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死刑犯的临终关怀

 云中公子 2017-11-29
死刑犯大多经过严刑拷问,又身披枷锁蜷伏在暗无天日的死囚牢中,必然蓬头垢面,憔悴不堪。因此,在大限到来即将开刀问斩之时,狱卒总要替犯人收拾一番,以免在观众面前样子难看;而犯人也往往心怀自尊,认为死要死得体面。于是,临刑前的梳妆打扮,实际上是双方的共同意愿。《水浒》第四十回对此有很具体的描写:“当时打扮已了,就大牢里把宋江、戴宗两个匾扎起,又将胶水刷了头发。”寥寥几句,包含着许多人文信息,兹逐句诠释如下:

    “当时打扮已了”——这一句笼统地讲打扮,下面几句具体地讲梳妆。所谓打扮,无非是洗脸、穿衣。然而古时行刑,犯人皆赤裸上体。直至清末,秋瑾烈士就义前,所提要求之一即为就刑不脱衣。可见死刑犯不分男女,一律赤膊上场。宋江、戴宗行刑之日在夏历七月下旬,正当盛暑,更在赤膊的季节。不须穿衣,也就没有什么可打扮的,故只用一句话带过。

    “匾扎起,又将胶水刷了头发,绾个鹅梨角儿”——“匾”与“编”通,匾扎即为将散披的头发扎成一股或数股。古时没有今时的发胶,所谓胶水,实为用开水沏泡梧桐木刨花,凉后其水呈稠黏状,妇女用以刷发,可使头发光洁,且能定型,泡一次可用数日。宋、戴二人刷了这种发胶,再盘于头上歪在一侧,俗称鹅梨角。鹅梨产于古黄河下游两岸,皮薄肉嫩多汁,类似今之鸭梨,疑为鸭梨的祖先。

    “各插上一杂红绫子纸花”——死刑犯备受折磨,生不如死,而今一刀了结,得到解脱,被认为是件喜事。是故,临刑日清晨,狱卒要向犯人道喜。为犯人头上插红花,也是丧事当作喜事办的意思。《水浒》第二十七回写王婆在东平府刑场有“两把尖刀举,一朵纸花摇”的描述,可见王婆也戴着纸做的红花挨剐。

    最 后 的 酒 饭

    梳妆打扮停当,宋江、戴宗便被驱至青面圣者案前,各与了一碗长休饭、永别酒。言下之意,这是狱神的恩赐,让他们吃饱喝足再走,以免成为刀下的饿鬼。喝酒又可以使犯人进入醉态,从而缓解临刑前的恐怖情绪。不过,不少犯人到了此刻,早已无心吃喝,只吃了几口,便放下筷子,被狱卒挟了出去。据说,往昔的狱卒会在长休饭里埋一大块血糊糊的猪脖子肉,这又是故意要恶心犯人,不让他把饭吃完。不知宋江、戴宗吃得如何,但见书中有“吃罢”二字,也许饭菜都好,酒也不错,吃得还可以。因为牢狱里都是戴宗的熟人,虽然无法救他们的命,这最后的一顿酒饭怎能亏待!

    告别青面圣者

    临上刑场之前,宋江和戴宗在狱中被驱至青面圣者的神案前行告别礼。不难识别,此神乃是狱神。民间皆熟知有门神、灶神、财神之类,鲜有知狱神为谁,更不知所谓青面圣者的来历。我为此困惑数日,经多方究查,始知此神实为皋陶。按此人一作咎陶、咎繇(皆读gaoyao),为古圣人之一。相传尧时为大理,即主持刑律之官;或说舜时为狱官之长,为牢狱的首创者。是故,后世奉为狱神,于牢狱中设坛供祀。或问:为何称之为青面圣者?盖因皋陶为黄帝裔孙青阳氏后代,青阳指东方,其气青,故面呈青色。《荀子·非相》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王先谦注:“如削瓜之皮,青绿色。”实际上,皋陶不单是牢狱之神,更是后世查案和断案官吏的祖师爷。《淮南子·修务训》说他口若“马喙”,“决狱明白,察于人情”;同书《主术训》说他“瘖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意思是此人生就一张如“马喙”般的大嘴却说话不多,善于侦查案情而判断准确,不会发生冤假错案。何以故?因为他凭借一种神兽名觟  的来决狱。王充《论衡·是应》说:“觟  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起从事之。”这是神话,然而颇似当代的测谎仪,有罪无罪,其可信度大致可测出七、八分来。

    狱卒将宋江、戴宗驱至青面圣者案前行叩拜礼,其实质是令宋、戴二人在狱神面前认罪服罪,从而甘愿到刑场引颈就戮。类似的例子在元杂剧中也可以看到。汤显祖《还魂记·硬拷》一出里,净扮狱官、狱卒持棍上,念道:“试唤皋陶鬼,方知狱吏尊!”这是拿皋陶之灵恐吓柳梦梅,为的是让这位小生慑服于狱吏的淫威。

    搭上“利子”

    宋江、戴宗二人吃罢长休饭、永别酒,“辞了神案,漏(娄按,此为‘搂’的通假字,含牵曳之义)转身来,搭上利子,六七个狱卒,早把宋江在前、戴宗在后,推拥出牢门来”。这里,引起我注意的是“搭上利子”一句。

    看来,所谓“利子”,既不是镣铐也不是枷锁,我以为是勒子。利(li)、勒(le)二字一声之转,可以通假。这是一种特殊的刑具,专为死刑犯押赴法场时施用。因为有些犯人在押解途中,或在法场待决之前,面对诸多观众,往往会大喊冤枉,或大骂官府,或自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从而挑战官府的威严,甚至引出停刑重审的麻烦。所以,预先用一根细绳套在犯人的颈下,绳的另一端拴在背后反绑双手之处,其松紧度掌握在既要卡住喉咙令犯人不能发声说话,又不能卡得太紧令犯人窒息而死,此即所谓“搭上利子”是也。这是一着损招,其手法隐蔽,路边的观众不容易看得出来。

    倘若对我关于“利子”的解释有疑惑,不妨,且看下文:被拥出牢门的“宋江和戴宗两个,面面厮觑,各做声不得。宋江只把脚来跌,戴宗低了头只叹气。江州府看的人,真乃压肩叠背,何止一二千人”。——这不是,你瞅着我,我瞅着你,都傻眼了;各自想说话,却发不出声来了;一个急得跺脚,一个低头叹气;而江州府的一二千人只顾挤上来瞧热闹,却不曾觉察这两个犯人的颈下被搭上了利子。《水浒》作者无须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其微妙处往往藏在字里行间,此其一例。然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北京第二版第358页页下注“木驴”条称:“后文第四十回又写作‘利子’。把木驴与利子混为一谈,未知依据何在。

    余    论

    自古以来,死刑犯在执行前都享有整饰仪容和供给饮馔这两项基本待遇。虽然法无此条,狱无此规,人们皆如此这般。虽然恶行昭著、死有余辜之犯,人们也照样对待。这是一种传承千载的临终关怀的习俗,是一种透过冰冷残酷的刑戮而显现的恻隐之心。

    《水浒》对宋、戴二人临刑前的这一段描述,我不当作小说看,而是当作史料看,尤其是梳妆打扮、插红绫子纸花、辞别青面圣者和搭上“利子”的情节,正史不会记载,野史里也找不到,却被《水浒》保存下来,可谓弥足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