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经济学:从低价优先到高价优先(上中下)

 天道酬勤lcx 2017-11-29

    上接《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
    为什么会存在能形成均衡价格产业和不能形成均衡价格产业?为什么在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经营者从始至终没有平等公平的竞争机会?消费者为什么对经营者不平等对待?为什么现存的平等充分自由竞争的经济理论,只是对部分产业有效,对另一些产业无效?对这些问题解答的切入点应该从哪里下手?

    答案是需求!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始动力源于需求,需求是经济活动的前提,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经济特征。不同经济活动基本规律上的差异,必定与需求的差异有密切关系。经济领域之所以存在能形成均衡价格和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且两大类产业的经济特征和基本经济原理差异巨大,是需求类型的差异导致了产业经济特征的差异。

    关于需求,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大层次理论是真理和权威,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包括五大类型: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需求是分层次随消费能力提高依次实现的。

 

    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图

精神经济学:从低价优先到高价优先(上)

    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可以进一步抽象概括为三大类型:

    类型一,人类生存性需求。人在天地间生存下去,要解决吃、穿、住、行等课题,要有吃的、有衣服、有房子,有交通工具。

    类型二,群体关系需求。人需要在群体和人类社会中,有身份,有地位,受尊重;人需要有朋友,有社交,有社会活动。

    类型三,情感精神性需求。要幸福,愉快,没有恐惧没有烦恼。为了愉快地活着,人要远离危险,恐惧,要有兴趣爱好,要娱乐,要休闲,要玩。

精神经济学:从低价优先到高价优先(上)
    人类生存性需求、群体关系需求、情感精神性需求,三大类型的基础是人本质上具有这三种属性。

    人有身高、体重,人有自己的化学成分,物理特性,人为了维持作为物质的身体能存在下去,每天需要一定量的食物,水、阳光、温度等资源,为此需要吃饭、穿衣、住房,人是会动的物,因此有行动的需要。让这个物质体存在下去维持其所具有的功能,需要不断给人这个物质体输入物质和能量。吃、喝、穿、带、住、行,正是满足人这个物质体能存活下去的基本需要,不解决这些需要人一天也活不下去。维持人与环境稳定的、可控制的、可预期的、不间断的物质能量交换,是人和人类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这个过程一旦终止,人和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

    在这类吃、喝、穿、戴、住、行需求中,消费者采取低价优先的选择原则。大米、白菜、白面、肉、蛋,用以遮体和防寒的衣服(有的衣服不是用来防寒,而是用来展示个性,炫耀财富的,这些衣物本质上不属于第一类需求,而是第二类需求)在解决人类基本生存的这些具体需求中,消费者迫切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消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这种消费目的下,形成的消费原则是:物美价廉。价廉比物美更重要,价廉是核心原则,消费者的利益强烈地与价格成反比。消费者采取低价优先的原则选择经营者的商品。商品的数量越多、价格越低,消费者享有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付出的代价越小,消费者不介意商品的同质化。这是生存消费最基础的消费逻辑,消费者买的是东西,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生存性消费领域,企业对消费者价值的创造,是通过大规模生产相同使用价值的商品,生产越来越多同质化商品,实现降低成本,压低产品价格,创造消费者价值。并借助大规模生产,扩大市场份额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生存性消费领域,大规模、同质化生产是消费者价值创造基础的手段,只有大规模同质化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有了低价格消费者才能以较小的代价,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实现对消费者价值(的)创造。十八世纪,亚当·斯密发现的一个案例深刻说明了这一点。亚当·斯密注意到,在一家扣针厂里,每个工人单独完成一枚针的生产,产量是每人每天20枚,如果工厂由10个工人分别承担1—2道工序,通过协作完成生存,每人每天生产4800枚。采取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一天的产量增加240倍。原来每枚针卖1元,每个工人每枚针挣0.1元,一天可挣2元,现在每枚针卖0.01元,每枚针工人挣0.001元,现在工人一天挣4.8元,收入翻一倍多。随着针的产量大幅增加,成本大幅降低,针的价格也从1元降到0.01元,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大幅降低,消费者可以以极低的价格获得针,与此同时利用低成本优势,生产者扩大了市场份额,增加了利润,并把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挤出市场。在针的成本和价格大幅下降过程中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富有了,都受益。亚当·斯密的案例,揭示了在生存性需求和消费中,生产效率提升,成本下降,产品价格下降,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共同需要和实现方法。

