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埃及夏史连载1】古埃及史和古埃及文字

 blogliou 2021-08-11


1 古埃及历史朝代划分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尼罗河地区大约在公元前5千年出现新石器文化,在约前3100年埃及成为统一的国家,由国王统治,之后的埃及也称为法老埃及。公元前332年时埃及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后被托勒密王朝(也自称法老)统治,古埃及时代结束。

现在埃及学家通常把古埃及历史划分为前王朝时期、早王朝时期、古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期、中王国时期、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第三中间期和古埃及后期等9个时期,其中前王朝时期是埃及统一之前的文明初期,早王朝时期是古埃及法老统治逐渐形成的时期,古、中、新王国时期则是国家统一,法老中央集权的文明繁荣时期,而第一、二、三中间期则是国家分裂,或被外族侵略,法老权利没落的时期,最后的古埃及后期是埃及受到外族侵略和统治,逐渐被其他民族征服的时期。古埃及历史阶段的划分是后来埃及学家根据古埃及国家统一、繁荣以及中央政府权力等情况进行的划分,而不是古埃及人自己的划分标准。古埃及人对于历史编年的划分,并没有朝代与特定纪年标准的概念。相较之下,古埃及早期的埃及人似乎并不划分历史时期,例如巴勒莫石碑(Palermo Stone),刻有古埃及最初到第五王朝中期的国王列表,但列举国王时并不进行任何划分。后来埃及人则根据国王的出身地进行划分,如都林王名表(Turin Kinglist),至少记录至第二十王朝,但残缺不全。现代通用的30或31个埃及王朝则是由曼涅托在《埃及史》一书中提出的。曼涅托是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王朝早期的希腊人,他成为讲古埃及语的祭司,对埃及史做了大量工作。他用希腊文写成《埃及史》一书,该书还有一些片段被教会历史学家保存下来,成为今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史料。曼涅托把埃及历史划分为30个王朝和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时期,这种分期法有一定的准确性,至今仍为学术界所沿用。由于《埃及史》原书已经遗失,现在的资料多来自于别人的引用,其划分王朝的标准现在不清楚。例如埃及第十八王朝第一任法老雅赫摩斯一世被认为是埃及第十七王朝最后一任法老卡摩斯的弟弟,按说应该划为同一个王朝中,而之后的图特摩斯一世则不是雅赫摩斯一世的后代,却被同归入第十八王朝。埃及学家推测曼涅托的划分标准是部分根据神话传说、部分根据历史事实、部分根据已有的划分进行的,并不完全根据法老家族进行。例如上面的例子可以解释为雅赫摩斯一世统一埃及,驱逐了外族侵略者,因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王朝)。在第一王朝和第二王朝的划分上,曼涅托可能根据神话和宗教标准,使两个王朝都有9个法老,因为9这一数字在古埃及是神圣的。一些埃及学家试图抛弃曼涅托的划分,而重新进行更合理的划分,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因素,大多数著作和学者都还一直沿用这一划分。

古埃及年代由于资料残缺和年代的久远,多数存在争议,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意见,新王朝时期的差异可能在十年范围以内,到古王国时期则可达几百年。本书采用第十王朝结束作为第一中间期结束年代,十三王朝结束作为中王国结束年代,第二十五王朝结束作为第三中间期结束年代。按照埃及学的划分,埃及史时期和王朝划分如下表。(注意,这里年代存在一些误差,尤其是前王朝、王朝时期的年代最大误差可能有100-300年左右。)

时期

年代(公元前)

王朝

前王朝(或第0王朝)

约前3350?-前3150?

涅伽达III

早王朝

约前3150-前2686

第一,第二

古王国

约前2686-前2181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第一中间

(干旱分裂时期)

约前2181-前2040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十一(早期)

中王国

约前2040-前1649

十一(全埃及),十二,十三,十四

第二中间期

(喜克索人统治时期)

约前1649-前1549

十五,十六,十七

新王国

约前1549-前1070

十八,十九,二十

第三中间

(异族入侵时期)

约前1069-前525

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

后期

约前525-前332

二六,二七(波斯),二八,二九,三十,三一(波斯)

希腊化时期

约前332-前30

Argead王朝(或三二)

托勒密王朝

(埃及史划分表)

