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严资管新规出台!如何看懂监管背后思路?

 浩睿谈谈 2017-11-29

这份文件即11月17日央行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导意见》共29条,内容几乎涉及到资管业务的方方面面,对许多业内标准做了较为严苛的规定,于是被业内称之为“最严资管新规”。

资管即资产管理,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金融服务,也可以狭隘地理解为代客理财。近年来,我国资管业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难等问题,但行业的快速扩张也暴露出了一些风险因素。在“金稳会”成立之初、监管力度不断趋严的背景下,这份文件的出台自然备受舆论关注。

整体来看,这份新规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打破刚兑、去杠杆、消除多层嵌套减通道和防范流动性风险四个方面,目前舆论对于新规的解读也多从这四个方面展开。观察新规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或可读懂监管层背后的逻辑与思路。

打破刚兑,让资管业务回归本质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刚性兑付?刚兑,一般是指资管产品到期后,不管发行人有没有钱兑付,也必须向投资人兜底处理。说白了,就是我给你理财,赚了算你的,赔了算我的。实际上,刚兑并无法律依据,只是业内长期存在的一种“潜规则”,刚兑存在的初衷也是为了让投资者消除疑虑,避免因投资失败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但也由于刚兑的存在,资管产品的风险无法真实曝露,计入了表内负债的成本居高不下,又倒逼了金融机构加杠杆、加风险的行为,为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最严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即不设定预期收益率,不保证客户的收益),让投资者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并对刚兑机构分别提出了惩戒措施。

对此,《证券日报》等主流媒体指出,此项规定有助于打破刚性兑付,让资管业务真正回归“信息中介”的本质。另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市场上刚兑产品体量仍较大,这一监管要求的提出,也对相关金融机构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需要在过渡期内进行全面调整规范。

抑制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形成穿透式监管

嵌套,就是两个以上资管产品相互组合、相互投资以实现交叉经营的一种手段。而通道,就是将资产从一个机构腾挪到另一个机构的手段。

为什么要进行嵌套?因为在分业监管的背景下,不同行业的资管产品受到的限制不同,比如A机构,按规定他不能投资股票,但是B机构可以,那A就可以先投资B,再由B把钱投到股市上。此时,A实际上就是资管嵌套,B做的就是通道业务。

至于多层嵌套,就是加入了更多的嵌套环节。多层嵌套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获利,多一环嵌套,机构便可加一次杠杆、多一道通道;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规避监管,在分业监管的背景下,监管无法穿透层层嵌套的产品,从而为机构提供了监管套利的空间。

有媒体报道反映,资管产品的多层嵌套、重复投资行为以及嵌套形成的通道业务,使得资金迟迟不能进入实体经济,风险难以穿透更是加剧了产品触雷的危险性。

此次《指导意见》中直接提出要求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只允许一层嵌套,监管力度可见一斑。《每日经济新闻》等多家媒体在报道中指出,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防止利益输送,让理财的投资变得更加透明,也有助于资管业务迎来穿透式监管。部分分析人士也提到,允许一层嵌套也是比较务实的规定,这应该是资管机构的合理需求。

防范流动性风险,维系金融稳定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虽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说白了,就是此时我借出去的钱拿不回来,导致要还的钱还不上的尴尬局面。2008年的雷曼兄弟公司即因遭遇流动性风险出现偿付危机而破产。

此次新规对于流动性风险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禁止资金池业务,规范期限错配等方面。资金池业务,即各类资管产品的资金端在一个池子里,池子里的资金用来对付多个产品,每个产品背后到底有多少资金却不可知。而期限错配则比如你这个月10号要交房租了,但是你15号才发工资,现金的流入流出出现了时间错配。

资金池的存在为一些金融机构提供了期限错配、掩盖坏账的温床,部分金融机构通过滚动发行、分离定价等资金池运作,将多只资管产品对应多项资产,产品风险难以衡量,让资金池成为风险藏身之地。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证监会颁布的“新八条底线”便已逐步叫停资管机构的各类资金池业务。

对于资金池业务,此次新规明确了每只资管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进行资金池操作。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新规规定封闭式资管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以此纠正资管产品过于短期化倾向,切实减少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统一杠杆要求,监管延续去杠杆思路

杠杆,即借助利率等支点,用较少的资金翘起更大的投资,增大了收益也放大了风险。

资管产品的杠杆主要分为负债杠杆和分级杠杆,负债杠杆即产品募集之后通过各类手段增加投资的杠杆,即用少数保证金翘起多倍本金进行投资的工具;分级杠杆主要是在产品优先、劣后份额分级时的杠杆,劣后级承担较大风险与收益,并负责为优先级保本保收益。这一业务的实质是劣后级投资者加杠杆投资。

新规结合当前的行业监管标准,从负债和分级两方面统一资管产品的杠杆要求,投资风险越高,杠杆要求越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规不再区分“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产品,统一执行了“不超过200%”的负债要求,意即产品持有人依靠放大杠杆获利的行为将受到较大遏制。新规在杠杆管理方面更加精细和严苛,监管延续去杠杆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晰。

对资本市场影响几何

总体来看,此次新规对资产管理业务做了覆盖性的统一规定,措施背后也突显出监管层引导行业回归本质、去杠杆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等方面的思路。值得关注的是,新规各项规定不仅是对此前监管措施的优化和强调,同时更加凸显出穿透式监管和混业监管的特征。

新规监管措施的落地或将对整个金融行业带来变化,业内由此担忧资本市场受影响几何。上周A股、债市均出现下跌,有部分声音认为或因投资心理受新规出台影响。实际上,新规实施“新老划断”设置过渡期,监管不会“一刀切”损害现有投资者的利益,且从长期来看,新规的出台使得行业规则更加清晰透明,监管手段也更加协调统一,随着短期心理影响的消减,新规利好两市发展将是主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