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校本《宋会要辑稿》简介

 秦王888 2017-11-28


《宋会要》原书2200余卷,由宋代历朝会要馆编纂,内容辑自实录、日历及朝廷内外各种档案,编者将全部史实依类排次,可谓“一史的类书”。该书后散佚,清嘉庆年间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抄辑出五、六百卷,民国年间,前北平图书馆组织人力加以整理,并交由大东书局,分两百册影印出版,名《宋会要辑稿》。


点校本《宋会要辑稿》简介

《宋会要辑稿》由4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学人校点,刘琳、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专家审稿,用时8年编辑、16册的校点本《宋会要辑稿》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宋会要辑稿》是宋朝3大资料宝库之1

校点本《宋会要辑稿》,是《巴蜀全书》现有成果中范围最大、质量最高的之1。它是宋朝各类史料分类纂集,由清朝学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朝官修“会要”中辑录而成,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制度、礼乐、教育、选举、科技和其他历史文化信息。4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说,《宋会要辑稿》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构成3大宋朝资料宝库。《宋会要辑稿》内容丰富、卷帙浩大,但因毛病繁多,使得宋史研究者对它又爱又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王云海先生为首,国内主要宋史研究者就曾酝酿重新整理《宋会要辑稿》,乃至都印出了整理方案和样稿,但未能展开。

本世纪初,4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对《宋会要辑稿》进行初步校点,构成了电子版的《宋会要辑稿》。后来在《巴蜀全书》工程推动下,构成了现在的1400余万字的校点本《宋会要辑稿》。

校点本建立了3大标杆

4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刘琳介绍,本次校点特别重视4个方面的工作。第1,纠正年月日毛病。《宋会要辑稿》在辑录、转抄的进程中,年月日的错乱极为严重,专家们将纠正年月日的毛病作为校勘的重点之1,全书共改正年月日的毛病2800余条(处)。第2,鉴别非“会要”之文。专家们通过纪日表述方式、记事的文体与风格、所记的时期与地域,和其他抄写他书的痕迹进行辨别。第3,移正错简的地方。专家们发现并移正的错简的地方有59处,少的地方有10余字,多的有3000余字,总字数达3万余字。第4,勘正毛病的行款。《宋会要辑稿》中的行款毛病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分条不当,正文、注文互混,标题混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认为,校点本《宋会要辑稿》的整理与出版建立了3个标杆。第1,参与校点本《宋会要辑稿》编辑的专家们,严格校勘,1丝不苟,为古籍整理与出版工作建立了标杆。第2,参与的专家们不但从事文本校订,而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为宋史研究,特别是宋朝典章制度史研究建立了标杆。第3,校点本《宋会要辑稿》的完成,为如何展开国家资助的重大项目、如何打造精品,建立了标杆。

本来

宋朝 官修本朝《 会要》,后人称之为《 宋会要》。“会要”属 政书类的断代 典志体史书,是专门记载1代典章制度的史学著作。唐朝 苏冕所撰《 会要》与 崔铉、杨绍复等所撰《续会要》草创了这1史书文体,但它们皆非严格意义上的1代会要。直到5代、宋初的 王溥在苏、崔两家 会要的基础上,续修 唐宣宗以后至唐末部份,撰成《新编唐会要》,于北宋 建隆2年(961)进奏朝廷,自此,方确立完全1代的“会要体”。

宋朝特设 会要所,人员、印记、提举宰臣等方面与国史日历所大体相当。前后修纂有10余部 会要,总计3000余卷,包括《庆历国朝会要》( 宋绶、 王洙等修纂)150卷、《元丰增修5朝会要》( 王珪、李德刍等修纂)300卷、《政和重修会要》( 王觌、 曾肇、蔡攸等修纂)111卷、《乾道续4朝会要》( 汪大猷等修纂)300卷、《乾道中兴会要》( 陈骙等编类)200卷、《淳熙会要》( 施师点、 赵雄等分3次编修奏进)368卷、《 嘉泰孝宗会要》( 杨济、钟必万总修)200卷、《 庆元光宗会要》( 京镗等奏进)100卷、《今上皇帝(宁宗)会要》( 陈自强、史弥远分3次奏进)325卷、《 淳祐宁宗会要》( 史嵩之等奏地是50卷、《嘉定国朝会要》(张从祖类辑)588卷。后 李心传奉诏依历朝 会要编成《国朝会要总类》(即《103朝会要》)588卷。《 宋史·度宗纪》载,曾奉安有《理宗 会要》,今《 宋会要辑稿》中未见。上述这些 会要,除《国朝会要总类》曾刊行于蜀中外,其余均无刊本,唯一少许抄本流传于世。

