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的词牌名都是怎么来的?

 古今芳草任我赏 2017-11-28

谢谢邀请。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产生于按曲歌唱的需要,词牌名是乐曲的名称,词牌那么多,不可能一个个来解释,所以这里也是根据一些自己读到过的材料来简单说说词牌是怎么来的。词的全称是曲子词,因为是按曲歌唱,所以也称为乐府。词牌的来源有几种情况,学术界是有争论的,简要说明一二:

一是为诗谱曲演唱流传,后成为词牌名的,所谓词乃诗之余是也,这是词牌起源的主流说法。诗歌与音乐本来有不解之缘,为诗歌谱曲是有传统的。《诗经》是可以唱的,但音乐早已不传。汉武帝设立乐府,专职采诗配乐,这种声诗的传统一直传承下来。唐朝也有专职这个工作的教坊司,谱曲非常之多,唐人崔令钦《教坊记》记录曲名三百多支,如《菩萨蛮》,据说是唐朝大中年间,女蛮国进贡,女性梳高髻,戴金冠,满身璎珞,象菩萨,教坊谱成《菩萨蛮曲》,成为一时风行的曲子,即为后来的词牌《菩萨蛮》。当然,也不排除还有许多民间人士谱曲。大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和王维的《阳关曲》等后来都成广为传唱的歌辞,很多人根据这些音乐来重新填词,诗歌的名字也成了词牌名。

二是燕乐曲名。王小盾等学者认为,词的兴起与西域音乐的传入有密切关系。西晋以后,胡乐,也就是西域音乐大量的传入内陆,同传统的汉族音乐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形式的音乐,即“燕乐”。燕乐很快取代了汉族传统的雅乐地位,到了唐朝,随着国家的统一,燕乐有了更大的发展。《唐书·宋务光传》记载:“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幕遮。”根据凌廷堪《燕乐考源》记载,《望江南》《采莲曲》《水调》等都属于燕乐范畴。崔令钦《教坊记》记录曲名成为唐宋词调的有七十余支,可见今天所见的词牌名,有大量的是跟燕乐直接相关。

三是起源于民间歌词,这个说法支持者相对少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