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分享 源自于《道德经妙解》》?
第十一章 空无才能起妙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各种材料,做成一辆车子,车上必留有空无的空间。如此,这辆车子才能使用。(如无“空无”的空间,此车无法装东西。)? 用陶土做成各种器皿,其器皿必留有空无的空间。如此,此器皿才能发挥作用。? 建造一栋房子,必须有门窗与空无的室内空间。如此,这栋房子才能正常使用。? 所以大家要知道:各种有形有相的材料,只是一种便利;我们真正要用的是空无的空间。“空无”才能起妙用。 智慧分享 ? 这一章老子就在告诉我们要去看到我们的目的是在哪里,我们要用的是什么。我们要的是空,而不是形成空的那个器具的材料。这样大家可以体会吗?
体悟空无的妙用,其重要性在哪里呢?? 首先、要看到空无是实际的存在。是因为有蛮大的空间,我们才能够走来走去,才能够搞活动……因为有空间的存在,我讲话的声音,才能传达到你的耳朵;因为有空的存在,你才能够看到我的存在。把一个东西贴近眼睛,没有空是看不到的;把声音贴近耳膜,没有空你听不到声音的。
二、“空无”属于精神层次,如果忽略精神层次就会停留在外表外相上,迷失在物质世界里追名逐利而内心茫然。?
三、了解空无的重要,你会逐渐从物质的层次升华上来,内心知足、生活幸福。?
第十二章 声色电玩令心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若太过注重各种华丽色彩,常沉迷于花花世界……容易让人眼盲、心盲。? 太过注重各种重剂量声音的刺激,会让听觉神经渐麻木,甚者成为耳聋。? 如果经常喜欢吃重口味、刺激量强的食物(太酸、太辣、太咸……),味觉神经就会渐渐麻木。? 如果沉迷打猎、暴力电玩,会让人性增长暴力、凶狠、野蛮……渐渐沦丧人性而发狂。? 聚集稀有的金银珠宝,内心就要常常提防别人来抢夺,其心反而失去了自由与自在。? 所以有道的圣人,注重的是充实内在美,让心灵富有、幸福、快乐;而不会去追逐外在的富丽堂皇与感官享受。? 有智慧的人就会知道该放下什么,该注重什么。? 智慧分享? 真正有智慧、高瞻远瞩的人,他们本身都很有内涵、重视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越重视内涵、越重视精神生活层次,他外面物质的需求量就会大大减少。?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真人”。如果你用各种强刺激的调味料,那种真味就丧失了。如果你重视外表,你看不到、也看不懂什么叫做“真人”,因为会被外表所迷惑、欺骗。老子希望我们不要追逐外表的感官享受,因为这是物质层次的,我们本身只要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就够了。物质方面越单纯,你才能够拥有越清净的心灵! 教育的本质:“为腹不为目”。? 2500多年前,老子就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地提醒我们教育的重点要“为腹不为目”,如果这个核心本质没有掌握住,教育很容易会变质。? 一、能够让小孩子维持纯净的心灵,回到清净的良心、赤子之心。不要用大人的名利心污染小孩?子。?
二、让我们的下一代做人做事能够充满慈悲心、具有爱心,不是给他灌输很多的理论、知识、学术,然后去赢别人。?
三、要让小孩子懂得饮水思源,懂得感恩。?
四、要让子孙知道什么叫做“天地父母”。了解天地父母恩,就自然懂得感恩。?
五、去看大自然的启示,跟天地看齐学习。?
六、要协助我们的下一代拉开视野、打开心胸度量,去看到我们跟所有的众生、所有的种族都是生命共同体。?
第十三章 超越名利得失 堪能担大任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一般人若突然得到宠爱或受辱,都会惊慌。经常患得患失,主要因为……自我意识很强,有身见。? 何谓宠辱若惊?受宠升高官,向上提升;受辱被贬官,向下降。突然受宠高升,或受辱被贬都会让人心惊慌。? 何谓贵大患若身?我们所以会患得患失,常常在提心吊胆,因为有强烈的身见,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很在乎个人小我的名、利、得、失。? 当我们能来到没有身见、没有小我意识,没有自私自利为己之心,如此宽敞的心量,就不会为个人升贬的芝麻小事而患得患失了。? 一个破除身见、破除小我意识的人,所做所为自然心怀天下苍生,绝不会自私为己。这是世间非常珍贵之人。可将天下国家大任交付此种人。? 破除小我意识的人,自然以慈悲大爱之心普爱天下苍生。可将天下国家大任托付给这种无我无私的人。?