德祐2年(1276)2月, 宋恭帝奉表出降,元军入临安, 董文炳受命收图书典籍,“乃得 宋史及诸注记5千余册,归之国史院”(《 元史·董文炳传》),后经海道运往元大都。明洪武初年,“太祖定 元都,大将军收图籍,致之南京”(《 明史·艺文1》)。永乐108年(1420)迁都北平,又将“文渊阁所贮书籍,自1部以致百部之多者,各取其1,置于燕都”(《 明史·艺文1》)。由于 宋朝 会要大都没有刻本,岁月浸久,时势动荡,史籍散逸,势所难免。明初修《 永乐大典》时,《 宋会要》已10失其1。宣德年间,文渊阁大火,藏书大半被焚,《 宋会要》亦不曾幸免。 杨士奇于正统6年(1441)所编的《 文渊阁书目》中著录“《 宋会要》1部,2百3册,阙”。可见,此时的《 宋会要》已经是1残本。弘治以后,《 宋会要》的散逸情况益发严重。万历年间, 张萱等编定《新定内阁藏书目录》,其中已不见《 宋会要》的踪影,可知此书于万历之前已完全散失。另外,在明朝的其他书目中,如叶盛所编私家《 菉竹堂书目》,又或焦觉《国史经籍志》,虽皆有著录《 宋会要》之文,却不过是据目抄入而已,并不是实有其书。

辑出整理

明初编修的《 永乐大典》将《 宋会要》采入,使得后人还能1睹散入有关字韵事目中的《宋会要》。时至清嘉庆105年(1810), 徐松以翰林院编修出任 全唐文馆提调兼总纂官。他利用职务之便,在签注《 永乐大典》中的唐文的同时,将包括《 宋会要》在内的1批资料逐一标出,亦签作“ 全唐文”,命书吏录出。所以,在影印的徐氏原稿中,卷首第1行顶格及各页版心鱼尾之上,多有“ 全唐文”的字样。 徐松日积月累,抄得有56百卷之多。从现存的《 永乐大典》及《 宋会要辑稿》(2百册)的各方面情况来看,当时《宋会要》是分门辑入的,或选1门,或摘数句,随韵列目,摘取编入,并附入210多种南宋晚期至明初的书籍。加上《 宋会要》辑稿本身的篇幅庞大,因此辑稿的整理,是1项相当复杂的工作。 徐松在尔后的余生里,1直为《 宋会要》辑稿的整理不断努力,乃至1度期望得到当时著名学者 严可均、 李兆洛的协助,但是终究未能如愿。 徐松虽未能完成整理工作,但他对 稿本的分类及所批案语,对后人的整理,提供了帮助。

徐松于道光2108年(1848)年去世,“同治初年,其书散出”( 缪荃孙《艺风堂文续集》卷6《宋太宗实录跋》),所辑《 宋会要》稿本展转流茖到北京琉璃厂书肆,为缪荃孙购得。缪氏与两广总督 张之洞交好,遂将稿本交予由张氏在广州创设的广雅书局。广雅书局对《 宋会要》辑稿的整理工作,由 缪荃孙、 屠寄负责,但具体工作则以 屠寄为主。 屠寄在 徐松整理的基础上,从 稿本编排,到文字校正、年月调剂,乃至誊录清稿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虽然他只整理出1部份,但却为后来嘉业堂的整理创出先例。在屠氏已成的清稿中,职官1类,直接为嘉业堂采取,成为清本《 宋会要》的1个组成部份。

1911年, 辛亥革命 广州起义之前, 张之洞、 屠寄已前后离开广雅书局,《 宋会要》辑稿的整理工作未能完成。不久,书局提调 王秉恩将藏匿下来的《 宋会要》稿本分两次卖与吴兴 刘承干。因而,徐辑原稿及广雅书局清稿转归 刘乐嘉业堂所有。刘我前后聘请刘富曾、费有容等进行整理。刘、费2人在 徐松原稿的基础上,大体遵守广雅书局的整理体例,成初编291卷,续编75卷。刘富曾又参考各书,移改旧史实,增入新史料,录成清本,共得460卷。

1931年,北平图书馆从嘉业堂买去经剪裁的徐氏原稿,并将广雅书局所 修清本借来,由该馆编辑, 叶渭清对比研究。叶氏认为,徐氏原稿已被痛加删并,不复原来面目;但仍有很多篇幅是出于《 永乐大典》而不见于徐氏抄本者,故而清本仍有可参证的地方。

