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德秋拍】蕴雅集——庆华堂藏近现代书画集珍

 alayavijnana 2017-11-29


舌尖 · 笔尖


文坛画界里爱吃会吃的人是多的,老一辈儿的比如苏轼、倪瓒、张岱、袁枚,近一点的比如张大千、溥心畬、刘海粟、王世襄等等都是吃里面的好手。吃是人生大事,“民以食为天”这话谁都承认,腹中有食,才有千古文章,才知得失寸心。当然这里说的吃并不是充饥,那是人的基本需求,与美好无关;也不是专恣口腹之欲,饮食分大小,贤者识其大,鄙者得其小。谈吃得讲度:填饱肚子是本能,那是活着;挑食是矫情,难免成为孟老夫子口中的“饮食之人”。就像画画一样:写意不是横涂竖抹,工笔不是刻板呆滞,过了度,都不美。


我爱吃,也爱画,想把这最爱的两样放在一起聊聊已经有些时间了。舌尖上的食和笔尖上的画有什么共通之处?扯典掉书袋的话有点复杂,对于我来讲,这两样的共通点很简单——都让人满足、愉悦。再拔高点儿,吃和画关乎人的气质和风度。苏轼被贬时作了首诗“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为仕之人被贬,怎么看都该如丧考妣,他却因为可以享受到一顿惦念多时的美味浑然忘忧。老舍去看李可染的画展,回来写说“在穷苦中,偶尔能看到几幅好画,精神为之一振,比吃一盘白斩鸡更有滋味!幸福得很”。对照下你我,生活中之种种本就压力非常,若不求些佳肴,不看些好画,岂不太对不起自己这一世?对于美食和好画的追求既是人欲,也是天理,否则舌尖上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味蕾,大脑中为什么要有那么多思想。所以说,谈吃也好,谈画也罢,重要的并不是在吃和画,而在于谈这两样亦是谈你我对待现实生活时的气质和风度。


话说回来,要谈吃和画难度太大。吃,实在不容易,因人莫不饮食,却鲜能知味。画也如此,一张画摆在面前,看去就是一个个点,一条条线,一块块面,要读懂点、线、面里的门道,非要下大苦功才行。中国的吃食包罗万象,八大菜系、四方小吃,酸豆汁、甜果子、苦莲心、臭豆腐,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识都吃绝不可能。画更是如此,还不必说那些人面鱼纹,单说卷轴丹青,山水、人物、花鸟,水墨青绿、写意工笔,南宗北派、南帖北碑,就是穷尽一生,谁家能识所有,又谁家能全懂且精?知味知画不易,懂味懂画尤难,更遑说味说画了。


今时秋日,有雅品佳制百件结为《蕴雅集》一场,内有艺家数十人倾心精制丹青墨书,写画俱为选中之选,又全为初临拍场。近世南北名手汇于一席,各展腕底之能,烹制风味各异百道珍馐,不敢说包罗万象,但亦可一饱口福。至于口味薄厚,执笔人见识尚浅,不敢夸夸评谈,暂列菜品一二,风味如何,还请诸位老饕食客尝而品之。


 




 常 棣 之 华 


川蜀古来饕客便多,好滋味、尚辛香是蜀人最早的味觉坐标。川蜀之地历史上有数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他们将各地的饮食习惯带入川蜀,川菜在重味重辣的基础上复杂化,并逐渐形成以成都、重庆和自贡三地为代表的现代川菜。事实上,“麻辣”远不能概括其菜系的特点,用“普世性”来概括,或许有一定道理。此场蕴雅,我们以近世蜀地最知著画坛的两昆仲开篇,略品川香一二。


川蜀东南有甜城内江,其地俊秀,自古辈出人杰。论及丹青,以近世张泽、张爰常棣为最。兄泽以写山君为长,向有近世画虎第一人之称;弟爰兼擅各科,通古知今,有经纬才,世人赞其“五百年来一大千”。乙丑年,常棣二人创大风堂,纳门徒,传画理,博泽丹青画脉,门人弟子如鳞,影响遍及五湖四海。至今时,已九十二载。此集以六幅张氏常棣妙笔起始,龙虎会于山际,但看爰泽之能。