    我们再举汽车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19世纪汽车都是手工生产的,价格昂贵只有欧洲贵族买的起,普通人很难拥有。福特率先建立了一条流动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流水线生产的汽车售价只有825美元,相当于同类车型的三分之一。到了1921年,福特汽车的产量再次大幅增长,售价大幅降到260美元,这个价格美国的普通家庭大部分都能买得起,美国随之进入汽车时代。汽车产量提高导致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推动价格下降,低价让普通人能买的起汽车,汽车的福利和便利惠及大众,大众以非常低的价格获得了舒适、快捷的汽车福利。如果没有生产工艺变革引起的高产量、低成本、低价格,普通人就不能获得汽车福利,福特公司也不能挣钱。福特的例子再次证明:在生存性需求和消费中,生产效率提升,成本下降,产品价格下降,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共同需要和实现方法。由此我们得出一般性结论:在生存性需求和消费中,大众福利和财富的增长,是通过生产效率提高,产量增加、成本降低,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实现的;没有商品的产量提高、价格的大幅下跌,就没有社会财富和生活水平提高,也没有社会进步;价格下跌是消费者利益增长最根本的实现手段,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方式。汽车、房子、家用电器、飞机票的价格不断下跌,使得这些商品价格占家庭和个人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越来越低,这使得人们因为价格下跌变得更富有,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也因为商品价格下跌实现进步。低价格促进企业市场份额提高,挤占竞争者的生存空间,产业因此逐步走向寡头化。

    考虑到通胀问题,可以把以上一般性结论描述为:在生存性需求和消费中,产量大幅增长、价格持续下降,使得商品价格占个人和家庭收入比例越来越低,是对消费者利益最大的促进,也是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财富增加的根本原因;在生存性需求和消费中,企业都是通过扩大商品供给,降低价格,创造消费者利益和企业利益的!1980年,在中国只有国家高级干部才有能力坐小汽车,一个普通人一生的工资买不了一辆汽车,今天一个人一年的收入就大体可以买一辆普通汽车,用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拉低价格,让尽可能多的人买的起,用的起,成为个人财富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法则。但它不是对所有成员都有效的法则,在非生存消费领域情况与此截然不同!

群体关系的需求逻辑和消费规律。

    人是群体动物,因此形成了群体关系建立和维护的需求,群体关系需求是人类所有三大需求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群体关系需求中包含三类具体情况。第一,成为并展现自己是强者;第二,变成强者同路人,成为强者阵营的一份子;第三在群体内寻找朋友、建立友情和归宿关系。下面我们依次考察这三组群体关系的需求逻辑和消费规律。

    人是以群体方式与自然斗争,群居比单打独斗更容易获取生存资源,但即使群体联合在一起,也不能保障所获取的资源满足所有成员的需求。人类进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处于食物少,人口多,资源不能满足所有群体成员的需要。资源不足时,群体内部是如何分配资源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分配模式是:强者优先!强者优先占有有限的资源,弱者承受资源不足的痛苦。在强者优先的分配机制下,人的命运决定于其在群体中的地位,能不能取得尽可能高的群体地位是关乎生死的问题。那些有强烈出人头地成为强者愿望的人,通过努力成为了强者,活了下来,留下了后代,那些没有成为强者内在动力和愿望的人,无法成为强者,于是他们被淘汰,没有留下后代。今天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强烈出人头地成为强者的古人后代。因此今天的人先天具有强烈的成为强者和追求高人一等的本能。

    2015年,在中国某乡村发生一件杀人案。一个五岁的健康聪明小男孩,与祖母分离四分钟后就奇怪的失踪了!17天后在本村庄中找到了小男孩的尸体,不久破案。凶手是一个非常和气的大妈,而且是被害小男孩的邻居,其与小男孩家是多年好友。这场杀人案动机让所有的人感到震惊!大妈杀人的原因是,她自己的小孙子,从一出生就频繁的得病,长期身体不健康,由于身体不健康长期服药,导致智力迟缓,自己孙子的不健康、不聪明与邻居家的小孩的健康聪明,给她内心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老大妈在工作单位各项工作遥遥领先,在村子里是数一数二的精明能干人,自己孙子的不如人让她长期处于难以忍受的失落苦恼中,日积月累这种情绪转化了罪恶的念头,于是造成了凶杀。这场由于不如人而引发的凶杀案,固然包含了凶手的病态心理,但也揭示了人内心深处存在强烈的成为强者,不甘成为弱者的本能心理。成为强者内心会激发出巨大喜悦愉快,在相互比较中不如人,当事人内心的痛苦和压力是无以复加的。