智慧分享? 心不得解脱自在,最主要就是因为有得失心态。如果你没有得失心态的话,今天升官,我就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很朴实、很实在。但是一般人却新官上任三把火,然后炫耀我是、我能。当你这样的时候,后面跟之而来的就是批评、嫉妒、攻击、毁谤。当你被贬、被降、被攻击,你的得失心出来,你就痛苦不安,因为会有所挂碍,是谓“宠辱若惊”。? 有身见、我见,就会有我慢、我执,这些就是你的“大患”。所以,老子就说,一个人为什么会那么的痛苦、烦恼、不安?就是因为有身见、有我见、有我慢、有自我这些。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体证到无我,没有那些身见,自我消失,用无我的精神做事的话,苦海就会消失—“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呢”?? 你也许会说:“哎!我好像离无我无私的境界还差得很远啊”!你也不要自卑。希望大家能够见贤思齐往这方面去做,这就是解脱之路。照见到我们的不足,没关系,我们愿意去改进;看到自己的心量不够宽大,没关系,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丑陋、接受自己的不足。从现在开始打开我们的心胸,打开我们的智慧,这样才是真的逐步迈向解脱。
第十四章 “道”长得像什么样子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演化一切万有的宇宙本体——“空无”——太玄妙了。用肉眼看,看不到,只能用“夷”来形容。用耳朵去听,听不到有何声音,只能权用“希”来形容。想用手去抓,也抓不到什么,只能权用“微”来形容。? “空无”太玄妙了,再怎么描述形容,都无法用人类的语言文字说明清楚,只能混合概略描述。(只能意会、心领神会。)? 混沌的宇宙本体“空无”——不是很明亮,也不是很黑暗。我观察到空无里面的能量是绵绵不绝,但无法给予取名,因为刹那刹那在生灭变化,即生即灭。? “空无”是无形状之状,无物质存在之相。闪烁不定,刹那生灭变化。? 我一直想要看到宇宙本体“空无”的起点,但怎么看也看不到起点。想要找其终点,但怎么找,也找不到其终点(无始无终)。? 能执守亘古永恒存在的道,就能学到道的特征特性,应用在每天的历缘对境,很实用。? 能了悟亘古恒存的大道,也了悟道为一切万有之总源头,这就是所谓悟道、明道。??
智慧分享? 无边无际的空间跟无始无终的时间交会,就只有当下这一点。你所能够活的、所能够掌握的,也只有当下这一刻。?? 如果问到“无”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回答:“‘无’就是什么都没有。”但是19世纪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认为:“当真来说,‘无’实在太了不起了。”不只你、我、他浸泡在“空无”里面,地球、太阳系都浸泡在“空无”里面。这不是信仰、不是宗教迷信。老子讲的都是真理、实相,他不是在讲抽象的观念、知见,不是在讲玄学。只是这部分很深,很多人不容易看得懂。?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如果有一颗开放的心,每个人都可以帮助我们成长。要珍惜生命中相遇的所有兄弟姐妹,打开心胸肚量虚心学习,随时都可以学到很多新的东西,生命也随时在成长,一定会越来越好!?、
第十五章 得道行道之人的足迹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善于修道、行道之人,是精微玄妙、无往而不亨通。他们的智慧、内涵,真是深不可识。因为深不可识,所以只能勉強用些语言来形容:? 处事小心翼翼,如冬天涉川。? 做事三思而后行,怕得罪他人。? 有时看起来较严肃,像个客人。? 有时又热情洋溢,如春风吹拂,能让冰雪消融。? 品性敦厚诚信,朴素实在。? 心量无限大,且又虚怀若谷。? 与世同流但不合污,不露锋芒、大智若愚。? 对于宇宙大道,大多数众生是浑然不知,谁能让不明白宇宙大道的人,逐渐明白了悟?谁能让这污浊的世风、人心,引领由静而清?谁能让贪图安逸的众生,逐渐解冻、流动起来,活出生命的意义?? 有道、得道之人,不会自满、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因为不会自满、固步自封,仍会不断虚心学习,所以他的生命永保新鲜。不断的成长,创造力也会源源不绝。? 智慧分享? 我祖父虽然不认识字,但是他希望小孩子要永远进步,所以给我取名“永进”。当渐渐长大,我也常常自我勉励:“一个人必须要不断地永远进步”。那要怎么样才能够永远进步呢?就是虚心学习。因为懂得再多,还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我在读书的时候,从初中时期开始,我就考虑到自己智慧生命的成长。在大专时期的时候,我桌上的座右铭就是“虚怀若谷”。如果一个人自傲、自满的话,生命就会停止下来,就开始老化了,渐渐地变成老顽固。所以,只要能够虚心学习,生命是“蔽而新成”——去除那些阻塞,生命就新鲜、生动、活泼。年纪比较大之后,不会头脑僵化、硬梆梆,是要很柔软!? 事实上,《道德经》实在很深,你必须要有闻思修证的基础,人生要涉猎得够深,你的苦也要吃得够多,才能够跟老子所弹的心弦起共鸣;你才能够听懂老子所弹出那种心弦之深、之妙啊!