张大千 一览众山小

镜心 设色纸本

钤 印:季爰之印、大千、苦瓜滋味、大千豪发

题 识:龙归山影,雷声动摇。雁宕大龙湫,飞珠走玉,如雾縠冰绡,下垂天半。风过处,雪花飞溅,又如柳絮之扑人衣袂也。大千居士作于网师园。

116×51 cm


山花烂漫、翠竹葱茏、澹溪流水、一角陋屋,山下高士策杖拾阶寻舟下,山麓高士携童觅路缓步行,峰崖顶、松盖下,凭崖独坐人,拢袖远眺,一览众山小。五尺画幅,说景之雅,说意之幽,漫漫山色清气,托出崖顶悠然高古看山人。此件未记年款,但大千自题“作于网师园”,据此大约可知此件成画时间。大千1932年与兄张善孖迁于吴门,于此居约三年,结交叶公绰、徐悲鸿、黄君璧等人,交换治艺心得,游弋古人贤达之笔,写照山川自然之色,其艺大进,所作多清新俊逸,文脉斐然,此件《一览众山小》即为佳例。


张善孖  风云际会

立轴 设色纸本

戊辰(1928 年)作

钤 印:善孖长寿、张泽

题 识:龙潜于渊,虎啸于山,宜不相及也。然风云际会,亦复何常。一行一藏,一见一隐,巍然幷峙于两大之间,亦若阴阳张翕,直相处于无形也。人世遭逢,大都类是,于兹图何疑焉。戊辰秋,张善孖写于大风堂中。

鉴藏印:榕骏斋主

126.5×78 cm


《风云际会》写翔龙潜渊,猛虎啸山。风云际会,巍然并峙,若阴阳太极,看似分明对立,实则调和共生相息。张善孖早年在日本入同盟会,归国后参加革命活动,于政界军界屡有任职。1927年,愤慨于官场之腐,辞去一切职务,归隐于市。辞职一年后,善孖沉淀此前所经种种,看清世事诸般,戊辰年画此《风云际会》,以龙虎之故喻自己于人世所感所悟,画音之外蕴意深长。


张大千 听泉图

镜心 设色纸本

钤 印:大千大利、蜀客

题 识:听泉到山麓,访旧在松源。踪迹无觅处,高枝有挂猿。大千居士爰。

95×31 cm

 

 中国画学研究会 


若非要把菜归纳为“系”,北京实不在其列。但要说吃的精彩,北京绝不能绕过。凝数百年皇家精华的满汉全席自不必说,单说琳琅满目的各色小吃就数不清楚,涮羊肉、烤鸭子、小碗干炸、豆汁儿焦圈、豌豆黄、芸豆卷、驴打滚、芸豆泥、酸梅汤等等不一而足。就说烤鸭子,鸭子要选通州的填鸭,木头必选当年的枣木,鸭子灌汤讲究酒酿蜜卤,烤好的鸭子要红润透亮,片鸭子要有皮、有肉、有油,卷鸭的荷叶饼要透而不漏,总之一句话,讲究!


金城 秋山图

立轴 设色绢本

钤 印:金城印、拱北

题 识:归安金城。

鉴藏印:吴兴金坊珍藏印

153.5×89 cm


金章 桃花游鱼

立轴 设色绢本

癸丑(1913 年)作

钤 印:王金章

题 识:心畬先生大雅教政。癸丑冬,陶陶金章作于宣南。

上款人:“心畬先生”即溥儒(1896-1963),原名爱新觉罗· 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享大名。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近人评其笔为“文人画之绝响”。

70×41.5 cm


萧愻 拟古山水

立轴 设色、水墨纸本

辛未(1931 年)作

钤 印:谦中画记、龙樵四十以后作(四次)、龙樵、谦中、萧愻

题 识:

(一)溪山渔乐。拟惠崇。萧愻。

(二)岩壑幽居。黄鹤山樵笔。萧愻写。

(三)秋山高士。拟燕文贵。萧愻。

(四)寒林暮鸦。师李成。辛未二月,萧愻。

66.5×21.5 cm(4)


