演着姗姗来迟,

却备受宠爱的角色。

除了工艺的难度,

她还寄托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情愫!

  “朱砂涂壁,红重胭脂”,釉色当以红为贵。 


古人对红色有着特殊的喜好,这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对烧造温度及烧造气氛有着几乎严苛要求的颜色,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色彩。

有史料记载,高温红釉瓷最初在元代烧制成功,但实际上,在宋代,景德镇地区就烧过红釉瓷。宋朝人在《清波杂志》中有记载,“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于大观年间(11071110年)有窑变,色红如朱砂。时有玉蝶防御史仲戢,年八十余,居于饶,得数种,出以相视,云:'比之定州红瓷,瓷色尤鲜明’。”

只是,那是的工艺技术尚不成熟,红釉的风采完全被宋时的青白瓷掩盖,鲜为人知。

到了元代,红色成了“权贵之色”。《元典章》中规定民间禁用红色,甚至波及近似红色的紫色,就连老百姓家大门等地方都禁止使用红色。

元·红釉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亦推崇红色,并在洪武三年(1370年)正式颁旨“以红色为贵”。宫中内外皆以红色作为主色调。此时,已成功烧制出了名动天下的釉里红瓷器,纹饰以各种缠枝花卉为主,红彩鲜亮明艳。但在永乐年之前,通体红釉的瓷器并没有出现。

直到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成功的鲜红釉,色调纯正,釉厚如脂···《景德镇陶录》曾写道:“永乐鲜红最贵”,绝非过誉之词。

永乐鲜红

到了宣德年间,宫廷中的红釉瓷器,不仅数量增加,品种也随之繁多,增加了莲瓣壶,莲瓣洗,葵口洗等。其中釉色尤以宝石红最为突出。

宣德宝石红,釉色红中稍带黑色,红而不鲜,更显得静穆和凝重,但釉色中闪耀出如红宝石一样的光泽。

宣德宝石红盘

宣德宝石红

因为红釉主要是以铜作为呈色剂,铜元素在高温下极易挥发,高温窑室内的温度与氧化还原时的气氛变化,以及铜元素在釉中的含量多少,都会对它的呈色产生影响,即使是一些微小的变化也能导致色调变异。

铜元素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在还原气氛中却呈现红色,对温度火候的把握要求极高,所以烧制红釉的工艺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圣祖康熙一朝才逐渐恢复。

红釉瓷器的用途也从以陈设,祭祀用为主,逐步转为生活用瓷,器型品种一应俱全,且红釉名品迭出,如郎窑红,豇豆红,仿祭红等。

此外,还有直到现在仍然广受欢迎的祭红,祭红又称霁红,其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不流淌,裂纹不出。

祭红

明宣德祭红盘

寂园叟《陶雅》中,曾列举12种铜红釉:豇豆红,苹果青,苹果绿,窑红郎,美人霁,朱红,鸡红,醉红,宝石红,鲜红,霁红。但关于红釉的名称甚多,它们或因为形色近似某物而名之为鸡血红,牛血红,豇豆红,橘红,宝石红,珊瑚红,胭脂红等;又或者以制作方法而命名为铜红,吹红,矾红等。

郎窑红,得名于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郎廷极。釉色如初凝牛血鲜红浓艳,釉面有强烈的玻璃光泽和大开片裂纹,以及不规则的细小牛毛纹,釉易流淌,垂流部分更是色浓釉厚。正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

郎窑红折腰碗

清康熙·郎窑红敞口瓶

比郎窑红还要名贵的高温铜红釉是豇豆红,它出现于康熙晚期,且仅见于康熙一朝,并专供宫廷御用。

豇豆红,素雅清淡,柔和悦目,更令人眼前一亮。其釉色或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出深红色,又或是在浅红色中带有绿色苔点,所以其具体称谓也因呈色差异而不同,如大红袍,美人醉,娃娃脸,桃花泛,乳鼠皮,榆树皮等。

烧制豇豆红,必须重叠挂釉两三层,在烧制过程中既需要使用还原焰煅烧,还需要适当放入一些富于氧气的空气,进行氧化反应,因此烧制难度很大。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

 清康熙 豇豆红印盒

即便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纯正的红釉器皿依然难以烧制,残品率依然居高不下,市场上的优质红釉瓷器千金难求,实为珍宝。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