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延的军事思想为什么不被接受?

 发哥07domrg8zi 2017-11-28

谢邀,我翻译一下您的提问,应该是“子午奇谋”为什么不被诸葛亮采纳?这也算是一个千古疑问,后世对此一直都在进行激烈的讨论。这就是一道论述题,可以提出很多假设,但是可惜永远没有机会验证,小编对此没有明确的意见,一来我不懂战争,二来我没见过实际地形地貌,三来我不知道魏蜀双方实际情况,纸上谈兵来得容易,但是不容易被人信服。那我们就简单叙述一下当时的一些客观情况,孰对孰错,各位看官自行判断。


诸葛亮北伐:

首先说一下诸葛亮北伐,大家熟知“六出祁山”,其实并不准确。诸葛亮北伐共五次,路线不尽相同,真正兵出祁山的仅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具体路线:西出祁山,进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并与羌人取得联系,占据凉州;其余还有两条路线,分别是第二次、第五次北伐经过褒斜谷,北出散关,直取陈仓、眉城、武功,最后攻占长安;第三次北伐进军武都、阴平,诸葛亮留兵驻守,准备兵出子午谷,但是被连日暴雨阻隔。

如图,根据山脉走势和行军图我们可以看出,能够进攻魏国的路线基本只有这三条。为什么蜀国偏向由西侧突进,而非更近的东侧呢?首先东侧交界处山脉比较密,子午谷之所以谓之奇袭,就是因为道路崎岖,对攻守双方来说都不是行军之路。而西部进军,蜀军穿越国界可以先到平整之地,再攻城拔寨夺关据险,进退有度。

所谓奇袭,就是趁敌不备或者攻敌所不防,比如恶劣天气下行军、日夜兼程大幅缩减行军时间、夜袭等等,子午谷作为险要之道(图总子午谷路线图为大致路线,因为根据山脉走向此处并没有通道),其地理条件应该是极其恶劣的。另外越过山脉直达魏国腹地,据长安较近,此处魏军应当有重兵把守。


子午奇谋

介绍完北伐路线,我们再说子午奇谋,也就是魏延的套路。事情发生在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兵出祁山,也就是自西部北上。首先派赵云、邓芝兵出斜谷以为疑兵,曹魏果然中计,诸葛亮主力大军练下三郡,兵至祁山,可惜最后兵败街亭,没能继续完成推进。子午奇谋就是在此过程中产生,魏延提出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有人对此奇谋推崇备至,认为诸葛亮过于保守,有人认为魏延过于激进,未考虑后果。这些争论并非来源于当代,自古便已有之,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个讨论为什么这么火呢?因为很明显这是一个显露才华见识的绝好机会,并且还不用负任何责任。 我想起郭德纲关闭微博评论时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如果你站在我面前,你评论里骂我的话绝对说不出口,因为虚构的网络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此讨论的情况大致如此,做决断的不是我们,决策失误也用不着我们为蜀国买单,那就大胆假设,施展一下我们自己所为的才华吧~


好了,在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我们来简要分析两种战略:

西出祁山:

首先疑兵出斜谷,主力经过的都是主要通道,攻克边关各郡,逐步推向魏军腹地。

优点:稳健。缺点:时间跨度长。

时间跨度长就是这一战略的最大劣势,首先还是要明确,魏国的综合实力是在蜀国之上的。无论军队还是物资,在当时都是最为充足的。稳扎稳打可以,但是在此过程中魏军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力量进行反击,甚至可以组织一路军队从其他路线进行反击,那么此时蜀军就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有一款游戏叫做皇室战争,相信很多朋友都玩过,甚至更火爆的英雄联盟,也是同样的道理。三路出击,上路你方可能顺风顺水一路推进,但是敌方组织主力攻击你的下路,有可能比你先完成战略任务,诸葛亮是没有回城卷轴的,如果陷入此种境地那真是得不偿失。

东出子午谷:

主力出斜谷,同时魏延奇袭子午谷。

优点:速战速决。缺点:奇而不稳。

为什么说兵出子午谷不稳呢?我们试想,按照古代的通讯条件,敌军打哪很大程度靠猜,按魏军角度来看,蜀军主力都是在斜谷。那么此时就要看祁山和长安哪个好打了,长安和祁山三郡作为边关,都有一定的防守能力。但是诸葛亮出祁山是三十万大军,奇袭长安仅万余骑,哪个更有把握;兵出祁山进可攻退可守,奇袭长安,成功与否都会存在很多问题,如若成功,一万兵马怕是守不住长安城,万一此时诸葛亮此时主力未赶到,不然站不稳脚跟,如若失败,曹军追击之下万余兵马很难及时从子午谷狭长的通道中及时退军,很可能全军覆灭。


孰对孰错?

我们知道第一次北伐的结果,现在可以说和上述分析的差不多,就是因为战线拉长,过于持久所以最终被魏军反攻。但是谁敢保证子午谷奇袭就一定成功呢?

了解历史的朋友们可能知道,自古以来乱世大一统,仅有明朝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南向北的统一,除此基本都是自北向南的统一。这里面有地理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南向北挺近本身就存在一定难度。但是也不能因此就不去完成统一,于是诸葛亮抓住曹魏连年休战,战力松惫的时机,意欲一举完成北伐,还于旧都。但是有时天时不到,有时地利不够,有时人和不聚。五次北伐,到后期诸葛亮也制定过东出子午谷的战略,但是天时地利不符,因此没能成功。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们大可以评判孰对孰错,但是在决策者的角度,每一次成败都关系到国祚命运,岂能轻易为之?打架不是算数学题,当你按照一个思路解题的时候,忽然闪现灵感出现另一种思路,你就可以换一个思路去解题。战争我想是不可以的,一个统领全局的执行者,有自己的思路和节奏,就像军事天才李世民,他的战略思路一直都是出敌不备,因此创造了许多战术,比如骑兵战术、比如防守反击、比如奇袭,这都是在战略思路上的衍生。而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就是稳健型的,进退留有余地,在战略制定完成后,忽然有人建议你,改变主力兵马的行军方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抛除一切迅速执行呢?说的直白点,你家里要装修,本来是中式风格,材料都备好了,家具都砍好价交了定金,此时忽然有人告诉你欧式的风格好,难道你能够迅速做出决定改变方案吗?诸葛亮没有那么时间去犹豫,他反悔的代价也不仅仅是一点定金,而是战略思想的动摇和三十万大军的重新部署。


诸葛亮不采取魏延的策略可能还有其他因素,作为领导,都不愿意按照下级的思路去做。万一失败了锅还是领导背,万一成功了功劳可能还有下属一大半,怎么算也不划算吧。可能有人以为战争不是儿戏,诸葛亮不至于如此狭隘,但是就算单纯战略思想上有分歧,诸葛亮选择自己原有的思路也完全没有问题。北伐失败不是诸葛亮的失误,也不是魏延不被重视所导致的,而是软硬实力决定的,蜀国219年伐吴失败实力大减,228年就组织北伐,不到十年时间,中间还有南伐战争,国力并没有完全恢复。此时攻打实力最强的魏国,也并非明智之举,只是诸葛亮自知时日无多,为完成先帝遗愿,强行北伐。

悠悠历史,成败几人?魏国虽然统一,却又喘息几何?诸葛武侯,能在历史的星河中成为璀璨的一颗,为后世流传,此生足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