第十六章 老子的修行悟道之心法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 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做到完全放下自我,不带任何成见,身心放松,安静下来,让心处在空明宁静的状态。这时候就能逐渐看清万物杂然并茂、生生灭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运作法则。? 虽然万物齐生、齐长、齐茂,但落叶归根,万物最后都会再回归到其根源处。生命从哪里来,就会回归到哪里。回归到生命的根源,生命自然安心、自在、宁静,也就是“复命”——回复生命的本源、与道合一。? 生命从哪里来,就会回归到哪里,也就是万物都会回复到生命的本源、本然,这是宇宙运转的法则,这是恒常不灭的真理。(一切万有源自于道,也回归于道。)? 了悟宇宙(道)的运转法则、了悟生命实相,就称为“明”……大彻大悟大明白。? 如若不知宇宙(道)的运转法则,就会背道而驰、胡作非为,招来灾祸。? 宇宙大道……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演化一切万有、养育一切万物,而且平等对待。所有生命也都是由道所化育。? 当我们能了悟宇宙的运转法则、生命实相,自然会启发出我们的道性,如道一般……包容万有。 心量广大能包容一切,做人做事自然公平、公正。? 为人处世有包容量、公平公正,考量事情自然会周全、全面兼顾。? 能周全、全面兼顾、不偏颇的人,其德行就与“天”一样,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生。(如太阳,无私地普照地球上所有的人、动物、植物。)? 老天爷(太阳·虚空)……就是道的显相。? 人的德行如能做到与老天爷、与太阳一样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生,此乃真得道之人。得道之人,所作所为……德泽天下,其生命自然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虽然有形肉体会在世间消失,但其生命不会死亡。其智慧、其阴德与日月同辉;其生命、其心灵与天地共存。?
智慧分享? 如果你没有突破、颠覆掉很多传统的观念认知的话,你没办法了解无界线的宇宙真理,没办法体会到超越二元对立的真理实相。所以你要真正了解到里面的深义,必须要用清净的心灵来学习。这是能否真正体道悟道很重要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能学到高等的智慧,进一步能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应用出来,才是真正的学会。? 老子跟我们讲:如果你能够真的看懂真理实相,你的所作所为就会顺天之道而行;如果你看不清楚或是被自我所欺骗,那你看的不是真正的真理实相。很多作为就会跟宇宙的运转法背道而驰,你会累积很多的错误,你以为这样做是正确的,结果到后来换来的是很多的痛苦,甚至家破人亡。? 老子的方法是来到没有方法的方法—无为。这个方法不容易做到,所以一般人还是要透过一些有为的方法慢慢地把心静下来,然后才能够契入这个无为的方法。如果你真正要了解真理实相,一定要做到这样的层次境界。? 第十七章 默默行善积德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有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真正对我们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世人却不知它的存在与重要性。(如太阳、大地、流水、空气、虚空。没有那些元素,我们都活不了。)? 对我们生命存在重要性属于次一等的,世人就会喜欢亲近、赞誉、追随。(如父母、有道的国君、有智慧的大师……)? 再次一等,对我们生命有威胁、威严的,世人会对他畏惧、敬畏。(如严父、独裁者、专制帝王)? 再其次,对我们生命会带来伤害、痛苦的,世人就会侮辱、瞧不起这些人。(如暴徒、暴君、抢匪)? 不守信用的人,就会让人不信任他。话不在多,最珍贵的是守信用、重承诺。? 有道之人,他们默默在为人类做很多重要的事。当功成业就之后,百姓都说: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印证“太上,不知有之”)
智慧分享? 我们懂得孝顺家中的父母,但是却伤害我们的天地父母。但是,我们家中的父母也需要天地父母的养育。家中的父母有一天会离开,你好像无依无靠。天地父母却永远跟你在一起,养育你、爱护你。我们要进一步提升上来,去看到天地父母的重要。? 真正对我们生命最重要的,一般人都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看到也不知道它们的重要。只有那些少数看懂无字天书的人能够珍惜感恩。别人不知道的、看不出的,你要能够看得出。这一关你必须要突破、必须要去看到。否则,你没办法了解“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 所以,就找不到生命的究竟归依处。
第十八章 失去道 社会乱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我们的良心、清净本心就是大道之心。? 当良心荒废,才会強調讲仁讲义。(我们的良心,没有二元对立;来到讲仁讲义,已有二元对立产生。)? 大道遍行的世界,众生平等、民风憨厚纯朴。社会如果流行世智辩聪、世故圆滑的风气,就会形成勾心斗角、耍诈、虚伪的现象。? 大道遍行的社会,人人知恩感恩,父慈子孝,本来就是社会常态。当世风下降到六亲不和,才会强调孝顺慈悲的重要,标榜孝慈模范供学习。? 大道遍行的社会,人人凭良心为国、为民服务,没有忠不忠的问题。当国家昏乱,才需要标榜忠臣良相来供学习。?