换言画界,近世北京不像海派、岭南,并无“北京画派”的说法。民国时的北京画坛,虽然不像上海那样多彩缤纷,也不像岭南那样大刀阔斧,但这里的画家们却在传统的基础上温故知新,有条不紊的渐行渐变。其时北京画家群体如宣南画社、松风画会、中国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等等俱为彼时颇具影响力的画学社团,其中尤以中国画学研究会最为瞩目。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于庚申五月廿九,由其时北京画坛领袖人物金城、周肇祥、陈师曾等人发起,并得到了大总统徐世昌的鼎力支持。画会提出鲜明宗旨 “精研古法、博采众新”,后又进一步解释为“先求根本之稳固,然后发展其本能,对于浪漫伧野之习,深拒而严绝之,以保国画固有之精神。”由于金城、陈师曾等人于其时北京画坛的领袖地位,加之官方的大力支持,短短六七年间,画会聚纳人才数百,允为一时之盛,其影响波及全国。此节列彼时画学研究会诸家佳作,还看当年京韵京味儿。


溥伒 松涧幽居

立轴 设色纸本

钤 印:溥伒印信长寿、千岩万壑之间、泠然善也

题 识:青林白石水云乡,隐者深居一草堂。百道松泉当户落,四时花雨入帘香。门前车马红尘远,座上琴书白日长。满目故家风景在,不须重画辋川庄。雪斋溥伒写。

173.5×75 cm


逊清皇室名手辈出,心畬、雪斋、毅斋、松窗、元白各擅其长,俱领画坛一路风调。其间有溥氏雪斋贵胄出身,幼读诗书,善文赋。于丹青道,取古借今,画格超逸。此《松涧幽居》幅约12尺,细笔青绿精描山壑林泉,松涧秋树,高士参道静修之陋屋。气息高古,作法严谨,山川层层皴擦,有密有疏,画面繁而不冗,用笔沉着淡雅。全幅书卷气息于笔墨之中盎然而出。


启功 听泉图

立轴 水墨纸本

癸未(1943 年)作

钤 印:元白

题 识:癸未孟春,元白启功写。

79×27.5 cm


画《听泉图》时,启功刚过而立,然观其画之格法,俨然大家气象。通篇用笔皴擦,松秀枯淡、静雅悠远。画以中景构图,山间清泉穿涧而下,近景处高士独坐于山石之上,静听山涧泉水,自有一种清静的意韵,旷达、自然的胸怀尽寓其中。


陈半丁 松阁清话图

镜心 设色纸本

钤 印:半丁老人、陈年印、家住迸钱亭畔、江山一抹

题 识:雨歇重林烟树湿,风来虚阁晚窗凉。幽人倚遍阑干久,始识山中兴味长。略摹邵瓜畴。陈年。

100×33.5 cm


陈年一生临古不辍,于白阳、青藤、石涛、复堂、撝叔诸家均有心得。《松阁清话图》为陈半丁摹邵弥意而为,笔触之下的山石层叠而生,见之拙厚。亭台楼榭坐落于坡石之间,雨后之景更显清凉秀逸。近景之中,数高士或驻足观瀑,或凉亭清话,无不惬意。全幅工写兼用,枯润并施,笔墨酣畅,汲古之时不泥古,明洁滋润,年之精佳妙笔。



  海 纳 百 川  


从根本上说,上海本帮菜也是不入系的,甚至不上得桌面。究其底,它从农家菜发展而来,材料多是鱼肉蔬菜,特色是浓油赤酱,紧火慢火的烧,比如走油蹄膀、草头圈子、下巴甩水等等,看去偏粗作的体系。但沪菜却有一样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它太善于融会贯通。尤其在近代,自开埠以来,沪上四方商贾云集,饭店酒楼一夜遍布,京、广、苏、扬、杭、闽、川等等十六个帮派在此地各显神通,再兼及西菜、西点之法,博采众长下,沪菜渐由粗作变为精作,其菜目菜品之丰繁,兼顾雅俗众口之复合,冠绝余者。


若说画,则海上画派更是如此。将海派绘画视作中国近现代画史的发端乃至近代绘画的摇篮,毫不为过。事实上,至民国时期,海派画家的人数,保守估计恐怕也要占同时期画坛的六七成之多,故有论者谓之为中国近代绘画的半壁江山。难能的是,海上画坛以其无与伦比的包容性与自由度,令各地画坛的主流风格,及近代史上曾经涌现过的有影响的艺术主张与潮流,在此生根开花。这种海纳百川的特性,绝非一个地域性的流派所能概括。此节我们点选海派名家手笔一二,略略品鉴其丰繁糅合之味。


