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基础 二、平仄

 诗不太白 2017-11-29
格律诗的平仄
  1.平仄格律表的实际应用
  
  先来看一首诗:
    最忆黄梅腼腆开,竹引松招醉琴台。
    香杳梦远空山雪,说与春风快剪裁。
   先不论诗写得如何,行家和新手一般都会看它出没出律。怎么看?第一句:“最忆黄梅腼腆开”,仄声开句(最忆),平声收句(开),我们用 格律三 来进行检查: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最忆黄梅腼腆开,竹引松招醉琴台。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香杳梦远空山雪,说与春风快剪裁。
  第一句没问题,第二句好象有问题:“引”字是仄声,“招”字是平声。那这句有两个字出律了。第三句好象也有点问题:“杳”字是仄声,也出律了。第四句没问题。所以我们评价说:这首诗四句话里有三个字出律“引”、“招”、“杳”,不管它韵再对,句子再美,也是不合格的。
  再一看,谁写的?哦,野云先生的“黄梅之忆”。老师也会出错?于是,竹海行文、寻梦的冰蝶赶快悄悄地告诉我,我估计还会有人看出来了,但不好意思跟我说的。嘿嘿,没关系,无论是谁,错了就是错了。
  我的原诗在这里呢(博客上录过来的):
  最忆黄梅腼腆开,松招竹引向琴台。
  香残梦断空山雪,说与春风快剪裁。
  再来对一下格律表: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嘿嘿,没问题了,好诗。
  这个例子就是平仄在写诗和评诗当中的实际应用,请大家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实例,举一反三,对掌握平仄的应用会有帮助的。
  上一讲和刚才把七绝的平仄格律表及应用做了说明,要补充的是,在使用中(无论写诗还是评诗),抓住第一句是关键,七绝的四种格律形式都是由第一句决定的。再来看四个格律表,无非第一句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和平起仄收四种形式,大家根据首句的起收情况,来分别使用就是了,我们再把七绝的平仄格律表看一下:
  格律一(平起平收)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格律二(仄起仄收)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三(仄起平收)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四(平起仄收)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2.平仄格律表的说明
  
     我在第一讲提出了七绝的平仄格律表后,星连先生提出了疑问:“老哥,这些格律有点不对经劲”。是的,星连说得对。这正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
     古人传下来的诗谱上面,七绝的平仄格律表是这样的:
  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很明显,这个表跟我上一讲提出的平仄格律表相比,它没那个“中”字。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我们分别用古人的格律表、现在的格律表来对比一下古人最著名的几首诗,看看是怎么回事:
  古人的格律表      著名古诗       现在的格律表
  平平仄仄仄平平,朝辞白帝彩云间,  中平中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千里江陵一日还、  中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两岸猿声啼不住,  中仄中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轻舟已过万重山。  中平中仄仄平平。(李白)
  
  仄仄平平平仄仄,独在异乡为异客, 中仄中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遥知兄弟登高处,  中平中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仄平平仄仄平。(王维)
  
  仄仄平平仄仄平,青海长云暗雪山,  中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孤城遥望玉门关。  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黄沙百战穿金甲,  中平中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仄平平仄仄平。(王昌龄)
  