2 埃及地理环境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的移民融合形成。古埃及在第十八王朝时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领域包括现在的苏丹到埃塞俄比亚一带,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现在的埃及和部分利比亚以外,其东部边界越过西奈半岛直达迦南平原。迦南是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古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的狭长地带。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古埃及时,尼罗河几乎每年都泛滥,淹没农田,但同时也使被淹没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耕地。尼罗河还为古埃及人提供了交通的便利,使人们比较容易的来往于河畔的各个城市之间。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绵延数千年而不间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对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古埃及北面和东面分别是地中海和红海,而西面则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东北部有一个通道通过西奈半岛通往西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进入埃及,从而保证了古埃及文明的延续。


(埃及地形图)

习惯上把北方的尼罗河三角洲称为下埃及,把尼罗河河谷地带一直向上游到尼罗河第一瀑布之间的狭长地带称为上埃及。习惯上是以现代城市开罗南方不远处代赫舒尔(Dahshur)为界划分上下埃及。法老时代,上埃及称为“芦苇的土地”(Land ofreeds),被分成22个诺姆(Nome,州);下埃及称为“纸莎草的土地”(Land of papyrus),有20个诺姆。在现代研究中,有时又把上埃及的北方部分称为中埃及。

(古埃及地图)


(上下埃及分界)

3 古埃及文字


尼罗河流域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本质事实是书写系统的发明。这使得知识传给下一代成为可能。象形符号的起源仍然是神秘的。语法系统在第一王朝时已经完成,没有任何发展阶段的痕迹。一种理论认为埃及文字是从外部输入的,虽然有大量证据把古埃及象形文字起源与苏美尔早期的象形文字做关联,但在学术界没有得到确认。迄今已有1200个古埃及象形符号被收集确认,在其中800个核心字符中,又有100多个符号是被频繁使用的。古埃及人依靠自己的文字,建立起完善的政治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

对古埃及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埃及学”。由于长达两千多年的外族统治,现代埃及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古埃及文明,古埃及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历史记录、政府和风俗等都被彻底遗弃了,在罗马统治后期,人们已难以识别象形符号文字,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在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如金字塔)时不知道当时的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建造,现代人也读不懂用古埃及文字写成的碑文。崴峨的建筑在流传千年后人去楼空,此景象可以说古埃及文明成为了被遗忘的文明。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人们希望了解失落的古代埃及文明和历史,于是一门专门研究古埃及的学科逐渐形成了,这就是“埃及学”。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于古埃及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在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中就多次提及古埃及。埃及学是研究古埃及文化的学科,包括日常生活、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经济、法律、道德和精神文明等众多方面。它的研究内容从史前(约前5千年)开始一直到罗马帝国统治结束(约4世纪)。欧洲最早重新开始研究古埃及文化和语言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阿塔纳斯·珂雪研究过古埃及遗留下来的石碑。拿破仑·波拿巴在他的埃及战争时命令手下的学者复制碑文和图案。19世纪欧洲高层阶级对古埃及尤其感兴趣,推动了埃及学的发展。当时许多有钱人赞助发掘或者甚至亲自赴埃及发掘,许多人至少赴埃及旅游,然后带纪念品回到欧洲。许多人还携带木乃伊回到欧洲。在英国在社交活动中打开木乃伊的缠布往往是活动的高潮。许多非常著名的发现(比如图坦卡蒙的墓的发现)是通过这样的赞助获得的。但是大多数这些发掘过程都非常不专业,而当时进行专业发掘的人却很少,当时也没有专门的发掘的培训和教育,大多数进行发掘的人往往是业余爱好者。少数例外,如英国考古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Flinders Petrie),他不但发掘了多座神庙,而且还详细地记录了他不认识的圣书体。此外他还在1898年使用当时刚刚被发现的X射线来研究木乃伊。通过这些研究他奠定了一个新的学科的基础:考古病理学。此外他还在实践中培训出了一些知名的考古学家如霍华德·卡特,发展了与埃及学相关的学科有欧洲古代历史、近东考古学、圣经考古学、经典考古学等等。有时基督教神学也与埃及学相关。

