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和全国各地一样,有着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它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内容,特别是婚姻嫁娶、过新年等一些风俗,至今广为流传。 婚俗 1、说媒(说亲):媒人也叫介绍人。过去,青年男女成婚,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还要合一合生辰八字,属相。当地有俗歌道:“未(羊)子(鼠)相逢一曰休,自古白马怕青牛,蛇见猛虎即两断,猪遇猿猴不长久,兔遇青龙为刀刮,金鸡遇犬泪交流”。此说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迷信思想的反映和遗留。如今,在农村有不少青年的家长有目的的请媒人去说,媒人到男家或女家介绍情况。如家庭成员、经济状况、人品、相貌、年龄、属相等到。如双方都没有意见,男女便可见面。 2、见面:在双方父母同意之后,分别领着各自的儿、女在媒人的陪同下见面。见面时主要是看长相、相互征求意见。男女双方都没意见,再由女方家长许亲。 3、许亲:就是女方家长向男方家长表明同意这门亲事。在以前,男女的婚事,全由父母包办。当地有“有好汉没好妻、丑汉娶个花嘀嘀(花媳妇)”的俗说。 4、送帖(押帖):女家许亲后,男方向女方送贴(求允贴)以前送贴时,男方给女方扯押贴布和买些首饰。贴上行文的意思是不准反悔。女方接贴后,便择日写答贴(回允贴),再由媒人送到男方家。押贴礼物多是帽子、文具等。如今,定亲时男方给女方的礼物除扯布、买衣服外,一般还有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之类。送贴之后,到法定年龄时,男女双方各持介绍信道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 5、要媳妇:在领了结婚证书之后,男方的家长备厚礼到女家去,所带礼物应是连刀肉一块(大肉一块,以前是八斤,肉中间砍二指宽的口子,意在连亲),如今的连刀礼多则几十斤不等,另外还要带些果品之类食品。向亲家说明今年想使媳妇。双方同意后,便择迎娶吉日。 6、看好:男家根据男女双方属相、生辰、定出迎娶吉日,通知女方。女方还有再投一次“好”,也就是再请人看一次,如果“好日”相同了,迎娶吉日才算定准。当地有大利月、小利月“看好”歌。大利月,“正(月)七(月)迎鸡兔/二八虎合猴/三九蛇与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鼠马六腊求”。小利月:“鼠马是正七/龙狗五、十一/蛇猪惟二八/牛羊在四十/三九是猴虎/六腊属卯(兔)酉(鸡)。”好期确定之后,女家忙着做嫁妆,男家忙着做大床(大床的长宽尺寸忌八)。 7、看嫁妆:男方的长辈备上礼物,如酒、肉、果品等,到女家去。意在感谢亲家做嫁妆辛苦,更重要的是细探一下做的嫁妆有多少,以便在迎娶时安排多少人去抬。 8、迎亲(迎娶、完婚):以前,当地多是送亲,如今多为搬亲。在迎娶那天的早饭后,男方开汽车(拖拉机),或抬轿到女方家去,把新娘子接回来,并去一些人把陪送的嫁妆抬回。搬亲时的声势很隆重,有放大响的(即三眼铳),有吹小响的(即唢呐,又称吹响器),有抬花轿的,有抬明晃桌的(上放几十斤重的连刀肉和用白糖磬的宝塔、小山等礼物),有带驮筐的(上放百封果子、红糖、细粉、鞭炮、活鲤鱼)。