    人怎么样才能成为强者?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会成为群体中地位高的强者被尊重。可以成为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但各行各业强者总是少数,大多数人不能成为各行各业的强者。于是,人们另辟蹊径通过个性化消费、高档化消费,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高人一等。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写到:“一个家庭所以要买一辆车。比方便交通更重要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率先在街坊四邻中买上车,以显示自己的超越大众的经济实力,从而满足内心高人一等的本能需要。同样另一个邻居随后也买了一辆车,动机也不完全是便利交通,而是不甘心成为不如人的弱者。”这些能让人展示强者身份的商品可能是名酒、名车、高级化妆品、高档餐饮,甚至是太空旅游,可能是与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共进午餐,可能是追随自己喜爱的球队出国助阵观看球赛……

     任何产业都有多个生产者,由此,产业内各种品牌的同类商品总能形成品质上的优劣次序,哪个品牌是最好的,哪个品牌次之,哪些品牌是大路货,很容易确定。因为某种商品是此类商品中最好的,最出类拔萃的,品质最优的。于是,这些最好的性能,最出类拔萃的品质,就具有了代表最好、最优、最出类拔萃、最与众不同的社会属性。最好的汽车、最好的酒、最好的演唱,可以独立的代表“最好”、“最优”、“最出类拔萃”、“最与众不同”这个社会属性。于是,优质商品可以满足了人们体现自己是强者的需求。最好的商品不再仅仅只有物理使用价值,而且有一种社会价值,他能够作为人们区分高低贵贱的标尺,成了展示身份的道具。于是最好的商品与人类内心深处渴望成为最好的需求对接了,人们通过消费使用某一类最好的商品,展现表达自己是最强的最好的,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各产业中的最出类拔萃、最顶级的商品,成了表达消费者渴望成为强者的工具和手段。大路货商品因为在品质上的同质化和一般化,其不具有展现消费者个性的价值,虽然在物理使用价值上与出类拔萃的顶级商品是一样的,但它们与顶级商品相比,没有代表最优、最高端。

 精神经济学:从低价优先到高价优先(上)

    那些使用最好商品的人被视为是最高人一等的,买第二好商品的人被视为第二等的,买不入流商品的人是为不入流。

    人通过在吃、穿、用、住、行各方面买大众买不起的商品,来体现强者的身份和地位。此时消费的根本目的已经从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变为利用商品的优良品种和高价格,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以便获得尊重。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被人所爱的满足感带给人的幸福,比实质利益更为重要。”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重大的差异,在群体关系建立和维护的过程中,消费者购买商品并非为了获取商品的物理使用价值,而是通过购买最出类拔萃最顶级的优秀商品来展现自己与众不同,展现自己是强者。消费目的的变化导致了一种全新的消费者原则和消费选择机制:物美价高,并且只买别人买不起的商品。消费者只选择“最好”、“最优”、“最出类拔萃”、“最与众不同”的顶级商品,消费者完全排斥同质的大众商品,消费大路货只能给他人留下芸芸众生和碌碌无为的印象,这对想表现自己是强者的消费者是不能忍受的。群体关系消费中展示强者身份的消费对象,只集中在顶级的出类拔萃的商品上。消费者的价格选择原则百分之百排斥低价,而是采取高价优先。消费者追捧高价、喜欢高价,拒绝低价。

    为说明这一点我们把上文马斯洛提供的买汽车案例进一步推演,当街坊四邻全部买上了车,所有的人都获得汽车带来的交通便利,此时想买车来展示自己的高人一等,强于大众已不能实现了。于是经济实力最高的街道首富A先生开始思考,用什么来展示自己街道首富高人一等的地位,思考在没有找到答案前不会停止,因为展示自己高人一等,是人在解决生存需要后最重要的需求,这个需求不能满足,人就像吃不饱一样难受。街道首富思考后决定,买比普通汽车贵若干倍的宝马车展示自己的实力。此时,街道首富买宝马车已经与解决交通问题基本无关了,多花数倍的钱买的是强于别人高人一等,与众不同的人性心理需要。于是这个街道又开始一场换好车的运动,经济水平比街道首富差一点的人,晚一点换了宝马,经济能力更差一点的人之后也买了宝马,最后全街道的人都买了宝马。自此宝马车已经不具备展现强于别人,高人一等、与众不同的作用。于是,街道首富又开始思考:靠什么让人们知道自己是最富的,最高人一等的?