根据叶氏的研究,以 陈垣为首的编印委员会认为,清本与原稿实有合印并行之必要,然因经费所限,遂于1935年拜托上海 大东书局印刷年,将原稿先行影印,名之曰《 宋会要稿》,以线装200册行世。1957年 中华书局以4合1版再度影印,名之曰《 宋会要辑稿》,以精装8大册发行。1964年,台湾 世界书局以《 宋会要辑本》之名,以《中国学术名著》第6辑,影印装成16册发行。1976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又以4合1版影印装成8册本发行。

历史进程

《 宋会要辑稿》(以下简称《辑稿》)分帝系、后妃、乐、礼、 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类。其中礼、职官、选举、食货等类篇幅尤大。类下分门。各门篇首有简短的叙言加以概括,然后按年、月、日顺序,摘取有关诏令、奏章等等。如此,不但遐眉目清晰,而且处置政务的事例,和典章制度的得失兴废,均分类归纳,使得事件产生、发展进程中的利弊得失及不同意见,都得以较为完全地反应出来。《辑稿》较之原书,虽已大有残阙,但它保存了大量的元修《 宋史》诸志及其他有关史籍所不载的 宋朝史料,如食货类“限田杂录”,“造 水硙”,“修理堰、闸、渠、 斗门、堤岩”,“各路产物买银价”,“量衡”,“诸郡进贡”,“船战船附”,“民产杂录”,“置市”诸门,皆为《辑稿》之独有。以《 宋史》诸志与《辑稿》的卷数相比,前者合计不过162卷,而后者则为376卷。《 宋史·职官志》仅12卷,《辑稿》职官粝为83卷;《宋史·食货志》仅14卷,《辑稿》食货类则有70卷。可见,《辑稿》所保存的 宋朝史料,在数量上远远超过《 宋史》诸志。《辑稿》所载史事,1般均详于《宋志》,其记叙具有较为原始而详细的特点,且常常能够校正《 宋史》各志的纰谬与疏略,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由于《辑稿》卷帙浩大、残缺零乱、问题繁多,因此,各种带有研究成果性质的检索工具书应势而出。1932年,汤中出版了《 宋会要研究》1书。1939年,日本学者江田忠在汤中《 宋会要研究》的基础上,编撰了《徐辑〈 宋会要〉稿本目录》。1937年,小沼正则编制了《 宋会要食货目录》。1958年,法国学者Etienne与Balazs将《辑稿》的食货、职官、刑法、方域4类,编成《 宋会要目次》出版。1970年日本 东洋文库 宋朝史研究会在前人的基础上编制了《 宋会要研究备要》。1980年,台湾大学 王德毅《宋会要辑稿人名索引》出版。1982年,日本东洋文为 宋朝史研究会再度出版了《 宋会要辑稿·食货索引》。1984年和1986年,王云海前后出版了《 宋会要辑稿研究》和《宋会要辑稿考校》。1995年, 陈智超《解开〈 宋会要〉之谜》出版。这些著作和工具书的出版,对《 宋会要辑稿》的使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但是,由于《辑稿》本身的缺憾,使得使用及检索时,产生诸多障碍。首先,《辑稿》的残阙问题相当突出。《辑稿》中大致完全的篇幅,1般皆起自太祖迄于宁宗,计103朝。但就是在这其中,很多篇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有些篇幅乃至是整门缺失,例如职官类无枢密院门,兵类无禁军门。其次,《辑稿》中存在大量重出篇幅。《 永乐大典》以字韵次第编排事目,所以会将《 宋会要》同1篇文字编入不同的字韵事目中,故而构成重出复见的情况。第3,由于《辑稿》在整理进程中的编排失当,使得重出多门、前后颠倒、时序相错等情况不时而见。第4,《辑稿》本身乃1尚待整理的未完成稿,故而并没有目录,这1点也给检阅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不便。第5,《辑稿》自 清朝中期从《 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后,长时间处于草稿状态,虽有影印本行世,但因未作完全整理,从中找寻相干史料较为繁难。

区分

通行的《 宋会要辑稿》与宋会要本来已有很大不同。

第1,从内容上看,《辑稿》己较本来为少。1、自 宋末至明初,历经变乱,本来恐已不全。前面说过,宋修 会要,共有10次,应有10部,但现在《辑稿》中注明者只有7部。2、修《 永乐大典》时,将整部 会要分入各韵,难保没有遗漏。3、 徐松自《 永乐大典》中辑《 宋会要》时,《大典》已散失1千余册,并不是全帙。4、书手从《大典》中抄写时,又有遗漏。有人用残余的《大典》与《辑稿》对比,已发现若干条佚文。5、在刘富曾整理 徐松辑本进程中,辑本又有遗落。当时有人将刘富曾清本与 徐松辑本对照,即发现少数条文清本有而辑本无。