吴湖帆、朱梅邨 三友清供

立轴 设色纸本

己卯(1939 年)作

钤 印:丑簃书画、梅影书屋、吴湖帆印、四欧堂印,梅邨

题 识:三友清供。倩庵。己卯冬日,偶作三友图,朱梅邨写尊盂二器。吴湖帆幷题。

87.5×46 cm


沪上画坛倩盦、梅邨一为舅甥,又为师徒,两人均擅丹青,俱为海派名手。此件《三友清供》作于1939年冬,为甥舅合作清玩雅品。“清供”在古代,特别是明清之后的文人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至近代沪上,更为海派诸家笔底常客。此件清供,朱梅邨画尊、盂二器,吴湖帆画梅、竹、松,并题字落款,用色淡雅恬然,典丽而不落窠臼,充满了生活情趣。


丁辅之 贞松永茂

立轴 设色纸本

钤 印:用以眉寿

题 识:丁辅之写。

82.5×36.5 cm


丁辅之画松向为人称著,《贞松永茂》于撒金纸上写一干青松,又于松下点厾写偃密灌木一株。松干用笔皴擦写成,状虬曲古籀之形,墨笔点苔作松结,中锋兼用墨、色写葱茏松针。此件有别余者松图,强枝干而弱针叶,却写松针密密,亭亭如盖,几密布满幅,意取永茂长好佳意,画家巧思之功观者须知。


吴昌硕 篆书嵌名联

立轴 水墨纸本

乙酉(1925 年)作

钤 印:俊卿之印、仓硕、廖天一

题 识:蕙英女士补壁。乙丑秋杪,大聋并篆。

出 版:《名家楹联精品集·中》,第158 页,东方出版中心,2010 年版。

105.3×25.9 cm


吴昌硕《篆书嵌名联》作于乙丑年,是缶翁晚年书法精品。其字老辣入骨,拙而不笨,熟而不俗,圆而不媚,正而不迂,点划圆熟精悍,刚柔并济,苍劲雄壮。着笔落墨舒畅,中锋书写,表现了文人守中的正气。


吴湖帆 仿黄子久秋山无尽图

镜心 设色纸本

钤 印:湖帆书画

题 识:黄子久秋山无尽图。丑簃。

43.5×15 cm


朱梅邨 深柳读书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甲申(1944 年)作

钤 印:花野渔父、梅邨

题 识:深柳读书堂。故乡花野圩耕余草堂门外,一片湖光山色,胜有西湖空淡清旷之趣。而今世乱难归,对之掷笔茫然。甲申,朱梅邨。

出 版:《海上名画·续集(下卷)》,第187页,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71×34.5 cm


胡也佛 春郊祝寿图

镜心 设色纸本

钤 印:也佛画

题 识:也佛写。

54.5×125 cm


 

  传统正脉 · 它山之石 


外来饮食对于中国菜的影响很早就有了,唐朝时传来的胡饼,元朝时引入的白酒蒸馏法,明朝时忽忽而至的番茄、辣椒、白薯、玉米、大蒜,无一不在中国的饭食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再到民国,洋餐来华。当然,从实际情况看,彼时的中国人对洋餐的态度更多的还是新鲜,还远远谈不上甘之如饴,多数人的中国胃装不了那许多的布丁、冰激凌、牛排、生鱼片。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民国,洋餐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开始被中国人自上而下的接受。


在画坛,西洋艺术也来了,但不同于吃,彼时的本土主人和西来访客甫一见面,便擦出了激烈的火花。从根本上看,20世纪中国画坛与画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变革期的最大不同,是伴随着西方艺术、西方文化的深度介入,中国艺术原本稳定的发展被注入了强烈的催化剂。对于西方艺术的被动吸收和主动索取、对于传统艺术的全盘批判和极度依恋,无论是舶来的亦或传统的,拒斥与吸纳、卫护与批判艰难而驳杂的共存于那个时空。根植于本土文化的传统正脉与萃取西洋艺术的它山之石,并行存在于中国近现代画坛,在各个层次、面向迅速且深度的碰撞交锋,并最终改变了中国画的发展路径,使之呈现出相较中古、近古时期全新的多元化、多面向的艺术新常态,这在整个中国画史上,还是第一次。


