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参考】由“功能型摄影”看当前纪实摄影存在的几个问题

 minru 2018-03-11

        首先,既然今天是一个关于纪实摄影的'高峰论坛',那么我们必须先明确我们探讨的语境。只有在这个问题上先达成共识,才有可能进行有成效的讨论。

  

        刚才几位说到什么是纪实摄影?这个词,Ducumentary Photography,最早出现在哪里呢?是在一个摄影师的暗房大门上。干什么呢?做生意。法国摄影师尤金·阿切特把自己拍摄的十分清晰的照片出售给画家作为绘画的素材参考,很受欢迎。他的招牌上写着:Ducuments Pour artistes(法语,给艺术家的纪实文献)。这就是纪实摄影最初的发端。(注)而后,它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演变,有了广义纪实摄影和狭义纪实摄影之分。所谓广义纪实摄影,即指凡是具有纪实性特点的照片,都可统称为纪实摄影;或者说,纪实性,就是摄影本身的一个天然属性。而狭义纪实摄影,就是鲍昆老师刚才讲到的社会纪实摄影,也就是我们今天由《见证》所要讨论的纪实摄影。

  


        这是我认为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关于纪实摄影,迄今为止,虽然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但还未提出一个为公众接受、业内通行并成为定论的定义。当然,这与纪实摄影本身不断有新的发展不无关系。今天,我们恐怕也没有时间去厘定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即纪实摄影的特点切入观察,由此剖析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认为纪实摄影有三个特点:一、真实、真诚;二、表达评价;三、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我以这三个基本点为方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个方面:

  

        今天我们看到的,无疑都是一些名家经典,从创作时间上看,大部分是'老照片'了。当然,它们今天也再次证明了对时间的穿透力——依然非常有力量,而且,不少可以作为那一段历史的时代象征和典型符号。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进入到21世纪,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社会问题更加层出不穷;但是,纪实摄影却没有期待中的与时俱进;相反,它显得有些势微、有些软弱、甚至有些轻浮。近些年,好照片不是没有,但我们出现过那种日后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标志的摄影作品吗?并没有。这就值得深思了。

  

        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型、功能型社会——任何事情,讲求的是'快速生效',因而,我们的摄影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我称之为'功能型摄影'。表现为:题材上跑马圈地,尔后迅速积累规模,再赋之以各种名号,一番华丽包装后摆上陈列架,取得某种地位,待价而沽。摄影怎么用能产生最大效益?这个问题我们想得很多,做得也很多。但是,摄影本身是什么?我们想得越来越少了。摄影的真实和真诚越来越少了。我们过份关注了摄影的功能,同时也很过份地忘记了摄影的本体。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会使摄影再次沦为适合某种需要的工具。近年来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假照片?就是'功能型摄影'的表现——照片如何能短时间内最大化地获奖获利?

  

        我们知道,摄影在过去曾经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那么现在呢?我以为它不仅没有完全摆脱这种身份,同时,还成为商业消费的工具。刚才和潘科老师聊天,我说纪实摄影其实一直都在挣扎,一直都是'艰巨历程',远没有走上康庄大道。但是,摄影人应该有挣脱这种束缚的自觉和努力。

  

        当然,我并不是说要将纪实摄影'去功能化',它确实是一种有用的摄影;但是,'唯功能化'肯定是当前已经出现、并且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倾向。



        第二个方面:

  

        纪实摄影一定是有鲜明的评价在里面的。也就是说,它一定表达作者的观点。没有观点的摄影是没有力量的。数码技术与新媒体的勃兴,使影像的生产与传播成为一件能够无限突破想像力的事情,拍一张照片让别人看到,太简单了!但是,你发现你的视觉更愉悦了吗?你的视野更开阔了吗?泛滥成灾的图片提供了'海量现象',和 '零思考'。不要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连问题和思考都看不到。那么,纪实摄影的'有用'又何以真正体现?

  

        这是值得警惕的第二个问题。

  

        表达观点的方式其实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王福春《地铁上的中国人》两两并置,单看一张,只是好玩有趣,两厢对照,就有了意思在里面。所以,我说这是1+1》2。再比如姜健的《主人》,是完全不同的作品,它并没有情节,但是选择本身也在表达观点。这里还有很多作品,不一一论述了。

  


        第三个方面:

  

        摄影师在面对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现实世界时,后者的博大精深与前者的势单力薄,就像大风与孤帆的关系一样。只有懂得风向的帆,才能远航。

  

        所以,摄影师在进入一个地方、一群人、一种生活时,必须要尊重它们的自然呈现与原始状态。有一个词,我们在谈论纪实摄影时经常提到,那就是'标本'——我们常常评论某个纪实摄影作品可以作为某地域或某族群的'标本'。目前看,这应该是一个正面的评价。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标本的存在是为了揭示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一片梧桐叶的标本是为了见证所有梧桐叶都长得是这个样儿,而不是为了见证这一片梧桐叶长的是什么样。但我们看到的是:许多纪实摄影是在追求奇特、怪异、耸人听闻。一些摄影师自以为是地将拍摄对象简单归类,打包发送;或是标榜自己'还原'了生活。这两种都是对对象'异化'。其实摄影师既无这样的能力,更无这样的权力。但是,为什么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呢?和前面的两个方面有关系:功能型摄影必须快速生效,'传奇'容易操作,'猎奇'则吸引眼球。再者,没有思想来填充,那就更得提高嗓门,赚个吆喝了!

  

(以上图片均与本文无关)


        说了这么多,尽是些问题。其实今天看到这些作品还是非常感动的。论年龄,我是晚辈了,所以,我想由衷地向参展的所有前辈表达我内心的敬意。你们的坚持为中国纪实摄影保存了一笔珍贵的财富。我很喜欢胡武功老师在前言里的一句话:'一个优秀纪实摄影师的标志是一贯坚持或用自己的作品阐释一种哲学——生命的哲学、文化的哲学......'纪实摄影师注定要走艰巨历程。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感想,偏颇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注:关于纪实摄影发端及其演变的史实,以及研究者对其定义的各种论述,可见《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孙京涛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前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