  平平仄仄平平仄,飞来峰上千寻塔,  中平中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闻说鸡鸣见日升。  中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不畏浮云遮望眼,  中仄中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只缘身在最高层。  中平中仄仄平平。(王安石)
  大家把这四首名诗与两个表对照一下,不难发现,有了一个“中”字、可平可仄之后,这四首古诗都符合现在的平仄格律表,是标准的七绝。反而用古人的平仄格律表来对照,没有一首能完全对上的。这说明,古人的发音跟我们现在的发音有了很大的区别。现代的人按照按照古人的发音,对照古人留下的平仄格律表来写诗已经完全不可能了。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平仄格律表(也就是我第一讲中介绍的格律表)。我们再来看一下鲁迅和毛泽东的两首著名的诗:
  鲁迅(无题)  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万家墨面没蒿莱,  中平中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敢有歌吟动地哀、  中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心事浩茫连广宇,  中仄中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于无声处听惊雷。  中平中仄仄平平。
  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  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飒爽英姿五尺枪 ,  中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曙光初照演兵场 。  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华儿女多奇志 ,  中平中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爱红装爱武装 。  中仄平平仄仄平。
  同样,他们的诗若按古人的平仄格律表来对照,有很多出律的地方。鲁迅诗中的第一个字“万”就出律了。而按现在的平仄格律表来对照,则完全合格。所以,我在第一讲中,从入门的角度,先向大家介绍了现代普遍使用的七绝平仄格律表(现在百度上也是用这个表对七绝进行检测)。而在这一讲,主要是用古人和前人的诗作为实例,把古人的平仄格律表和现在广泛使用的平仄格律表进行对照,让大家进一步掌握平仄的规律,并为实际应用提供方便。
   另外,有网友问道:“在七绝平仄格律表中,那些带 “中”字的,代表可平可仄,可是具体到格律里,到底哪里可为“中”?有没有什么限制和说法?”
  这问题问得很到位。如果你仔细研究平仄格律表的话,你会发现,如果以两个字组成一个音节单元的话,那这个单元里的第一个字往往可仄可平(决不会是第二个),因为这个字的平仄变化不会影响这个单元本身的平仄音律效果。而且可仄可平的情况只限于前面两个单元。我们来看看这个平起仄收的格律表,它就是我说的这种情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每一个“中”字都是出现在前面两个音节单元的第一个字上。这些都是前人根据音律规律总结出来的。至于具体的理论资料,我目前还没有看到。
  谢谢星连先生的中肯建议。
  
  3.平仄的原理和规律
  
  诗词中的平仄是根据汉语声调的高低升降归纳出来的,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古典诗词中,把这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我们说的平声,另外的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诗词中有平仄的要求,是中国格律诗的主要特点。古代的诗是用来歌唱的,而歌唱中的节奏快慢、音调高低是非常重要的。用平仄来调节声音的快慢、高低,使其交错而有规律地出现,并循环反复,使诗中的每个音节都能和谐而有变化,产生出音乐的美感。这就是为什么古典诗词要讲平仄的原因,也是古典诗词为什么具有音乐美的原因。
  古人在研究了平仄的这些性质后,用两联四句28个字作为一个周期,形成一个固定的格式,比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七绝,把它重复一次,便是七律,多次重复就是排律或长律。古人还发现,这种可形成一个和谐周期的格式共有四种形式,于是就有了上述的四个平仄格律表。
  格律诗中的平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交错、对立和粘对的规律。熟练掌握和理解这些规律后,哪怕你完全不记得我上面说的那些个平仄格律表,写出的格律诗也基本上会八九不离十。这些规律具体是:
  (1)交错 如果以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的话,那每个节奏在一句诗里是交错进行的。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句,平平后面用仄仄,仄仄后面用平平,最后一个字又用仄。这就是:在一句诗里,平仄一定是交错出现的。不交错则称为出律。
  (2)对立 在上下对应的两句诗中,平仄一定是对立的,上一句出句用平声,下一句的出句就要用仄声。比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上一句出句用仄声,下一句的出句就一定要用平声与之对立。再如: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在上下两句诗里(称为对句),出句的平仄一定是对立的。不对立则称为失对。
  (3)粘对  在上下对应的两联中(七绝实际上是两幅对联),上面一联中的第二句和下面一联的第一句要能够相互粘连。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具体的说,就是第二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和第三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例如: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二句的第二个字的“上”字是仄,那么第三句第二个字的“问”字也是仄。再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句的第二个字的“花”字是平,那么第三句第二个字的“帆”字也是平。这就是:一首七绝的两幅对联能够相粘的叫粘对,否则就是失粘。
  (4)拗救  是指对违反了格律原则的句子或字进行补救。在写七绝时,有时考虑到诗意或内容的原因,句子中出现了不得不违反格律的字或词,比如该用平声的字位,用了仄声,就显得别扭,不顺,不和谐,这就叫"拗"了(别扭的意思)。那么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位上,换个平声字,进行补偿,补救,实现新的和谐,这就"救"过来了。拗救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拗救在格律诗中是一种方法而不是规律 ,对于初学者相对较复杂,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讲了,有机会再进行专题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