黄宾虹 九华山鹤立峰

立轴 设色纸本

钤 印:黄宾公

题 识:久别翩迁丁令威,当年化石此间飞。如何一去无踪影,应为辽东不忍归。九华山鹤立峰。宾虹纪游。

118.5×40.5 cm


黄宾虹一生曾五上九华,留写九华诗词八首,其中有《鹤立峰》一首,本幅《九华山鹤立峰》便为黄宾虹以画笔再现诗词之意,九华鹤立之景。观此四尺画幅,笔皴墨染,浅绛设色,着意经营,悉心布置出层叠而上、山麓漫漫之鹤立峰。技法上浅绛作底,墨笔铺筋,笔为主而墨为辅,间用极淡石绿,尽得气韵生动。视之觉其斑驳五色喷薄欲出,浑厚老辣,沉雄天成。


徐悲鸿  雄狮

立轴 设色纸本

辛未(1931 年)作

钤 印:悲鸿

题 识:天章吾兄。辛未初秋,悲鸿。

上 款:“天章吾兄”或为寿天章。徐悲鸿曾在与陈子奋的通信中提及“上月寿天章兄来,备述吾兄研精之力,并携到各章,至深感荷”。又林散之漫游西安,后写漫游小记,文中提曰“寿天章先生,江苏松江人,为人磊落廓大,不立崖岸,久职长安。喜收藏……藏画以黄宾虹先生及徐悲鸿画为最多……”。以此或可略推本幅受画之人一二。

45.5×82 cm


狮子是徐悲鸿喜爱的题材,欧洲留学时期他热衷于去动物园观察狮子坐、卧、走、跃的各种情状以及肌肉骨骼结构,并画了大量的速写,对万兽之王有很深的理解。《雄狮》画于1931年,取满幅构图,雄狮横卧于石上,回首凝望,姿势里面蕴含着一种蓄势待发的张力,眼睛的刻画尤其有神,似乎正在观察、等待、守望猎物,整幅的精彩全在这“阿睹”中。


陈树人 峡谷秋光

镜心 设色纸本

1946 年作

钤 印:树人之印

题 识:峡谷秋光。卅五年秋,陈树人三峡抄景。

66×42.5 cm


《峡谷秋光》作于1946年秋,既是实景写生,又是炼景之后的经心创作。全画用色厚重,石青、石绿、洋红、赭色,配以墨华,恰到好处的渲染出悦目的视觉效果,色彩形式感极强,颇具装饰性效果,隐见画家于日式画风中汲取之营养。画面几乎看不到皴擦,而是直接用线条勾勒轮廓,用颜料填充山形,完全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山水模式,堪称陈树人晚年难得一见的佳作。


钱松嵒 云山清话图

镜心 水墨纸本

戊辰(1928 年)作

钤 印:松嵒、钱氏私印、苍松翠竹

题 识:清初二释,清湘纵横挑奡以奔放胜,髡残沉着痛快以严谨胜之。二释者,盖胸次滂浡郁结,一发之于画,自与庸流迥殊。惟人于髡残似犹有未足者,不知此老一段孤高奇逸之气,横溢楮间,实元人之极致也。顶礼其人,为摹其意。戊辰春暮,钱松嵒幷记。兰坻云:摹仿古人,始乃惟恐不似,既乃惟恐太似。不似未尽其法,太似则不为我法。盖写生所以求理,摹仿所以求法。法理俱到,更当摈落筌蹄,一归之于我,始为上乘。余素不喜临摹,偶似习静拟古为系之论。松嵒又记。

68.5×34 cm


刘奎龄 松崖云涛

镜心 设色绢本

丙辰(1916 年)作

钤 印:耀辰书画、暝琴绿阴、庐江

题 识:丙辰重阳前,津门刘奎龄绘。

162×106 cm



 知 画 方 寸 


最后一节,最有趣味。它讲的是雅趣小品,聊的是清粥小食。巨幛之幅,顶天立地,可收高山深谷,可纳江河湖泊;咫尺小件,盈盈方寸,用心经营位置,亦可钟秀怡人。便如珍馐鼎食,取珍品佳材,穷尽庖厨之功,呈现堂皇之宴;清粥小菜,虽为平日家常,但烹煮得法,亦可悦人口腹。更何况,珍馐佳肴虽好,日日吃,也需清粥小菜调理脾胃;巨幛高卷虽气势撼人,日日看,亦不妨用咫尺小件调剂心神。本节所示,皆为盈盈咫尺之笔,每帧小件,俱凝作者知画方寸之能,信手翻之,实在悦目清神。


