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曾祥瑞藏书 2017-11-28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

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

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情怀来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培养人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积极意义。

(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

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特别重视人伦道德。因此中国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儒家从“从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突出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因此,道德上教育就成为连接个人、家庭、家族和国家的纽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此,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都呈现出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宋明理学更是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主张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中国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虽然尊奉的传统道德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四)以和谐思想为主,突出家庭教育中“秩序”的作用

古代的传统思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庭是社会中的基本的单位,一个社会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社会的复杂多样也是因为由于家庭的多样性造成的。中国古代为了调和家庭的多样性,使社会发展更加稳定,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突出了“秩序”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春秋时,孔子提出的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说在家庭中孩子要听从父亲,妻子要听从丈夫。进入西汉时,董仲舒改造了原始儒学的思想,把“三纲五常”作为新儒学的核心,使儒家关于家庭伦理道德的思想更加系统化,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自此,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有序”在家庭教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序”在家庭中主要体现为“长幼有序”。这一点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仍旧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年纪大的人往往都要坐在正位。如果长辈们没有拿起筷子来动桌上的菜的话,小孩子们是不可以先吃的。同时,家庭中“夫妻有别”“夫为妻纲”,夫妻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强调家庭秩序,作为丈夫要对家庭负责。作为妻子要首妇道,要学会相夫教子这样才能家庭美满。

虽然这一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的影响,它的消极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上产生的错误。虽然儒家提倡家庭“秩序”,但它是从家庭和谐、发展方面出发的,“秩序”不应以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悬殊、人格扭曲为代价。。因此我们今天要提倡家庭和睦,反对扭曲古人的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平等,过于抑制学生思维

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一般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古代人们很少有言论自由。这种政治高压,对文化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上。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端于孔子,至今也没有超出他老人家那一套。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典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傅带徒弟。《论语》几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独白,没有学生质疑,更没有学生反对他的观点,满堂灌填鸭式,即使有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也不过是启发学生说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诉学生的内容,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不敢想,不敢讲,不敢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这种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一直对孩子灌输要听话 的理念 孩子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听话 所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但尊师不唯师 尊师的同时要爱生,爱生最主要的是爱护学生的发展,不压抑学生。尊师与尊重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今天,我们应该提倡亦师亦友式的现代师生关系。

(二)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的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西周国学有礼、乐 射、御、书、数六种科目。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私家学派和私人讲课兴体,每个学派往往 由著名大师讲学,从而形成以他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这时的教育内容驳杂,花样众多。儒学创立后,中国的教育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教育内容走向了单一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教育的内容彻底转向了儒家学说,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宋代以后,教育的内容受到了各大的限制,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局限到了对四书五经的经义注解和诠释上。

中国传统文化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在教育上导致中国人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到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代中国却大大落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只重伦理,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有关。中国古代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仅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崇尚虚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社会心理;只讲雄辩,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压制个人发展,造成思想禁锢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 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来审视教育的价值,突出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希望通过压制个人天性和思想的发展,弱化个性、强化共性,以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

这种教育模式完全漠视了个体价值,运用“集体主义”的方式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独立价值和自我追求,造就了封闭保守的臣民文化和教育方式。这极大抑制了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个性活动及个性价值的渴望、追求与创造,制约着中国人公民角色和意识的确立,导致传统中国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个人利益的保护,同时个人思想长时间被禁锢,对自由、平等、民主和公平等现代意识的忽视。现当代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尊尊”和“贱法”意识中走出来,培养中国人现代民主与法制的公民意识。

(四)教育体制僵化,严重脱离社会现实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教育,将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产生。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因循守旧、法古薄今的的思维方式,逐渐导致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僵化。中国传统教育只注重灌输知识的结果,不解释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时,教育内容也以儒家经典为主,教学内容单一。

这些情况也影响到到了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实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到了唐代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将人才的选拔制度和培养制度结合在一起,刺激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同时,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单一,导致了整体教育体制的僵化,传统教育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时至今日,科举的影响力依旧没有完全消除。这也导致了中国现今社会是一个文凭社会 ,能力反而次之,这与科举时不管是否有真才实干,只要会引经据点,考取功名就能做官是一样的。

同时教育造就的学生,却没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造就了一批读书能力强,动手能力弱的书生,因此中国教育急需改革。现在推行素质教育,高考制度每年都在改变,试图变得更符合素质教育,但很难见到其成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