但埃及学真正的大发展是从1822年法国人商博良对于古埃及文字破译开始的。1798年,拿破仑带领法国军队打败埃及的英国殖民者并占领埃及,除了军队,他还带来了500名学者,包括历史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工程师、画家、矿物学家等等,并成立了“埃及协会”专门研究古埃及文明。他们开挖探沟,制作地图,记录庙宇、木乃伊、墓葬和所有他们发现的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注意到几乎所有东西上都有装饰图画雕刻,图画有鸟、花、人、青蛙等许多东西,图画按照横或竖排列。拿破仑是个有远见的指挥官,这是第一次有组织的试图把古埃及文化传递给欧洲,当时他29岁,几年后他在欧洲变得很著名。在进驻埃及期间,法国学者对古埃及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搜集了许多文物带回法国,其中包括于1799年8月被发现的刻有三种文字的罗塞塔石碑,这块石碑成为破译古埃及文字的直接线索。圣书体翻译的成功对于埃及学来说是一个突破。学者终于找到了一个理解埃及文化的钥匙。不久之后,英国打败了法国,重新夺回了对埃及的占领,但法国研究者得以保留古埃及文物的记录,并一直在埃及学方面保持主导地位。中国人中流传着据说是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其实他后面还有一句话:“但愿它永远不要醒来”。或许法国学者对古埃及文化的挖掘已经让这位有远见的指挥官意识到古埃及与中国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非常有意思的是,现代分子人类学测试结果表明拿破仑父系Y染色体类型是属于E1b1b1c1*(E-M34)的单倍群类型,这个类型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和中东约旦等地有集中发现,原论文作者写道:“拿破仑可能知道他的父系是遥远的非洲起源”。

1799年,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港口城市罗塞塔(Rosetta,今日称为el-Rashid)发现了“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五世颁布的一条政令,由于当时是外族(马其顿王国)统治埃及,官方文字是希腊文,而当地埃及人则习惯使用埃及文字(包括圣书体和世俗体),于是这块石碑就使用两种埃及文字和希腊文共三种文字记录同样的内容。历史学家一直不明白石刻上“圣书体”的意思,直至1822年,法国学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第一个理解到,一直被认为是用形表义的埃及象形文,原来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这重大发现之后成为解读所有埃及象形文的关键线索。法国学者商博良就利用这种对照关系,通过希腊文的含义将古埃及的文字成功破译出来,他于1822年9月29日写成通信报告,宣布古埃及文字破译成功。自此,古埃及的文字和文明被现代人重新理解,埃及学进入大发展时期。


(罗塞塔石碑)

圣书体(或称碑铭体,正规体),英语Hieroglyph,俗称埃及象形文字,由图形文字、音节文字和字母构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其母书写系统或继承自苏美尔象形文字基础上发展的,使用时间一直延续到公元4世纪。“圣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神圣的雕刻”,这种文字一般刻写在神庙,以及纪念碑、金字塔铭文等各种庄重的纪念性建筑物上,而且只有少数祭司通晓,埃及人自己也称之为“神的文字”圣书体。在早期,圣书体用于书写各种文献,出现在各种书写材料上,如纸草纸、石碑、陶片等等。随着新的书写体的出现,它的使用范围才逐渐局限于神庙和纪念性的建筑物上,成为装饰性很强的一种字体。这种字体刻画精致,有时还被涂上亮丽的色彩。相比之下,写在纸草纸上的圣书体文字要相对简单粗犷一些。在波斯人统治期间(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间断)、在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之后、在马其顿和罗马统治时期,圣书体继续被使用。晚期埃及象形文字的地位有点复杂。由于埃及象形文字是神圣的,那个时代的作家门把它想象成寓言式的,甚至是魔术式的,秘传的,神秘的知识。虽然这种文字系统尽管复杂但却合理。

埃及象形文字之所以衰落的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公元4世纪左右,只有很少的埃及人还能够读出这些埃及象形文字,此后逐渐就真的成了一个“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在公元391年发布敕令,关闭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从此就再也没有建造过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纪念碑或者神殿。最后写下的埃及象形文字是在391年不久后,在遥远南方的一座神殿里发现的。公元4世纪出现了Horapollo的《象形文字集》,对将近200个象形文字作了解释。到底谁是作者至今还不清楚,这部著作长期以来成为解读埃及象形文字的障碍物。早期研究者认为它源出于希腊文,近期的研究则倾向于它含有真正的知识的残片,把它定性为埃及知识阶层试图挽救濒于失传的文化的一次“绝望”的尝试。《象形文字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符号主义起了主要的影响。几百年来,有许多近代学者对解读这些象形文字进行了尝试,然而这些尝试不是失败,就是漫无边际的想象力的虚幻。对解读埃及象形文字最有成就的是托马斯·扬和让-弗朗索瓦·商博良。通过“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商博良借助自己丰富的语言知识,从国王托勒密的名字入手,在1830年代“几乎完全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这对当时诞生不久的埃及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按照埃及学现在的研究,埃及象形文字包含3种字符:音符,包含单音素文字,还有许多单音节文字和多音节文字;意符,表示一个单词;限定符,加在单词的最后以限定语意的范围。圣书体文字有固定的缩写词组,其中还有一些拼合文字。为达到美观、匀称或表示对神与国王的尊敬,词语位置有时会发生变化,如“国王”、“神”等词通常都在短语词组的最前面。埃及象形文字有30个单音字,80个双音字,和50个三音字,也有直接能够表示意义的图形字符。真正的表形文字不多,多数是借数个表形文字的读音来表示其它的概念。类似于汉语的借音用法。限定符则类似于汉语中的偏旁部首的作用。埃及象形文字中表形、表意和表音相结合,其意符和声符都来源于象形的图形。“与汉语所不同的则是它们依然保持单独的图形字符。”有趣的是,这种文字书写方向非常自由,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可以向右写也可以向左写,到底是什么方向则看动物字符头部的指向来判断;至于在单词单元上则怎么匀称美观怎么写,只要不影响意思,上下左右天地自由。这可以说是埃及象形文字的书法特征之一。