    由此我们得出一般的结论:在群体关系需求和消费中,消费者利益,是通过提供商品的品质优势和独特性,保持稀缺性,使价格高于同类商品实现的。没有品质优势和独特性优势,稀缺性优势,价格高于同类商品的特点,就无法创造消费者价值。品质和价格高于同类商品是消费者利益增长的实现手段。

    在群体关系需求中,除了追求成为强者的需要,人类在群体关系中,还包括成为强者的同路人。大部分人在无法变成强者后,退而求其次,以某种方式成为强者的同路人,成为强者集团的一份子,成为紧次于强者的,强者身边人。通过主动的靠近强者,迎合强者、顺从强者,使自己变为强者集团的一份子,从而仰仗强者的强势,获取强者之后的优先分配权。猴群中的猴子给猴王梳理毛发,人类社会的溜须拍马都是这种生存策略的体现。此种生存策略同样在人类进化中,存储到人们的基因中,使得人有了主动靠近、追随、讨好强者的本能,利用和强者建立亲密关系,在强者享用完生存资源后,优先其他成员享用资源。弱势成员向强者送礼表达亲近的经济现象,追逐强者、迷恋强者的粉丝经济,追星产业都是这种人性本能的反应。

    人们在选择礼品时,必须选择最优、最好、最与众不同、最有差异化和个性的商品,任何大路货、任何同质商品、任何低价商品,都不具有成为礼品的条件。这是由礼品消费的终极目的所决定的,送礼是希望在收礼人心中留下好的特殊印象,从而拉近送礼者和收礼者的心理距离,以促进送礼者或者双方的利益。送礼目的决定了礼品必然排斥大陆货,因为大陆货代表不了特殊的情意,也无法在收礼者心中激起良好的心理感觉。由此,我们看到礼品经济的消费特点也是只买优质、只买稀缺、只买贵不买大路货和廉价商品。同样,粉丝经济、追逐明星的经济现象中,粉丝们对心目中的强者发布的商品疯狂的追求,在价格上不怕价高,不顾一切的拥有,在《消失的均衡价格》一文中,提到的普通人的问候服务既廉价又容易获取,但是人们会在名人、明星高价格推出同样服务时,义无反顾购买名人的服务,不拒高价,无视低价。粉丝经济、追逐明星的经济现象中的经济特点,依旧是不怕贵,不追求廉价,无视非强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人作为群体动物,在群体中都有寻求被接受的归属需求,每个人都希望其他成员对自己友善、能包容善待自己,不排斥自己。这种需要可以简化为,拥有朋友和友情的需要。朋友关系的建立以及维护,需要某种方式实现,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玩乃至互相送礼,这类消费的目的是为交朋友获取友情。此类消费的目的不是享受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解饿,不是为满足口舌肠胃的需要,其终极的消费目的是为了让双方的关系变得友好,亲善,在彼此的内心产生亲近感和友谊。此时饭桌上的饭菜和酒水,必须能唤起就餐者内心的特殊美好感受,否则就无法达到消费的目的,只有那些具有优质、稀缺、高价特点的食品和酒水才能在就餐者内心激起特殊感受,如果使用家常便饭、喝司空见惯的一般酒水,利用共进晚餐,共饮美酒发展友好关系的需求就无法被满足。由此,在交朋友和建立友谊的消费中,也是只买优质、只买稀缺、只买贵。

    总结群体关系需求的三种具体情况,我们看到无论力争要成为群体中的强者和领导者,还是采取各种手段让强者接纳自己,成为强者队伍中的一员,还是在群体中被接受交朋友寻求友情。这三种群体关系上的具体需要所导致的三大类型消费具有的共同的特征:买优质的商品,买稀缺的商品,买高价的商品,买非同一般的商品,排斥任何低价商品,排斥任何大众同质化商品;只关注优质、高端、高价的出类拔萃商品,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消费倾注其中,与生存性消费中只买低价的行为原则完全不同、截然相反。
     下接:精神经济学:从低价优先到高价优先(下)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中)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下)


