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绩效考核,到底好不好?

 宏图鸿途 2017-11-27


今天要讲的故事,不算故事。


但今天要说的话题,从古至今,皆是难题。


什么难题?


——绩效考核到底好不好?



三国时期,公元237年,魏国的朝堂上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围绕的议题就是,如何才能给朝廷遴选出优秀的人才。朝堂之上,众官员各抒己见,而这些观点,如今看来,仍值得品咂。

 

议题的发起者是魏明帝曹叡。


一直以来,曹叡对华而不实的知识分子深恶痛绝,于是乎,下诏给吏部尚书卢毓说,“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他说,选人,别图虚名。名这个东西,就像画在地上的饼,中看不中用。


曹叡观点:选人,莫图名。




对此,卢毓回答,“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根据知名度选拔人才,未必能得到奇才,但可以筛选出基准线的人才。好名声的人,一定是接受过教化,有所善行,才会受到称赞。这种人,未必多出类拔萃,但也错不到哪儿去。不该排斥。


卢毓观点:按风评选人,起码60分。

 

接着,卢毓提出了绩效考核的问题。他认为,推举选拔,皆有偶然因素。而检验人才优劣的唯一办法,是在员工上任后,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当有以验其后耳。”



他说,现在朝廷没有考绩制度,官员们的任命或罢黜,完全根据舆论、风评来裁断,实在真伪混杂、有失公允。


卢毓观点:推举难识其才,唯考绩能辨优劣。


曹叡采纳了卢毓的建议,命人制定了一系列公务人员考绩条例细则(《考课法》、《都官考课法》、《说略》),并交付文武百官研究讨论。


于是乎,在朝堂之上,掀起了一轮关于绩效考核有用与否的大讨论——


司隶校尉崔林发言:绩效考核,没必要



崔林的理由如下:


第一、公务人员考绩,周朝就有,而且还制定一份考核办法十分详尽的执行细则《周官》。但是,还不是慢慢废弃了。为什么?因为无法落地。所以,考绩制度有没有用,全看能不能落实、怎么落实。


第二、既然是制度,那就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然而我们的武装部队,构成复杂,没有一定之规,根本无法使用同一标准。


那么,崔林的建议是什么呢?


他说,如果高级官员能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如此,何必考绩!


崔林观点:绩效考核没必要,高管打个样儿就行了!


黄门侍郎杜恕发言:绩效考核,没啥用


杜恕说,回看几个朝代,考绩制度,从来都没有被放在重要的地位。为啥?因为这些方案可以作为原则上的依据,但细节设计上无法做到无懈可击。如果说制度是万能的,那商周也不需要伊尹、姜子牙这样的大贤来辅佐了。


他认为,相较于任职后的绩效考核,更重要的是入职考试。经过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才是应该被重用的。


杜恕观点:绩效考核没啥用,关键还是入职考试!



司空掾属傅嘏发言:绩效考核,非重点


傅嘏说,巩固国家基础的工作,应该是如何设计官位职责。官职、职务设计科学,才能更好的管理人民。至于针对官员个人的绩效考核,不过是细枝末节的问题。现在国家连最基本的官职设计都没整明白,就去追求细枝末节,岂非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就算是现在搞绩效考核,恐怕也是贤愚不分。


傅嘏观点:绩效考核根本不是重点,官职设计才是根本!



众人议论纷纷,一直无法做出最后决定,《公务员考绩条例》最后不了了之。曹叡、卢毓、崔林、杜恕、傅嘏,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视角给出观点,是非对错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足见,这个绩效考核问题乃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难,甚难!


绩效考核有效否,好不好?这个问题一千多年前在争论,一千多年后还在争论。且再来看一对今人所持的不同观点。

 

 正方:要绩效 


阿里巴巴合伙人胡晓明曾分享了自己关于企业管理的心得。他认为,企业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就是绩效管理。为什么呢?



胡晓明阐述,这来源于阿里巴巴对组织的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把组织当成一个人,第二个假设是把组织当成一片土壤。如果土壤好了,就什么都能长。企业管理也一样,只要团队好了,什么业务都能长。而如果要维持整个公司向前发展的状态,不断适应市场的挑战,最有效的还是绩效管理。


一言以蔽之,绩效管理或许有细节偏颇,但却是促进公司整体发展的最佳管理手段。

 

 反方:不要绩效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彼得·卡佩利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当中讲到,其实现在很多跨国公司,如微软、IBM、普华永道等都已经取消了绩效考核。至于原因,大概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严重影响员工积极性。传统的绩效评估制度很看重数字评分,容易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有专业服务公司调查发现,很多员工就是因为对绩效评估不满,而离开公司。


第二,公司对敏捷性的需求越来越强。对现在的很多公司来说,快速反应是竞争的一大优势,可以对用户的需求及时作出调整。但是传统的绩效考评一般都在年底进行,这很可能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反应期。比如,通用电气公司的管理者发现,年底的绩效考评会成为很多员工拖延反应问题的借口,甚至是到了年底评价时,管理者和员工可能已经忘了几个月前发生过什么。


第三个原因是,想让整个公司以团队工作为中心。传统的绩效考评因为要对每个人进行评估,然后排名,所以员工的关注点都在个人身上,而这并不利于团队之间的协同合作。

 


从古至今,讨论不止。绩效考核到底有没有效、好不好?小编今日破例,不站队、不表态。且来听听,您,怎么看?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