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见证历史(7-8)战国早期晋国侯马玉器,龙形玉佩,沁色辨伪

 海涛668 2017-11-26

接上文《收藏见证历史》(7-7)

收藏见证历史(7-1)战国玉器精品鉴赏及断代标准,洛阳金村古玉》这篇文章里,我们曾经介绍了划分春秋、战国的时间节点的不同意见,文章里特别提到了晋国及三国分晋的历史背景,并提出了这个来源于《资治通鉴》,并被多数现代人认同为春秋战国交接时间点的历史背景中的一个常被人忽视的历史知识,公元前403年,周王分封而三国分晋,晋国却并未灭亡,而是四国并存,之后接近三十年,即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才真正废了晋静公,瓜分了晋国宗族剩余的土地,也就是说,古称新田的山西侯马等地区,作为晋国国都,从公元前585年迁都于此,存在了209年,历经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直到公元前376年被灭国。

而这期间的两百多年,晋人在侯马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在《收藏见证历史》(6-系列)里,关于春秋遗存的鉴赏中,我们一起欣赏了侯马春秋时期的一些历史遗存,本篇文章,我们再鉴赏一些被考古界断代为战国早期晋国的一些精彩的玉器精品。

特别注意,文化的发展不是僵硬的跟随历史时刻表,随朝代更替或者后人年代划分而发生突变,而是延续的传承和发展的统一,是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的交点产物。在阅读本篇文章时,可以用《收藏见证历史》(6-7~9),关于太原金胜村赵卿墓春秋晚期遗存作为参考,从历史文化上分析,关联性明显。

收藏见证历史(7-8)战国早期晋国侯马玉器,龙形玉佩,沁色辨伪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山西省侯马市西高祭祀遗址441号坑出土,长10,宽4.7,厚0.7公分

这是一条M形龙,龙呈俯首状,龙腹部有穿孔,可系挂,本图显示的是系挂情况下的自然状态。

这条龙有几个文化表达非常重要:

1)龙身壮硕,弯转之间,显孔武有力,这是非常典型的春秋晚期、战国早期龙风格。

2)龙身纹饰为代表龙首符号的谷纹(蝌蚪文)、长尾谷纹(长尾蝌蚪文)、云纹组合,以减地浮雕手法雕琢,每个凸起,颗粒饱满,大而圆润,谷纹及长尾谷纹的尾部曲线甩动有力,非常典型的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纹饰内容及风格。

3)侯马地处中原地区,晋国是春秋中原大国,同时比对太原金胜村赵卿遗存,包括洛阳东周遗存,这里所出玉器是非常典型的中原地区玉器代表之一。

4)侯马所出玉器很多出自祭祀坑。此地区已发现春秋到战国祭祀坑达数千之巨,现考古资料显示,尤其很多春秋祭祀坑,有充分证据证明为盟誓祭祀坑,可参看《收藏见证历史》(6-10),再根据春秋、战国晋地的实际历史背景情况分析,其他这些祭祀坑应该同为各国或者各势力的盟誓祭祀坑。有些传说,认为这些遗存是所谓的祭天、祭地、祭河的祭品,无任何证据,也不符合逻辑,春秋前期无,战国后期无,其他地区少见,只集中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和地点,很明显和所谓风俗无关,而是社会政治的需求。事实上早在商时期,远在四川的古蜀国三星堆祭祀坑,也具有类似特征,显示是不同势力之间的一种外交妥协。

当然,祭祀坑内的祭祀品,有可能属于晋国王室,也可能属于参与祭祀的其他势力,例如韩、赵、魏的任何一国,或者其他一些我们还不了解的势力。

收藏见证历史(7-8)战国早期晋国侯马玉器,龙形玉佩,沁色辨伪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山西省侯马市西高祭祀遗址95号坑出土,长10,宽3.8,厚0.3公分

一对玉龙佩,龙身呈弯折W形,双首共身;龙身上三只飞翼为三只凤形,龙与凤合体;弯折的龙身中部凸起处,一条双身螭,似拱起龙身状。

这对龙佩的文化表达极富特色

1)两器为一对,非常明显的一块料中间对开制作。

2)龙身不再刻意体现壮硕,而是用极度夸张的弯折,整体画面留出空白,增加更丰富内容,体现故事性,表现活力,生命力,严格意义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国玉器的特色表达,是战国早期和中期玉器的典型代表。

3)龙身主纹饰阴刻代表龙首形象的谷纹,长尾谷纹和云纹,刻画有力,是典型战国早期纹饰。

4)注意图中上下两只玉佩纹饰的区别,下面这只佩,凤鸟身上有鳞,螭纹的绞丝纹明显更精致,最重要的是下面这只龙有眼!很明显,不同的表达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意,阴阳组合!这种组合,在商代玉器上就有过表现,在之后时代的玉器上也时有发现,而在战国时期,明确表达!这事实上正是前几篇文章中我们所讨论过的,古老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和进化的体现,在精神思想层面上,体现在道家和阴阳家等的归纳、总结、发挥之思想体系,在文化艺术的外在表现上,体现在包括此类玉器上的阴阳完美融合等。

收藏见证历史(7-8)战国早期晋国侯马玉器,龙形玉佩,沁色辨伪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山西省侯马市西高祭祀遗址643号坑出土,上龙长18.4,宽8,厚0.6公分;下龙长18.6,宽8.8,厚0.6公分。

此对龙形玉佩同样是一块料中间对开制作,这对玉佩事实上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样本,有力驳斥一些流传甚广的错误的关于沁色的观念。

包括一些传统专家,及大量市场人士,对于这样的一条龙,会解释这条龙在墓葬里受沁严重,白色是白化,黑色为水银沁。但问题在于,这对龙是一块料对开制作成型后入的土,两条单独的龙,白化和受沁的位置,怎么能如此自然的合乎规律?这样的情况事实上并非特例,战国对器大多如此!

真实的情况是,这对龙是一块甘肃透闪石料(广义和田料)制作,白色是料的皮,看似黑色部分,其实是深棕色,是受沁的糖色,而白化和糖色形成是材料在开采时即是如此,也就是说,不是在墓葬中形成,而是更长的时间,在自然情况下形成。这样的特征是不能作为鉴定中断代器物的标准的,因为今天用这样的材料制作,效果一样!事实上,现在市场上流传的,包括网上也经常出现的,所谓斑斓古沁的受沁年代表,其中很多概念都是误导,一部分是古人就错,现代人继续沿用,另一部分则是别有用心的人刻意渲染!

关于沁色、包浆及玉材、工艺等,在我的这篇系列文章中,根据典型标本,会间断性描述,真正爱好古玉收藏的朋友,最好能够关注系列文章整体的内容,我一直反对所谓的鉴定秘籍,更不认同单一鉴定点鉴赏器物,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帮助更多的朋友真实的欣赏古代艺术品,而不是拿着文章中的一部分内容去市场上所谓的捡漏,管住手,先懂得鉴赏,再谈收藏!这是我写文章的初心!

以这一对玉龙对比上一对玉龙,龙身显比较壮硕,飞翼及尾部等显示为类似凤、龙首状;龙身上纹饰阴刻谷纹、长尾谷纹和云纹;图中下面一条龙的装饰性强于上面一条龙,同时,下面这条龙有眼,阴阳组合明显!很明显,这对玉龙的风格介于本文之前所描述的两组龙之间!

未完,待续,下一篇继续鉴赏战国早期晋国玉器遗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