    消失的市场经济基本机制

    对上文所列举的众多产业无法实现均衡价格的追问和分析,最终我们看到了,导致这些产业无法出现均衡价格的原因是,这些产业内部由于消费者不会平等对待所有经营者,从而产业不能够形成自由平等的充分竞争,这是多个均衡价格无法出现产业最终极、最本质原因。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下,不可能出现无平等充分竞争的情况,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中长期大量存在。它们大体上有三类:一类是自然垄断和天然垄断,港口、机场、运河、供水、供电、供热企业,此类无自由平等充分竞争的产业,是由自然地理结构和天生只适合一家企业造成的,产业内部只有一个企业,因此无法形成竞争,在这些自然垄断产业竞争无法出现,只是因为竞争者数量不足,就像只有一个选手的拳击比赛无法进行一样,不是竞争机制消失,假如有人愿意在由一家供水公司垄断的城市再新建一家供水公司,竞争马上就会恢复。第二种无自由平等充分竞争的是政策垄断产业,靠行政手段压制、排斥了竞争,这种垄断虽然用行政的力量不让竞争发生,但竞争机制也没有消失,一个政策垄断的无竞争产业,限制竞争的政策一旦改变,产业立即就回到了自由竞争。比如分拆前的中国通信市场只有一家运营商,在只有一家运营商情况下自然没有竞争,但分拆后随着运营商的增加,竞争随之出现。第三类是产业内部没有被垄断,经营者也可以自由进入,也没有政策限制竞争,但却因为竞争机制消失,竞争的基础前提消失,无法自由平等充分竞争。哈雷摩托、贵州茅台、宝马汽车、体育比赛,产业始终自由开放,谁想参与谁参与,但这些产业因为消费者天生不平等对待所有经营者,消费者迷恋特殊品牌,消费者不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给所有经营者,竞争机制在这些产业没有发挥的空间。产业内部机会均等,平等竞争的竞争原则消失了,均衡价格消失了。在问候服务业、名酒产业、在摩托车产业、在高档汽车产业,均出现了消费者对低价商品无动于衷,对高价商业不离不弃的客观现象。这导致平等自由充分竞争无法展开,从而不可能出现均衡价格。这一类不能形成充分自由平等竞争的产业,是因为平等竞争的机制彻底消失了!这些不能出现均衡价格的产业是因为失去了竞争机制,并非是外力干涉,并非是自然因素约束,而是产业先天不能形成平等竞争的机制。换句话说在纯市场机制下,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市场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消失的产业。

    下图是自由公平充分竞争的市场制度下能否形成充分自由竞争和均衡价格示意图:

    在纯粹的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下,自由平等竞争并非所有产业都会出现的,客观上存在着众多的产业没有办法出现自由平等竞争。

    自由市场经济下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产业

    通过以上长篇论述,我们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最终看到,整个现代经济的全部产业,并不是所有产业都会形成自由竞争和均衡价格,这是与几百年来的经济理论和认知完全不同的情况。市场经济下产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个类型是可以产生均衡价格的产业,另一个类型是不能产生均衡价格的产业。在可以产生均衡价格的产业中,自由竞争、公平平等的获取资源是贯穿始终的,正是自由竞争、公平平等的获取资源是贯穿始终的,导致了充分自由竞争和均衡价格能产生。而在无法产生均衡价格的产业,经营者始终不能公平、平等的获取消费者和其他资源,从而无法充分自由竞争,于是出现了无均衡价格的情况。两类成员的基本经济特征完全不同、差异巨大,他们的经济规律也完全不同!

    两类产业的长期回报率不同

    在能够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中,业内所有企业的利润率曲线如下图所示的平行曲线。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中)
作者:董宝珍 来源:时间:2015-12-15 10:36:30

    产业内部所有经营者可以获得的回报长期与社会平均回报相同。这是因为在产业形成之初,行业利润率往往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率,由此,会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涌入产业,使供给增加后,由于在能够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所有经营者都是平等的,消费者优先购买低价商品,于是为了市场份额会有商家降价,如此导致价格和产业利润率下跌,从而使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率的利润率不能维持。利润率回到了社会平均水平,价格如果继续下跌造成产业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回报率就会使得一部分经营者退出产业,从而减少供给推动价格回升。均衡价格形成后一旦价格高于或者低于社会平均回报率,自由进入和自由退出、以及消费者平等对待所有经营者,优先购买低价商品的产业特征会自动调节供给,从而使价格新回到社会平均回报水平。

    假如这个行业通过长期竞争实现了寡头化,由有限的几个寡头控制供给寡头们也不能因为他们消灭了绝大多经营者而提高价格当他们提高价格的时候产业外的大型财团资本和大型业外企业,因为该产业出现了超社会平均回报的利润率涌入这个产业,使得寡头们的垄断被打破,重新回到自由竞争,从而重新出现社会平均回报。 

