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艾灸的古典资料-虚者

 昵称50224981 2017-11-29

   灸法是中国古典医疗手法之一。

最远可追逐到原始人用火时期,被发现某一部位的疼痛受到火的烘烤感到舒适。

后被中医发展发扬。

因常与针法配合使用,所以被统称为针灸。

                                                     虚者-艾灸记录

以下是有关灸法的古典资料:

《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医学入门》: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左传·成公十年》的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即指灸法。

战国··《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庄子·盗跖篇》: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之本义,训为灸灼。

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意为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备急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

《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

《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

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脾胃学说创始者,金元四大家之一)

《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

《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