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体还在春秋脚步已经迈入战国——侯马出土春秋玉器精品欣赏

 睫毛上的风尘 2018-09-27

作为晋国最后一个都城,可以说山西侯马是结束春秋又随春秋结束的地方。侯马出土的玉器很值得研究,因为魏赵韩三家分晋后历史就由春秋进入战国,侯马出土的玉器正好见证了这个历史转折。

一是历史背景解读

天生万物,要害在平衡。维持平衡与打破平衡是一门艺术,多数时候在多数矛盾上维持平衡才能保证稳定,少数时候在个别矛盾上打破平衡才能开拓前进。春秋晋国的存亡可以说是平衡论的铁证。

晋国始于西初初年周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于唐。据史料记载,周成王年幼时将桐叶剪成玉圭的样子,戏称要封这么大一块地给叔虞。周公姬旦知道后,以天子无戏言的理由封叔虞到唐地。因此晋国一开始是唐国,其后叔虞之子燮即位后迁都到晋水之旁,才改国号为晋。

进入春秋之后,晋国依托山西盆地易守难攻的得天独厚条件,打着维护周礼的正义旗号,积极扩张,建立起了一个横跨六省的超级大国。但是,晋国治国理政中始终没有解决好依重谁的问题。春秋早期晋国公族的势力太大,以致同宗相残,经过67年内战被封于曲沃的小宗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晋武公祖孙三代先后杀逐晋国五位国君,成为晋国的新主人,史称“曲沃代翼”。其后的晋国自然会吸取教训,自晋献公开始便大肆屠戮公族,导致晋国无公族。后来的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身边最忠心的全是卿族。可想,这又成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之后晋国卿族势力再也无法压制,以致三家分晋而晋人亡政息。

山西侯马古称新田。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将晋国都城从绛迁至新田,至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共经历了13位晋公,存续了209年。

二是侯马出土的部分春秋玉器欣赏。侯马晋国遗存出土的玉器比较多,有春秋的,也有西周的,本文主要欣赏一组春秋玉器精品。

1

2

3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春秋中早期蟠虺纹龙形玉佩。

1

2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春秋晚期蟠虺纹龙形玉佩。这件龙形玉佩,如果不是出土于侯马,恐怕多会认为是战国玉器,其实说它是战国玉器也没有错,春秋玉器向战国玉器过渡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是突变的,因此春秋晚期玉器和战国早期玉器高度相似。但因为它出土于侯马,侯马是结束春秋又随春秋线束的地方,所以应该认定它为春秋晚期玉器。

1

2

3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春秋龙凤玉佩,镂空雕刻三条龙、三只凤,两面阴刻云纹。

1

2

3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春秋晚期开合式镂空雕龙形玉佩,由整块玉料雕琢而成,中间有两个活环可以折叠。

1

2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春秋中晚期云纹龙形玉佩。这件龙形玉佩十分特别,与常见的春秋战国龙不同,身子扭转不在一个平面上。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埋藏而形成的地弯现象,而是特意雕琢成这种形状。

1

2

3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春秋中晚期云纹龙形玉佩。这件龙形玉佩也很特别,长尾巴,独脚夔龙,比较少见,雕工也接近战国风格。

1

2

3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春秋龙形玉佩。

侯马也还出土了一些谷纹玉龙,通常谷纹被认为发源于春秋龙首纹,到战国玉器和汉代玉器上才刻饰比较多,这种观点只是一种大体的时段概念,不可能与严谨的历史概念完全一致。

上图为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收藏的春秋谷纹龙形玉佩,长11.2厘米 、宽3.2厘米、厚0.3厘米,龙的躯体呈S形,以角、鳍等装饰。龙身两面纹饰相同,器边起沿,器体布凸起谷纹。

上图为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收藏的春秋龙凤形玉器,长17.2厘米、宽5.1厘米、厚0.3厘米,龙为S形,龙身两面纹饰相同,凤栖于龙身。

1

2

上图为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收藏的一对春秋谷纹玉璜。

1

2

3

这一对绳纹龙形玉鑴也是“提前进入战国”。

1

2

3

上图为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收藏的春秋白玉出廓璧,外径9.1厘米,璧径5.9厘米,两侧出廓处分别镂雕一条回首卷尾的夔龙。

1

2

3

上图为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收藏的凤纹玉璜,分左右两件,双面雕。璜左右两侧各镂空雕琢两只凤鸟,羽冠勾喙,尾部高卷。

1

2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两块春秋玉瑗,减地浮雕龙首纹,这种龙首纹已经和卷云纹、谷纹没什么区别了。

1

2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春秋绳纹玉镯。

1

2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春秋玉牌饰,中间雕刻两个饕餮,两边则是两条龙,器身雕饰蟠虺纹。

1

2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春秋龙首纹玉牌饰。

1

2

3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春秋双龙首说珩。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春秋管形玉饰,满雕龙首纹,中间穿孔。

上图为侯马出土的春秋玉舞人,很有穿越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