    能出现均衡价格产业,在逻辑上不存在着单方面提高价格不丧失市场份额的情况

    在无法产生均衡价格的产业,因为不存在着自由公平平等的竞争,个别企业就可以不公平不平等的高价格销售商品,而且它们可以提价,在提价后市场份额不减少。虽然龙头企业比竞争对手的价格高,消费者一般都不会轻意流失。我举几个大家相对熟悉的案例,美国的喜诗糖果中国的贵州茅台喜诗糖果每年圣诞节之后会定时定点提价,长期以来他的价格始终高于竞争者。2007年喜诗糖果的价格比其他经营者同类糖果价格的一倍,这使他的利润率逐年提升,巴菲特对此有经典的论述“我们每年都在1226日圣诞节后的第一天涨价真正伟大的生意,不但能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回报,而且在任何持续期内,不用拿出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再投资,以维持其高回报率。在214情人节,如果重要的另一半买盒新型装巧克力,即使没有打开盒子,你的情人看到喜诗糖果著名的怀旧糖果标志,也能感到甜蜜。” 

    下图是过去六十年茅台的价格产量以及利润收入数据

    60里,可以看到在茅台身上价格提升与销量增长是同时同步发生,茅台酒价格始终是竞争对手出若干倍在销售,茅台酒从来没有和中国任何一种酒价格相同过,而是长期以高于中国任何一种酒的价格在销售,而且这个价差还在逐渐扩大30多年前贵州茅台与竞争对手的价格高不足10%,今天他比主要竞争对手价格普高出30%甚至更高。中国酒水产业是一个无垄断纯自由竞争市场,产业也没有壁垒,品牌非常多,但该产业从来没有出现过均衡价格,始终是多个价格同时存在,某些龙头品牌长期比竞争对手价格高许多,且可以自由提价利润率社会平均回报率高几十倍。

    在无法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没有一个全行业统一的利润率曲线。在这些无法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龙头企业的利润率和非龙头企业的利润率差异非常巨大,有时能差几十倍。而行业老二、老三、老四……利润率也不相等。出现了官大一级压死人,台阶式利润率。我们看下图:

 

    图中描述了无法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中,第一品牌、第二品牌、第三品牌到行业排名最末端品牌,价格和利润率情况,第一品牌价格、利润率几倍十几倍高于社会平均回报,而排名最后的品牌利润率与社会平均回报相等。在无法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中,看不到所有经营者统一的价格和利润率,看到的是不同品牌存在着普通差异的价格和利润率曲线,这种利润率和价格差异即存在于第一品牌与第二品牌之间,也存在着第二与第三品牌之间。行业内不同品牌的利润率都不相同,这是无法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最大特点。下图是对第一品牌,第二品牌、第三品在整个经营存续期中利润率随时间变化的描述。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中)
作者:董宝珍 来源:时间:2015-12-15 10:36:30

 

    图中反应第一品牌、第二品牌、第三品牌(主要领导性品牌)的利润率随时间的推移,随社会进步收入水平的进步会不断提高,这一特征与能够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利润率不随时间变化差异明显。在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中,如果社会越来越进步,人均收入越来越高,则不能形成均衡价格产业中,主要的几个领先品牌的利润率随时间推移越来越高。在不能形成均衡价格产业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详细原因,我在后续文章展开分析!

     未完待续.....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下)

       需求曲线不同

       能够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和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需求曲线是不同的,下图是经济学理论中最著名、最基础、最重要的需求曲线: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下)


       经济学需求曲线描述的是,产业中的商品价格下跌,需求会增加,反之需求会萎缩,需求与价格是反比例关系,二者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这个观点在经济学的理论中,一直被视为对所有产业都有效,是普遍规律。我们在上文中已经通过实证和逻辑分析发现,市场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能形成均衡价格和不能形成均衡价格两类类型,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的需求规律,只适用于能够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不适用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在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中,需求曲线如下图所示: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下)

