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灵巧手,一颗执著心 富阳纸贵 朱氏古法造纸 图文 / 徐建华 那一个下雨天,山区里烟雨迷蒙。 几个上了年纪的师傅都没有打伞,而是忙着把石灰浸过的成捆苦竹放到大锅中烧煮。自15岁跟着二伯第一次上山砍竹,这已经是朱中华制造竹纸的第三十五个年头了。 朱中华,逸古斋朱氏竹纸传承人。衣着简朴,其貌不扬。但谁能想到,他承载的,是一项即将失传的技术,一个蜚声中外的品牌,一种独到绝伦的文化。 看,一株株挺拔的翠竹直指天际,当它们连成一片时,煞是迷人。像这样的竹林富阳有50万亩。富足的原料还搭配工匠的巧手才能做成一沓沓雪白的纸张,朱中华便有着这样的一双巧手。 人们常说“小满前后,种瓜种豆”,但是对于造纸人来说,小满正是收获的时节。小满前后正是嫩竹的抽芽之际,这时竹子内部的蛋白质、脂肪、果胶等营养物质最为丰富,用来做上等竹纸最好不过。朱中华要在小满前后的七天内完成这造纸的先手工作——砍竹。 造纸人赤裸着脊背把整株的竹子从中剖开,这些砍好的竹断被整齐地码在马架上(削竹搭的一个架子,形似马)。 他们的刀也是独特的,一把弓形的削刀一刀一刀的削着竹子的青皮,这也叫做削青。那削下来青葱的竹皮叫做皮青,放在一旁雪白的竹筒叫做白坯。看着这些白坯,已经可以看到将来造成的纸会是怎样的白。 双手捧着白坯在石墩上一下一下的摔打着,白坯也在这摔打中变成碎片,坚硬的竹节还需要榔头的敲打,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造纸工序中关键的一步,这一摔一打好似拷问着竹子,所以这步被叫做拷白。 被拷好的成捆的竹料一车一车的拉到浆料场,它们将被赋予新的面貌。造纸人同样懂得精准的数学,在那方正的浆料宕里有着按照精准比例调好的石灰浆。 造纸有着各种各样的讲究,石灰以青云桥灰最佳,以石灰浆能粘住坯料为度。造纸人手中的二齿耙搅动着石灰浆,浆好的料整齐地堆在池边晒着太阳,它们过后还有别的任务。 这口大锅有个好听的名字——镬(huò)。一口镬可以容纳600-700页纸。造纸人一捆一捆的传递着竹料,当竹料填满锅时,加上水,便可以蒸煮了。造纸人摆好架势,生火煮料,日夜不停,汤沸手不能浸。3-5天后停火闷烧,随后浆料才可出镬。 镬内的温度高达80度,夏日里,别人还在睡梦中,造纸人就必须赶在日头出现前将料从镬内取出,汗流浃背的样子很少有人看见。 紧接着是翻滩,匠人们把出镬的白料抛入料塘,每天在料凳上翻跌,用山泉水冲洗,使石灰脱落。这个过程的时长要根据水的洁净度,气温高低而定。多一天少一天都会影响纸质。 经翻滩洗净的白料,重新捆扎,放入尿桶,一捆一捆用人尿淋浸。使纤维软化,使竹纸有较好的防虫蛀防渗墨作用。 这是匠人们在对竹料进行抽样,他们从竹料中随机抽取样品,用手拉扯竹丝,判断竹料的发酵状况,从而控制发酵过程。 然后是抄纸。抄纸是造纸工序中难度最大的一道工序。匠人们需要把帘放在帘床上,双手拿两头帘尺压住帘床,斜插入水中,慢慢从后边先提,水往前倾倒,搁在来去棒上,拿起竹帘放往右边纸架夹板上,一般放500张左右,再用夹板,再放500张左右,榨干即可去煏弄烘晒。 最后的工序是晒纸和切纸。晒纸。牵下纸晒到煏上,烘干即可纸晒平整,堆放整齐,晒好笃齐。切纸。按照既定的规格进行裁切,主要分为四尺对开、四尺、六尺。 “一支毛竹,要经过砍竹、断青、剥皮、断料、泡石灰水、烧煮、浸泡、打浆、捞纸、烘干等72道工序,才能变成纸;这前后的时间不长不短,刚好10个月。”像孕育一个孩子,又像酿造一坛好酒。 在朱中华眼里,好纸抗氧化、易保存,是文化艺术最好的载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焕发新的光彩。“好酒陈酿才够味,竹纸与酒一样,需要能量和时间的转化过程。” ▲ 朱中华在悉心检测竹料发酵结果 ![]() 朱中华 1968年出身于造纸世家,大源镇大同村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创办的逸古斋现为北京德承贡纸富阳竹纸复原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富阳竹纸研发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