丁辅之 三多图

镜心 设色纸本

辛未(1931 年)作

钤 印:鹤庐、七十二丁厂主人、喜神

题 识:三多图。辛未元日,奉祝东皋雅集同社诸公春祉。社末丁辅之写于梅东里。

26.2×33.5 cm


《三多图》于一尺见方之间写寿桃佛手、多子石榴,题中所言“东皋雅集”为1928年由余绍宋、马叙伦倡议成立的文人雅集,参加者有著名学者、金石书画家、诗人等江南名流。是年重阳举行首次集会,此后定期相聚,吟诗、书画、刻印、切磋艺事于杭州城东皋园,成员从10余人发展到30余人,共集会四百余次。本幅即为辛未元旦东皋诸公雅集时,丁辅之应喜景所作。


张大千 仿金农双色梅花

镜心 设色纸本

钤 印:季爰之印、大千

题 识:水边林下,一两三株。瘦影看来有若无。白白朱朱数不尽,是花须。辅之先生属仿寿门处士。大千。

上 款:“辅之先生”即丁辅之(1879-1949),近代篆刻家、书画家。

28.5×22.6 cm


《仿金农双色梅花》为张大千写与丁辅之佳趣,系丁辅之出题,大千以寿门笔意写于发笺作答。双梅交映,清傲双辉,并三列漆书题于旁,书画皆极有金农风姿。而大千写金农笔意,于坊间亦极罕见,是帧则为佳例。


关良 戏曲人物

镜心 设色纸本

丁亥(1947 年)作

钤 印:关良

题 识:絜生先生雅嘱。丁亥秋,关良。

上 款:“絜生先生”或为江絜生(1903-?),知名词人。安徽合肥人。幼有家学,青年时又得陈三立教导,故精于诗词,学识渊博,一生创作颇丰,造就后辈词家无数。其与张大千莫逆,常谈词画。

23.7×35.5 cm


再看关良早年之笔,此帧所取剧目为《游龙戏凤》,关良将画面定格为凤姐手捧精致美馔献客,朱厚照醉心佳人之情之状。所用人物点睛手法在于“芝麻粒”,与后期人物创作所用之圆墨点有所不同。画中人物生动如活,抓人心目。


俞明 踏花仕女

镜心 设色绢本

己未(1919 年)作

钤 印:俞、涤烦

题 识:侧鬓西冷看山色,水葓花影上春绡。姚大梅句,任山阴稿,涤烦临之,以奉翼程姻兄先生大雅正是。己未秋九月。

46×32 cm


《踏花仕女》以精准的笔法,描绘人物远眺凝思的神韵,图中仕女站在湖边的花丛之上,粉红色纱衣的背影婀娜多姿,衣纹线条清晰劲健,柔韧古劲,显示出画家驾驭线条的超凡能力。整幅设色浅淡清雅,意境高迈,近景处左下方的小桥跃然纸上,与远景形成一静一动、一虚一实、一冷一暖的对比,和谐中充满了丰富的变化,耐观耐看。


袁克文 行书浣溪沙词

扇面 水墨纸本

庚午(1930 年)作

钤 印:寒云

题 识:庚午五月,袁克文。

17.8×52 cm


严复 行书节录《争座位帖》

镜心 水墨纸本

钤 印:又陵

题 识:侯官严复。

22×30.5 cm


先列这些吧,诸味当然难全,但一道道尝罢,却也有些许过瘾之处。再说些闲话作为结尾。日常中,我们于必须品之外,还要有些更美好的追求,生活才会有意思。你去看夕阳,看秋草,听雨,听风,听叶落,读好文,看好画,品历史,访古人,去做不为活着的事,却是为何?知堂先生说:“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这或许是舌尖的食,笔尖的画带给你我最好的享受。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