女方在留礼物时也有个规矩;县城南部留2/3,北部则留一半,鸡、鱼不留(取鸡鱼的谐音“吉”“余”)。解放前,当地迎娶时用的多是太平车、花轿、下雨时有用拖拉机的;如今,多是拖拉机、汽车、轿车等。 9、添箱:当地民间,当女嫁、男婚时,亲朋好友,邻里之间都要添箱。女嫁时,添箱者大都添些衣物,如被面、床单、灯、盆或钱。男结婚时,大都添钱,以前一般添3-5元,最多10元,如今大都在10元以上。也有添物品的。 10、请头:凡是给男家添箱的长辈,在男家结婚那天,还要请长辈受头。受头者,可另外添叩喜钱,以表晚辈对长辈的尊敬、长辈对晚辈的爱抚。添箱者的平辈等,要请去吃喜宴。 11、上轿:当男家到女家后,女方便请人陪着新郎官,以酒菜、茶点小叙。其余拿嫁妆的人,可拿着嫁妆往回走。约定上轿(车)时间一到,新娘子便在头上蒙红盖头(巾),唢呐使劲吹,放三眼铳(即铁铳),点燃鞭炮。由两名女子用杠子抬着新娘子上轿(车),县东部有哥抱妹上轿的。轿开始移动时,陪送女子拿红绫子的走在轿前,其余女亲人手扶轿杆护送出村。沿途逢寺院、庙宇、河桥、或传说不干净的坟地、路口时,均放三眼铳,或以大响纸炮代替。也有遇到桥前放障碍物的,如放石磙的,轿夫可抬轿站定说,“小小石磙圆又圆,拦着大路不可前,今有花轿从此过,谢君莫把路来拦。”说后,众人把石磙推到一边。也有在路上放大板凳的让吹响器的吹一段,当满意后,搬去大板凳才放行的。 12、打麻秸火:新娘子做的轿(车)到男家大门前时,男方便由晚辈两人打麻秸火绕轿(车)三圈,再有一人挑烧红的犁铧,一手端碗醋,边浇边把醋浇到犁铧上。绕后,麻秸、犁铧都放在阳沟咀里。紧接着便由同辈女子打开轿门(车门)给新娘子点胭脂,准备下轿拜天地。 13、下轿和撒喜钱:男方选定同辈的两位女子为花迎客。当新娘子下轿(车)时间到了,花迎客一左一右驾着新娘子,撤去红盖巾,走在铺的芦席或毡毯上,慢慢向天地桌前走去。此时由新郎的叔父或舅父等长辈一人,手端升子斗,斗里放着谷糠、高粱、麦麸、杆草、绿豆、硬币等,往新娘头上撒,此即撒喜钱。看热闹的人互相争抢,凡拾到钱的,多将钱中间钻个眼,用绳子栓着,套在孩子(婴幼儿)的脖里,说是能长大成人。 14、拜天地(拜堂):当院里摆放一张天地桌,桌上放着一个盛满小麦的斗,斗前并用红方纸写上“喜”字贴上。上边用红纸糊着斗口,斗口上插着一杆秤,称上系着黑毛头,秤钩上挂着铜镜子,在称的一旁摆放两骨朵蒜,两棵葱,一盅盐,几根用红纸捆在一起(腰三道)的香,黄裱纸一叠。称星为天;镜子代表地,寓意圆满地白头偕老,蒜寓意好算计;盐,取意有缘分等,香和纸以示明香和纸敬天地。当花迎客架着新娘子来到天地桌前,新郎站左边,新娘子站右边。拜天地开始,此时三眼铳连响三下,鞭炮长鸣,花迎客扶着新娘同新郎齐磕俩头,谓之拜天地,夫妻对拜。此时是花迎客取乐之时,故意让新郎新娘碰头,拉拉扯扯,好不热闹。过后便由花迎客领新娘入新房(实属洞房)准备开拜。 15、开拜:新娘入新房后,该受头的长辈人,准备停当。此时,新娘是婆妹端来洗脸水让新娘洗脸。之后,准备开拜认双亲。开拜时,大响响三下,新郎站西,新娘站东准备叩头。过去有请主的家庭,应先给主叩头,主要是放在当门桌上死去的爷奶的牌位。拜之后,再拜父母双亲,然后再分别拜舅父、叔、伯、婶子、大娘。凡受头者都要给新郎新娘添钱,钱要用红纸包上,放在当门桌上。 16、入洞房:晚饭后,小姑往洞房送灯,并唱道:“一送灯,二送灯,俺给嫂子来送灯,问你接灯不接灯?”如新娘不接灯,还接唱:“灯圆满,灯油清,嫂子不接俺的灯,俺把床前站成坑。”