第2,从情势上看,辑本己非本来的本来面目。本来《 宋会要》,各本分类稍有不同,分门更有差异。辑本合为1本,门类全部买通。

第3,经过量次转抄,脱、衍、误、倒的地方,触目皆是。

虽然《 宋会要辑稿》有上述种种问题,但它依然是现存 宋朝史料中最原始、最丰富、最集中的1部,因此也是史料价值最高的1部。

徐松

徐松(1781年-1848年),字星伯,原籍浙江上虞人。 清朝著名地理学家。

乾隆4106年(1781年)生于浙江绍兴,随父移居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少年得志,自举人而进士,曾入直南书房,派入 全唐文馆,又充文颖馆总纂,但嘉庆105年(1805年),2甲第1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于嘉庆107年(1812年)受人劾奏,戍守伊犁,为期6年。 徐松谪戍伊犁,可以说因祸得福,遭到伊犁将军孙筠的重担,继续清初著名的西北史地学人 祁韵士编写《伊犁总统事略》的工作,并且能够实地调查,“先生于南北两路,壮游殆遍。每所之适,携开方小册,置指南针,记其山川曲折,下马录之。至 邮舍,则进仆夫、驿卒、台、通事,逐一与之讲求。积之既久,绘为全图。乃偏稽旧史方略及文案之关地理者,笔之为记。……孳孳不倦,10年成书”。调查终究成绩了他的《西域水道记》等边疆之书,以西域5大水系(流域)为纲,综合记载了沿途山脉、城堡、史迹、民族语言及风俗等等,详实可信,而成为他的代表之作。新疆归来, 徐松除短暂的离京出外做官外,便几近居京治学,在这群学者当中,他可以说在京时间最长,而且因亲历边疆实地考察,成绩边疆著述,又积极召集志同道合者探讨边疆问题,营建了1个良好的研治边疆学问的氛围,聚集同好,而奠定了他的“核心”地位。嘉庆2104年(1819年)赦还。官至礼部郎中。道光2108年(1848年)卒。

嘉庆104年(1809年)入 全唐文馆,主编《 全唐文》;又从《 永乐大典》中辑出《 宋会要辑稿》500卷,《河南志》,《中兴礼书》,又撰写《唐两京城坊考》,《登科记考》,后由翰林督学湖南。

影印本

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影印 宋会要辑稿缘起

1

宋时 会要,除 李心传所编国朝会要总要(立即103朝会要之节本)曾刊版于蜀中。至官修本来,宋时从未刊行,惟政府许可臣民自由传抄;故南渡后国史散逸,程俱申请就知桂州 许中家抄政和 会要。而 陈振孙书录解题中亦得著录 会要有5种之多也。( 李心传国朝 会要总要即其中1种。)宋时秘阁所藏北宋纂修之传抄本,及南渡后纂修之正本,德祐之变。当尽为元兵劫入燕京。元修 宋史时,即据为修史原料之1。吾人本日所见 宋史之志,实脱胎于 宋会要。虽两相比较,详略之殊,有如霄壤,然 宋会要之轮廓,宋志固全得之矣。明修 永乐大典时,文渊阁所藏之 宋会要残本2百零3册。立即元人所见之本。文渊阁藏书,明宣德间毁于火者大半。故万历间张萱孙能传重编阁目时,已无其书。赵宋1代故实,至此遂扫地以尽。明以后人欲求 宋会要之踪影,不能不诉诸宋明人所著之类书,职此故耳。

2

明初纂 永乐大典,将 宋会要史事 分隶于各韵,计有国朝会要,续会要,政和会要,乾道会要,中兴会要,光宗会要,宁宗会要等7种。亦有泛称 宋会要而不冠以乾道中兴等字样者。知当时已10亡其3。故 杨士奇所编 文渊阁书目,仅载2百零3册,下注阙字。 焦竑 国史经籍志,虽列 宋会要之名,然有目无书,不足深究。至箓竹堂书目所收,实即 文渊阁书目之化身。叶水东时,决无得见是书之理,此可断言者也。

