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白关系虚实相生;墨晕连缀气脉贯通——这样读他的山水。

 纽西兰的信 2021-07-07

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与发展,借古开今依然是不断前行的重要途径。笔墨既要讲求传承,也应直面其本身的生存状态与环境,与时俱进。

著名画家单建宁凭借着他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和积淀,以自己对自然丘壑的真实感受和笔墨情趣,在师传统,师造化,师自然,师社会中探索追求,唤醒自我笔墨语言和时代追求的审美趋向,形成了有传统、有创新、有个性的山水画艺术风格。

几十年来,单建宁潜心追奉陆俨少衣钵,领其意,悟其境,会其心,他以高超扎实的笔墨技艺为根基,以胸有丘壑的博大情怀为视界,以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为基点,巧妙地汲取大师技法之优长,敏锐地把握住传统的精华,在根植传统,勇于创新的基础上,以崇尚自然之气,结合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情怀和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将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融合为一体,使动静和谐,美雅共融,情意互生。

他的《雁荡雨后》、《浙东山水》等作品,峰峦山石,屋宇桥梁,静而沉稳,笔力凝炼,不可动摇;行云流水,飞鸟行帆,渔櫵耕读,笔墨流畅,活泼开朗,生机无限。整个画面,动者益动,静者益静。此正如陆俨少说的“两者一静二动,好像不可兼。实则两者毫不矛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有沉着,而没有痛快,笔墨就要[呆]、要[木]。如果只求痛快而没有沉着,那么所谓痛快,每每要滑道[轻]和[薄]上去。”

所以,单建宁的作品是他从继承中创新而来,生活中感悟而来,艺术中探求而来,但却又不仅仅是生搬硬套和自然生活中的形象翻版,而是一种对传统精神的汲取与滤化,自然生活的概括与提炼。他的画无做作的成分,却有经营的学问;无自怜自营的自缚,却充满着勃勃生机,让人感到清新、隽永、动感;美目、悦心、凝神。

品赏单建宁的山水画,能够给人一种清新隽永、庄凝奇峭的感觉。他的《李白诗意》、《雁荡雨后》等作品,无论立意、精神、气韵,都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内涵和个性情趣,那种郁勃之气,穿梭于每一处空间,悠然回荡,沁人肺腑;行云流水的灵透之气,飘洒豪逸,意气奋发,流淌于丛山峻岭,荡然于茫茫寰宇,渗人心田。这种神奇的笔墨,灵变的意韵,神往的境地,高雅的品位,独特的个性,无不让人心怡神往,流连不忘,依舍不尽。

中国山水画最显著特点就是要表现出诗情画意。正如苏东坡称赞王维的那样“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这种意境的表达,自古以来就是画家情怀的诉说,生活的表达,理想的追求。

吴作人讲过:“中国古人画山水讲意境,其实不仅是山水画,任何画都离不开意境”。意就是理想,境就是现实。好的中国画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认为:“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

单建宁的《峡险江惊急,楼高月迥明》不但把山川之美和他对祖国河山无限的尊崇和热爱之情呈现出来,还把主人翁杜甫身处异乡,友人欢聚,共话情长等情感充沛画中,让人赏景怡情,思绪万千,感慨不绝。 所以我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单建宁的山水,意境丰润,韵涵深藏,味长品高。

清人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草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自然,则韵致风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也。”

单建宁“一手抓传统,一手抓生活。”他以豁达的心态领悟传统绘画的精义,又以敏锐的思维汲取外来营养,在观察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中,以苍野之趣去积累艺术的点点滴滴。

《黄山松云》、《松下论道图》等作品,不但体现出他对山水的整体把握具有独特的处理技巧,画面构成性处理,笔墨,色彩与山水造型皆相统一;浓淡干湿和形态变化的墨晕统领,占据画面;黑白关系虚实相生;墨晕连缀呈现气脉贯通的整体意象,不但让人看到了现实美景的存在,还勾起人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美的生命延续。

这种超乎流俗的气象,空灵疏朗的气概,含蓄清新的气韵,已“灵化了自然”,它是一般山水画家所难以表达的。

单建宁

1954年生于南京,祖籍山东寿光,现为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 公务员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员。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被省级以上刊物刊登发表,并被有关机构收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