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 朱宪民

 班温 2017-11-28



朱宪民,1942年生于山东省濮城。198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朱宪民摄影作品展”,并先后在济南、郑州、长春、大连、台北等地巡回展出。1987年,由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摄影家朱宪民作品集》,获1989年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作品铜牌奖,法国著名摄影家卡蒂埃.布列松为该作品集赠言:“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1991年,由现代出版社与台湾合作出版《黄河中原人》、《草原人》两部摄影作品专集。







细看摄影师的作品,接地气的生活也显得热闹起来。在看看那些场面:背着锄头、挑着担的母女俩脸上乐呵呵的,村头上的乡村理发师也有说有笑的给人们剃头发,古老镶牙的方法也没那么多讲究,卖肉市场的几斤几两可热闹了,打麦场上的母女俩被一只驴抢了镜等等场景,会使我们发现,摄影师刻画的老百姓的生活,不是非常穷,也并非非常富裕,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已,但摄影师却带着非常浓烈对乡土或是家乡的情感,还原给我们那一份质朴和善良。







摄影师的纪实之路,处于一种默默无闻的状态,随后,精神便在琐碎的、平凡而深刻的生活中得到升华。尽管看似那些老百姓的一生平淡无奇,但摄影师的厉害之处,就是让我们知道,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宁静的,哪怕是一粒尘埃,也是不一样的尘埃。纪实并不是贫穷,即便在尘土飞杨的路上,也并非全是苦涩的味道。他让人们觉得纪实还有灿烂光明的一面。在生逢灿烂的日子里,或许体验才是人生的关键,摄影师给我们带来的,除了生活中的真善美,还有一种鼓舞人心的、积极的、进步的状态。







摄影师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瞬间,这种社会意义,不在于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实现了多少社会价值,这些老百姓继承着民以食为天的轨道,同时也最为淳朴。摄影师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形象,因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必定会对人民负责,也会对历史负责。所以在他作品里展现的,在黄天厚土的朴实无华的百姓生活里,他们脚踏实地却又像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高台张望一眼的情景一样,他们不迷失不懈怠,毫无怨言的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把艰辛的劳动当成生命的必要,一直默默耕种着的,却是精神食粮。





- End -

以单纯学习分享为目的而原创编辑

涉及版权和肖像权争议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