清嘉庆104年,大兴 徐星伯(松)入 全唐文馆,任提调兼总纂官。时 永乐大典已佚去1千余册,然所存尚得10之89。徐氏签注大典时,遇有 宋会要,即另纸标以 全唐文3字。盖徐氏力不能置写官,不能不借公济私,假托 宋会要为纂修 全唐文之资料,以授写官为之录副也。如是日积月累,据 俞正燮 宋会要辑本跋引徐氏之言,所得无虑56百卷。卷帙之巨大,可以想见。徐氏未及排比整理而卒。卒后其稿流落北平琉璃厂书肆,为江阴 缪荃孙所得。旋归广雅书局,时 张之洞督两广,聘缪氏及武进 屠寄任校勘,拟付剞劂,仅成职官1门而止。所有原稿,为书局提调华阳 王秉恩所藏匿。民国4年,王氏藏书散出,吴兴刘翰怡先生以重金购归,以原稿部类不明,前后杂厕,乃延仪征刘富曾吴兴费有容重加釐订,而纠纷亦自此起矣。

刘富曾氏首将全部徐氏原稿痛加删并,成初编2百9101卷,续编7105卷。

帝系8卷

后妃4卷

礼9卷

乐8卷

与服6卷

仪制103卷

崇儒6卷

运历2卷

瑞异3卷

职官7109卷

选举3104卷

食货610卷

兵2109卷

道释2卷

方域2101卷

蕃夷7卷

以上初编。

帝系3卷

凶礼106卷

吉礼109卷

嘉礼104卷

军礼1卷

宾礼3卷

崇儒1卷

食货10卷

刑法8卷

以上续编。

自此以后,原稿面目,不可复见。刘氏又参考宋志通考 玉海等书,移改旧史实,增入新资料,录成清本,为4百610卷计。

(1) 帝系102卷(卷1至卷102)

(2) 后妃6卷(卷103至卷108)

(3) 礼7106卷(卷109至卷9104)

(4) 乐8卷(卷9105至卷1百2)

(5) 与服7卷(卷1百3至卷1百9)

(6) 仪制108卷(卷1百10至卷1百2107)

(7) 崇儒9卷(卷1百2108至卷1百3106)

(8) 运历3卷(卷1百3107至卷1百3109)

(9) 瑞异4卷(卷1百410至卷1百4103)

(10) 职官9105卷(卷1百4104至卷2百3108)

(101) 选举410卷(卷2百3109至卷2百7108)

(102) 道释2卷(卷2百7109至卷2百810)

(103) 食货9108卷(卷2百8101至卷3百7108)

(104) 刑法210卷(卷3百7109至卷3百9108)

(105) 兵2109卷(卷3百9109至卷4百2107)

(106) 方域2103卷(卷4百2108至卷4百510)

(107) 蕃夷10卷(卷4百5101至卷4百610)

如以刘氏新编之清本,与被裁减之原稿较,吾人宁取原稿而舍清本。盖原稿纵有误文误字,乃 永乐大典编者或 全唐文馆中写官之过,与他人无涉。且1字1句,尽是大典原文,吾人尚可据以推定原来之次序。至所谓清本,总类子目,离合无端,杂引他书,不注所本,有窃改 兰台漆书之嫌,只能供读原稿者比勘之用,不足据为典要,是则有负刘氏1番苦心矣。

3

民国210年,本馆因董授经先生介绍,斥巨资4千元,从刘翰怡先生处,购归徐氏原稿。复假得刘富曾氏改编本(即所称为清本者),以便相互比勘,俾明刘氏改编之旨趣,由本馆拜托兰溪叶左文先生,从事研究,结果证明,改编本分类隶事,颇多失检。且发现有少数篇幅,确系大典原文,见于清本,而复检原稿,遍觅不得者。如立夏祀 荧惑星1则,见清本乐6;赴任2则,见清本仪制102;3官告1则,见清本仪制101。淳熙9年5月2106日条,见清本兵102;是必刘氏剪裁后无意中随手弃去,幸已录入清本,故左文先生得发其覆。由此知清本与原稿,实有合印并行之必要。然经费所限,不能不先印原稿,以偿百余年来史学界之夙愿。如有余力,当再谋印清本,以供得读原稿者之参考。

民国2102年1月,本馆委员会以编印 宋会要,事关流通故籍,因延请傅沅叔、陈援庵、章式之、余季豫、 徐森玉、赵斐云、叶左文诸先生,为编印委员会,专司其事,并推定陈援庵先生为委员长。准备数载,至去年秋季,始以原稿拜托上海 大东书局印刷所代为影印。哈佛燕京社以此举关系 宋史学之研究至钜,特补助美金2千5百元为印费,因而全书得溃于成。兹于书成之日,略述印书缘起如右,俾览者详焉。

民国2105年10月国立北平图书馆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