若新娘子接了灯,小姑又唱:“金灯对银灯,银灯对斗篷,生了小孩主大贵,都说嫂子真有功,问你有功没有功?”此时,新娘肯定不回答,同辈的嫂子拉着新郎,并让新郎去端拜天地时的斗放在床上,故意撒在床上一点小麦,寓意丰收、满堂。 17、铺床和扫床:送等之后,由儿女双全audio嫂嫂或婶子,大娘为新人铺床,并唱铺床歌:“铺筷子,引太子,铺小麦,引乖乖.....”新娘子娘家陪送的铺盖里有花生、核桃、糠果等,由扫床人分给跟随看热闹的儿童们。并唱撒床歌“新人请我来撒床,叫秋菊和海棠,拿来瓜果我撒床,一撒荣华富贵,二撒金玉满堂....十撒小两口同过百岁。” 18、闹房:当地有“新婚没人闹,今后不热闹”“结婚闹的欢,越过越方便”“婚后三天没大小”“结婚三天不分老少,老闹,少闹,过的热闹”“新媳妇床上挺一挺,一辈子不腰疼。”如今,多是一些文明闹法。 19、喝交心酒:以前,富贵人家,结婚的当天晚上,新郎新娘喝交心酒,主要是起到互相了解,共交心意,共同过好日子。如今的交心酒多是全家一起喝,喝酒谈心事及今后家庭生活安排、支付打算等。 20、开脸:新婚第二天,新娘请大娘(伯母)或嫂子、婶婶们开脸,即绞脸。绞脸时,新娘先用香粉把脸搽一遍,然后,由绞脸人用一根线绳子交叉横折三个头,两手紧橙两绳头,用咀咬着绳捆,使绳子交叉夹着脸上汗毛轻轻拔掉。绞脸后,而不再是黄毛丫头了在绞脸的同时,新娘子的发型也要改变。过去闺女多为一个发辫,绞脸时把发辫盘成圆形,外边并用网子罩着,此举称上头。乡镇这种上头习俗已被革除,因为女子多为剪发、烫发。 21、看三:过去,新婚的第三天,女子的娘家爹前来看一趟,恐怕女儿生活不习惯,想家。看时并拿两件要换的衣服,或者鞋。如今,此俗已不多见。 22、请九天:女子出嫁后第九天,由娘家人请回来。县城北部请九天又叫“请客”,意思是女子出嫁后已不是自家人了,而应当是客人。请九天大多是由亲生父亲或哥哥去请。一般是早饭后去,午饭后回。女子离开婆家时,要给公婆磕头,以示孝敬。请九回到娘家只可住四天,第二趟请住八天,第三趟请住十二天。当地俗话说:“头趟四、二趟八、三趟十二好发家。” 23、做满家鞋:第三趟回娘家住十二天,日子较长要给婆家每人做一双鞋。不少出嫁女子赶做不出来,还请做针线活的人来帮忙。 24、回门:过去男女结婚大多是送亲,回门必不可少。回门就是婚后女子领起丈夫去娘家同走第一趟亲戚。回门大都选在正月和八月,如九月以后结婚,在来年正月初几回门,八月以前结婚的在八月十五前回门。如今,兴搬亲了,男子已多次去岳父家了,回门就没必要了,可也有少数人在婚后三四天时,小两口一起回娘家去的。 过新年 1、放闪门炮、鞭炮:大年初一五更时,在开门后,男人要先放三个闪门炮,然后,开火将事先包好的饺子、擀好的面条好捞出来,等全家人起来吃,不能喊人起床。民间有一迷信说法:喊人,就把跳蚤、蚊子也喊起来了。 闪门炮,以三响为限,点燃的三个炮都响,这是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所以在年三十把闪门炮晒了又晒,唯恐有不响的。在放炮时为防万一,总是拿四个炮,如果有一个不响,马上再补放一个。 放闪门炮图个吉利,所以擀炮人故意把闪门炮做的大大的,粗粗的,名日:“震天雷。”声大如雷,震醒江河、大地,告诉人们新的一年已经来临。 闪门炮放过之后,堂屋当门桌上,先点着红蜡烛,再摆供品,果类、酒肉类、枣山、大馍,然后点着香,插在盛满小麦的斗里。此时,当院里就可点起鞭炮了。鞭炮有500响(头)、1000响、10000响、10万响,一入腊月就争相购买。谁家鞭炮响的时间长,显得谁家富有、谁家快乐。