       是一个类似于展翅飞翔大雁的样子,这个形态揭示的需求特征是,在不能形成均衡价格产业中,如果价格低于社会平均剩余购买力,商品价格上涨的过程中,需求不仅不会减少,而且会随之价格上涨增加,直到价格突破了社会平均剩余购买力之后,需求才会随着价格的上涨而适度有限的下跌,且其跌幅要比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小。在这个曲线中变化方向是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阶段如果价格比社会平均剩余购买力低,那么价格上涨的过程中需求是增加的,至少不会减少。而价格涨过了社会平均剩余购买力之后,需求是与价格成反比变化的,但是这种反比例程度要弱。这个曲线中增加了一条社会平均剩余购买力,这是我建立的一个概念,所谓社会平均剩余购买力等于社会人均平均收入减去必须的生存性消费支出,再乘某个常数。

       社会平均购买力=常数*(社会人均平均收入-必须的生存性消费支出)

       它表示人们在生存性消费支出后有多少钱可用于非生存性消费,或者有多少钱可用于精神消费、情感消费、享受消费,关于这个概念以及其在无法形成均衡价格产业中的,供求曲线中的作用以后再细讲,现在因为所需要的背景知识不够,无法三言二语讲透。

       需求随价格反向变化的观点是经济学大厦的地基和房梁,经济学不相信、不承认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会出现价格上升需求反而增加的情况!哪怕特殊条件下,出现了需求不随价格上升而下降的情况,都会对经济学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在大约2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了在土豆价格下跌后,土豆的需求是减少的,反之土豆价格上升过程中需求是增加的,这个现象被称为吉芬现象。此后200年来,经济学界一直被吉芬现象困扰,经济学家们忙了近200年,也没有给吉芬现象找到非常合理的解释,好在这只是一个个别的单一现象,因此,经济学家将其归为特例。今天如此众多的产业,出现了价格上升需求增加的情况,已经不能用特例来解释了!经济学大厦的地基和房梁同时被动摇了。

       两类产业的竞争战略和产业归宿不同

       在能够产生均衡价格的产业内,经营者提升利润率的出路只能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上面做文章,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提高利润率的办法。某个特定经营者,单方面高于均衡价格销售商品是自寻死路,降成本提效率,通过成本优势创造价格优势,用低价格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完成对产业的垄断,是能够产生均衡价格产业的根本竞争战略。在这些产业中,市场规模市场份额扩大,垄断供给是强势企业最终的出路,产业最终形成几家寡头垄断的格局。可以这样讲寡头垄断是均衡价格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产业不能形成寡头垄断,那么一定是产业不能形成均衡价格,反过来如果产业能形成均衡价格,则这个产业最终一定实现寡头垄断。因此能产生均衡价格的产业,竞争模式是追求市场份额扩张,由此产业发展的归宿是垄断。

       如下图中所示: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下)

       B企业因为降低了成本可以获得比A企业更高的利润率,从而提高收益。在现实中B企业往往凭借自身成本优势,把自己的销售价格降到A企业的成本附近,让A企业亏损被迫退出市场,B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最终垄断产业供给之后,再将价格提升到均衡价格附近,甚至会利用垄断地位小幅高于均衡价格,获取更高的利润。只要一个产业能够产生均衡价格,一般情况下该产业最终必然进入寡头垄断。

       而在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中,出现了提价和市场份额扩张两种发展战略。企业可以采取不提价扩张市场份额,垄断整个市场发展战略,但是在现实中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优势企业往往是采取提高价格,带动利润率增长实现价量齐飞的成长模式。由于这些龙头企业在提价时,销量需求不萎缩,从而常常出现价量齐飞的情况。当龙头企业提价时,其他品牌相对于他们相当于是相对降价,但这时消费者并不转向低价商品,从而使这些龙头企业以不公平的价格获取市场份额和消费者,他们就像具有合法印钞权的,而且可以自由决定何时印钞的企业,他们的获利能力,成长能力以及经营风险都要大幅的强于那些能够形成均衡价格产业中的企业。

