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成语42】韩愈之“不平则鸣”:一代文宗,一生常鸣

 金色年华554 2017-11-28
【成语1】不平则鸣
【释义】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成语2】蚍蜉撼树
【释义】蚍蜉:很大的蚂蚁。比喻其力量很大,却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
【出处】唐·韩愈《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小时候的韩愈,那可是个小可怜啊。

还没懂事,父母就双双离世了,孤苦伶仃的他只好跟着兄嫂过活。

12岁时,兄长韩会病逝。

14岁时,遇到兵乱,又随嫂郑氏从老家河阳(今河南孟州)迁到宣城去住。

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小韩愈就在郑氏的引导和陪伴下识字读书。

小韩愈很自觉,很刻苦,悟性也高,7岁会读,13岁就已提笔成文了。

到了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告别了郑氏,孤身一人来到京城长安。

他准备投靠在族兄韩弇(yǎn)那里,然后再全力以赴参加科举考试。

不幸的是,韩愈到长安时,韩弇却因公务去了河中(今山西永济),后遇害。走投无路之下,韩愈只好去投靠韩弇的上司北平王王遂。

有了暂时的依靠,韩愈便信心十足地走向考场。

首考,便遭遇当头一棒:落第!

再考,又是一棒。

再再考,仍是一棒。

三棒虽然让韩愈很受伤,但并没将他击倒。贞元8年(792年),四入考场之后,终于登第。

这次与他一同考试的人中,有已经42岁的孟郊。孟郊没考中,很失望。韩愈理解孟郊的感受,就写诗安慰他,并与之结为好友。

既然登了第,接下来如果通过吏部铨选,那就能谋个官职,正式登堂入室了。

次年,韩愈便趁热打铁去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辞科考试。

首考,不中。

再考,不中。

三考,不中。

连续三年,又是当头三大棒,这可把韩愈考急了。他不再考了,他要给宰相上书自荐了!

连上了三次书:《上宰相书》,《后十九日复上书》,《后廿九日复上书》。

没有一封有回音。

韩愈着急上火,想亲自找宰相讨说法,却被人家无情地拒之门外。

茫然无措中,他只好给朋友崔立之写信表达心中不满:什么博学?什么宏科?就是屈原、孟子、司马迁、扬雄他们来,恐怕也会以参加这样的考试为羞耻的吧?

虽然给赵憬、贾耽、卢迈这三个宰相上书没人理,但一年后,那个名叫董晋的宰相却给了他一个机会。

那阵子汴州发生动乱,朝廷就让董晋以宣武军节度使身份去平乱,走时,董晋请示朝廷,让韩愈随之前往。韩愈便有了生平第一个官衔:秘书省校书郎,到汴州后就在董晋幕中当起了观察推官。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朝廷派来的监军,大宦官俱文珍。

五年后,董晋病逝。汴州节度府发生喋血事件,乱作一团。韩愈只好另外择枝而栖,跑到武宁军节度使(治徐州)张建封那儿当起了幕僚。

在张建封幕中,他过得并不愉快,郁闷中,他想到了已在京城的俱文珍。那就给俱大人写封信吧,说说好话。

这招还真管用!韩愈跟俱文珍说好话,俱文珍便替韩愈在朝廷说好话。然后,朝愈就调回京城来了,当起了太常寺协律郎。

不懂音乐,却要去当一个管音乐的官,韩愈觉得朝廷没把他用到正地方,也没能给他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

因此,他就写了一篇《马说》,告诉人家:我是一只被埋没的千里马呀!你要是伯乐,就知道韩某我有多厉害了。

两年后,韩愈的职位和级别有了提升,当上了国子监的四门博士。

不管音乐了,开始教书。在教书过程中发现许多官员和士人自以为是,耻于从师,韩愈觉得很有必要纠正这种错误认识,《师说》一文便应运而生。老师是为大家“传道,授业,解惑”的,怎能不拿老师当回事呢?

当了两年多的老师,韩愈又坐上了监察御史的位子。期间,好友孟郊找他诉苦,说进士及第几年后才给个溧阳尉的职务,太郁闷了。韩愈在送行之际便写了篇《送孟东野序》,文章开头便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他为孟郊鸣不平,也对其进行劝慰。

韩愈不仅为自己和好友鸣不平,在官位上,他也为天下苍生鸣不平。贞元19年(803年),关中大旱,韩愈亲眼看到京城周围百姓遭灾后的惨状,心痛不已。而当地官员却征敛依旧,根本不把百姓生死放在心上。韩愈因此愤而上疏:《御史台上论天早人饥状》,结果得罪朝中的王伾、王叔文一党,随即遭贬:改任阳山县令(今广东连州市)。

805年,宪宗即位后,韩愈的境况开始有了转机,先是量移至江陵任法曹参军,不到一年就调回京城任国子博士,再至洛阳,三年后干到河南令。

812年正月,韩愈的倔脾气又犯了,听说华阴县令柳涧被华州刺史诬告,便上疏为柳鸣不平,结果不仅没如愿,还连带倒霉,再次被贬,重回国子博士之位。

韩愈自然不服,他带着怨气教书,于是就有了《进学解》一文,他在文中让学生替他抱屈,实际上是他自己心里不爽啊!

不过,韩愈很快又进入到升职状态,三年后便坐上中书舍人之位,之后,又任太子右庶子、裴度的行军司马、刑部侍郎。

在处理公务的同时,韩愈发现文人圈里有人对李白、杜甫颇有微辞,甚至公然写文讥讽或贬低他们的诗文,他马上挺身而出,在《调张籍》一诗开头直接开火: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轰完文坛“群儿”,过了几年后,韩愈又将炮口对准了皇上。

819年正月,信佛的宪宗皇帝想做一件事:迎接凤翔法门寺送来的佛骨,且要在宫中供养三日。

韩愈听说后,极力反对,还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谏佛骨表》,文中说:佛教那不过是从西方传来的上不了台面的一种法术,你看,自汉朝佛教传入以来,那些信佛的皇帝有一个是长寿的吗?所以想以佛求福,最终只能给自己带来灾祸。

文中的语句都带上了诅咒的语气,皇上自然是很生气了,生气的后果也是很严重——韩愈被一竿子捅到潮州那个蛮荒之地当刺史去了。

踏上南下之路时,韩愈心里是又悔又怕。到了蓝关,侄孙韩湘来看他,他心情沉重地写下了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为迎佛骨而“鸣”付出的代价很大,他的四女儿因经不起折腾,死在了去潮州途中。

一路跋涉赶到潮州后,韩愈赶紧给宪宗上书作检讨、陪罪,宪宗看了信后,心一软,便将韩愈调往条件相对好的袁州(今宜春)当刺史了。次年,韩愈被召回朝,升为国子祭酒。

到袁州没几个月,新皇帝穆宗李恒便登基了。韩愈做太子右庶子时,服务的那个太子就是李恒,有这样一层关系,韩愈的仕途就开始顺溜多了: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这段时间,韩愈心中的“不平”少了很多,也基本不“鸣”了。只是有时会和御史中丞李绅吵吵嘴,有次把穆宗吵烦了,穆宗便把他们都降了职,旋即又让他们官复原职。

824年12月,一生常“鸣”的“文章巨公”停止了呼息,享年57岁。

不平则鸣,终成为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标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