所以各家都明争暗比。 据说,有个叫“年”的妖怪,每到春节前后,就要出来伤害人和牲畜。“年”最怕亮光和响声,所以人们就用放鞭炮来对付它,使它闻声而逃。现在人们再也不相信这样的迷信传说了。清脆的炮竹声,烘托着节日的欢乐气氛。放完鞭炮之后,全家人就高高兴兴的吃年饭了。 2、拜年: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各家的方桌上都摆着香喷喷的小菜、打开口的好酒、纸烟、花生、瓜子等。家里除留一位辈长的老人受头外,其余的人都到左邻右舍,三里五村去向亲朋好友拜年。见了长辈要磕头,年龄大的长辈见了幼年的晚辈,还要给些压岁钱。 对拜年的客人,要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在给长辈拜年时,长辈面带笑容说:“不能受头,越磕越老。”边说,边把花生、糖果大把大把的往娃娃们的口袋里塞。 有的长辈人借此机会和解平日与晚辈之不和,热情让喝酒、吸烟、吃糖果。面带笑容,话拣吉利的说,真是拜年曾寿拜年解怨、拜年更新。 3、祭拜:吃过年饭之后,留长辈守门户,其他人要着纸篮子、拿着大馍、果品之类上坟,去给死去的先人烧纸拜年,叫祭拜。祭拜时,先把大馍、果品摆在坟前然后放炮、点纸(给死去的人送钱),逐个坟头磕头拜年。这是对先人的怀念之举。 4、走年亲: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是走年亲的日子。走年亲民间是有一定的规矩的,如先上谁家去,后上谁家去,去时拿啥礼物,回何物品等都有不同。 才结婚的叫新亲,小俩口,在初二(有的地方是初一)带上大馍、小馍、礼条子(10至几十斤的猪肉)、果品、酒类,装满篮子或提包,以示孝顺和大方。紧接着就该“认亲戚”了,就是到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家走一趟。一般人走亲戚的先后次序是:闺女走娘家。外孙走姥家(外婆),然后是姑、姨、妹家等。至于应带什么礼物,基本上和走新亲差不多,只是在拿大馍和礼条子上有区别。 到亲朋家后,放下礼品,先讲给长亲拜年,问候一遍后,坐下来一起拉家常,互通生活、工作、致富信息。当地有歌谣:“走年亲,送礼品,打听信息更留神,学经验、学技术,争做致富财神”。 吃过饭后返家时,篮子里的大馍留下,换成枣花馍或枣花(称作富山),姥姥家祝愿外孙家快些富起来,当地还有:“外孙要想喧,姥家去搬山”,的说法。 回头亲是长辈到晚辈家去,拿些一般礼物,表示礼尚往来,不断缘分。当然也观赏一年来的的家庭变化,交流致富经验,进一步密切关系,增强和睦和团结。 5、破五: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如忌折断东西、忌扫地、忌端去供桌上的烧香斗、忌做针线活、忌蒸馍、忌出门做生意、忌赶集上店等。从初五起,这些禁忌可以破除了,所以叫“破五”。这天上午,家家户户都要扞面片吃,这是因为以前穷人欠债多,吃了面片可把塌的窟窿补住。如今,吃面片不再是补窟窿了,而是几天来油腻食物吃的多,改改样。 “破五”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从初五这天起,浓厚的节日气氛过去了,一般生产、生活要转入正常。如走亲戚的少了,农活也该干了,总之,过年算结束了,新的工作开始了。 摘自郸城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