       在可以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垄断是必须的,这是因为在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中,如果不消灭绝大多数经营者,那么,由于经营者之间是完全平等的,经营者都可以发起价格战,扩大自己的份额,从而使得产业持续处于动荡之中,大企业将不断的受到中小企业骚扰,产业没有办法形成稳定经营环境。稳定的产业经营环境需要消除大部分经营者。在能产生均衡价格的产业,产业的经营者是平等的,平等导致发起争斗就会得到争斗利益,因此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经营者会频繁发起争斗,持续争斗对各经营者都是弊大于利,对产业也没有太多好处,因此产业稳定健康的逻辑出路只有消除众多竞争者,让大部分经营者退出,增加产业稳定性。于是,在能产生均衡价格的产业,垄断是产业稳定的内在需求和必然结果。而在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中,经营者处于不平等地位 ,在不平等的经营者之间不会发生争斗。争斗出现的前提是大家是互相平等的,勇于争斗就会有超额利得,当产业各主体不平等,每个主体所得已经由不平等关系所决定,挑起争斗的经营者无法靠“闹事”扩大自己利得。于是,在不平等的产业中,经营者没有发起争斗的意愿,大企业不会受到频繁的骚扰,从而大企业也没必要用残酷的手段,将中小企业挤出产业。于是在不能形 成均衡价格的产业,大、中、小企业各得其所,各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服务自己的消费者,形成了有等级的稳定,从而产业不必须走向垄断。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通过提高份额来扩大收入、增加利润,与提高利润相比,后者难度不大,因为在提高利润率成长模式中,需要彻底使竞争完全不存在,而前者只需要在竞争能力上超越对手,并不需要消灭对手。在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当领导品牌以高于其它经营者几倍、十几倍价格销售商品时。比如,哈雷摩托以十几万的价格在销售,而钱江摩托只已几万元的价格在销售时,消费者能够无视于钱江摩托,坚定地选择哈雷摩托。此时此刻,二者的竞争关系已经消失了,在消费者眼里,哈雷摩托与钱江摩托不再是一个同质的商品,二者之间已经没有互相替代性了。均衡价格产生的前提,必须是行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商品,有同质的互相替代性,没有了替代性就没有可竞争的前提。所以哈雷摩托其实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了从属于它自身的差异化,从而使得它们与其它经营者生产的商品之间的替代性消失,其它经营者已经无法来替它们了。

       本文可能存在一点理论价值

       几年前,我对名酒中为什么第一品牌茅台价格稳定高于第二品牌,从而长期可以获得超行业平均回报,超社会平均回报开始思考。几年后,这个问题让我发现了有为数众多的产业和名酒产业一样,产业内根本无法出现单一的均衡价格,于是我又对为什么无法形成均衡价格开始追问,最终发现经济学所确定的,消费者会永远平等对待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同等规格型号下认低价的基础认知不是普遍对所有产业都有效的,公平竞争也不是对所有产业都有效,均衡价格也不是所有产业都有,也不是所有产业都不能获得长期的超社会平均回报。

       多少个日日夜夜思考,我认识到:“可以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经营者从始到终没有平等公平的竞争机会,消费者对经营性不是平等对待的!这些产业中经营者先天就处于不公平之中,从而这些产业没有办法实现充分的自由竞争,于是由自由竞争所导致的均衡价格就无法出现。由于公平的获取竞争资源,充分平等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理论大厦的基石和支柱,因此在找到众多不能充分自由竞争,经营者不能平等的获取竞争资源的产业后,市场经济理论大厦的基础和支柱被动摇了。平等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理论,对所有经济领域有效的认知不能成立,现存的平等充分自由竞争的经济理论只是对部分产业有效,对另一些产业无效,无效的产业需要新的理论。 

       对于这一观点以及这一观点的求证过程,读者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经济学知识和逻辑,判断其是否是正确的。文中所列的事实和逻辑过程,如果是错误的那么不会有什么大的恶劣影响,只反映我作为作者学识肤浅。如果万一不是错误,就意味着几百年来被认为普遍有效的经济理论失去了普遍性,这意味着公平自由竞争从而产生均衡价格的经济理论,被证明是局部有效的经济理论。对于相当多的领域和产业现存的经济理论是无效的。这一事实如果得到确认,那么这将是非常重要的重大事件和观点。他将使得此前被认为对任何行业有效的经济学理论,变成了局部有效的理论。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效的多个产业需要新的经济学内容来解释。为什么在重多的产业传统经济学的均衡定价机制、竞争原则是无效的?在这些产业定价机制、竞争原则、产商行为、消费者行为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新经济学理论的内容。对于这些问题我已经思考了几年了,大体有一些结论,接下来我会将这些结论用文字表达出来。

       在给这篇文章起名字的时候,我一直提心吊胆,因为我最想起的名字叫《精神经济学系列谈》,但是我也很担心出现厕所里扔砖头激起民愤(粪)情况,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认为怀疑存在于几百年来的经济理论,是狂妄与无知的表现,宣布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经济学,更是狂妄无知到极点的表现,因此我也很纠结。但思考很久后,我最终决定就叫《精神经济学系列谈》,因为在我内心经过反复论证,认为这些观点是正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