智慧分享? 老子希望我们超越二元对立来到一体的世界,与道合一。如果一直强调仁义忠孝,表示你离开了大道、离开了一体世界,落入在二元对立的世界。?
第十九章 回归道 社会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不强调圣、凡、智、愚,每个生命都受到平等尊重,则民风纯朴、社会祥和安定,天下百姓都受益。? 讲仁讲义就会标榜出“不仁、不义”形成二元对立。不必讲仁义,只要恢复我们的道之心,人人从良心、感恩心出发,自然上慈下孝。? 强调智巧与功利,易引起窃盗之心。不强调智巧与功利,民风纯朴,盗贼消失。? 以上三种理念,若用文字来叙述、形容,都没办法把个中深义说明清楚,也不易做到。? 所以指出一个重点核心,让世人较易切入实践:施政要引领百姓……返璞归真、回归单纯,避免强化私心、避免长养各种欲望欲贪。? (施政如果长养百姓自私自利、长养各种欲望欲贪,则世风日下,社会混乱。)
智慧分享? “宗教信仰往往阻碍人类对真理的认知”。最深奥、最奇妙的是整个大自然,再怎么神通广大的人不可能无中生有变出一个南瓜。只有大自然才能够变出实际的东西养育你。
所以不要被信仰的那些把解脱者吹得又膨、又大,要回到实相的世界来看。真正的解脱者是一个真实的真人,他把真理实相诠述出来,而他本身也展现出大自然的品质—无我、无私,大家要醒过来去体悟真理实相。?
第二十章 众人皆醒我独醉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不要学那些世智辩聪,只要单纯过顺天之道的生活,人就能过很幸福很快乐的生活。? 一句讨好的话,一句逆耳的话,实在差别不了多少,但世人却很在乎,而被耍得团团转。? “善”与“恶”能绝对区分吗?当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对同一件事情是善是恶的界定,可能迥然不同。? 世人所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的道德观,未必正确,但不能不尊重。? “宇宙大道”太博大精深了,很少人能了悟。? 世人忙忙碌碌的钻营各种名利权势,追求荣华富贵的生活,都好像很快乐。我(老子)却淡泊那些名利、不去钻营,只像个婴儿,与世无争,过着纯朴快乐的生活。? 不被名利权势所系缚,到处移动游走,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大家都好像很富裕;我看起来像贫穷人家,空无所有。我老子在这个世界,是个异类。在俗人眼光中,是个愚笨的人。不去经营名利权势,只过与天地合一的生活。? 世俗人看起来才华洋溢,独我看起来……愚昧、笨笨。 世俗人看起来精明能干,独我看起来……憨憨、傻傻。? 淡泊名利兮,心如大海(海纳百川)。? 如清风自在兮,以宇宙为舞台。? 世间人都追求成为很厉害、很有作为的人。? 独我老子看起来像个老顽童……没什么作为。? 世间人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我却与世间人不同,只重视回归道,与天地父母合一。
智慧分享 一般人事实上有个家,不断打拼奋斗,用自我构筑梦幻世界。但不知究竟归依处在哪里,心灵没有家,内心是空虚、不安、苦闷的。? 一个解脱者,外表像是处处无家,却是大安心、大自在。但他处处是家,整个大自然都是他涅槃界的家。?
研习《道德经》有什么好处??
1.明白宇宙的一切、万物是怎么产生的?宇宙的运转法则是什么?
怎样才能读懂《道德经》?? 1.致虚极:放下过去对道德经的观念、知见、成见。放下自我的习性推理、思维模式。 ?
《道德经》唱诵曲
《道德经》第1章:? ? 《道德经》第7章: ?《道德经》第5和7章: ? 《道德经》第8章: ? 《道德经》第11章: 《道德经》第12章: ?《道德经》第21章: 《道德经》第25章:《道德经》第38章:
《道德经》第45章: 《道德经》第56章:
《道德经》第81章:
谭晶演唱:感悟-道德经 谭晶演唱:道法自然
|
|
来自: HAPPI0naire > 《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