(埃及象形符号对应字母表,来源http:///

当文字在埃及发展并得到普及时,对文字的简化也就发展了。这就导致出现了僧侣体和世俗体字体。这些字体适合于在纸草上书写。但是圣书体并没有因此而衰落,而是与这些字体共存。罗塞塔石碑就包含了圣书体和世俗体。僧侣体(hieratic)是书吏用来快速记录的手写体,与同一时期发展的圣书体有密切的关系。“僧侣体”词源来于希腊文,意思是“僧侣的文字”,这是由于僧侣体是数千年来都只用作宗教文字。僧侣体在埃及早期王朝(Protodynastic Period)开始使用,但不是由圣书体演变而成,因为没有圣书体字形的证据。圣书体用于石碑铭刻最早在埃及第一王朝,那时候书吏已经使用僧侣体,可见两种文字在同一时期发展而成。但这种说法目前还有相当的争议。公元前660年世俗体(Demotic)取代僧侣体,用来纪录非宗教事务。僧侣体一直在古埃及时期和罗马统治时期使用。直至公元3世纪,僧侣仍然使用僧侣体。僧侣体跟一般手写体不同,阅读方向从右到左。起初僧侣体可以直书和横书,但在埃及第十二王朝后直书成为标准书写方法,除了可避免书写时弄糟纸上其他文字和增加书写速度,也使阅读书卷更方便。僧侣体有潦草和合字的特征,文字较圣书体规范化。僧侣体有时使用附加符号以识别相似字形,一些复杂的符号可以在一划中完成。僧侣体对数个其他文字有影响,最明显的是其演化而成的世俗体,还有麦罗埃文、科普特字母(Coptic alphabet)和古努比亚字母(Old Nubian alphabet)。早期希伯来字母使用僧侣体数字。僧侣体多用于在纸草上书写,固定下来的僧侣体的直书和从右到左书写方法与古汉字书写方法一致。

公元前660年,从祭司体文字中又演变出一种更为简化的草体,称为“世俗体文字”。世俗体(Demotic)指僧侣体演变而成的古埃及文字,由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命名,用来与僧侣体和圣书体区别。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文“民间”一词,该词最早也译为“本土文字”,因古希腊文此词也意为“土著”。世俗体(Demotic)取代僧侣体,用来纪录非宗教事务。从埃及第二十王朝中期至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早期,底比斯地区使用由上埃及行政文件衍生的“僧侣异体”(Abnormal Hieratic)。早期世俗体在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后期的下埃及开始发展,位于萨卡拉的石柱上的文字可追溯至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400年。在普萨美提克一世重新统一埃及后,下埃及书史使用世俗体取代“僧侣异体”(Abnormal Hieratic),这时期的世俗体只用作行政、法律和商业文字,其他文字采用圣书体和僧侣体。中期世俗体在托勒密王朝约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0年时使用。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世俗体的地位提高,在文学和宗教文字中的使用率增加。公元前3世纪末期,希腊语成为国家的行政语言,除非附有已经在当局登记的希腊文注明,否则世俗体写成的契约失去法律效力。在罗马人统治埃及后,公众使用世俗体的情况逐渐减少。后期世俗体从约公元前30年开始在文学上出现,数量在公元2世纪急速减少,其后世俗体只用在陶器碎片、木乃伊标签和涂鸦上,最后已知的世俗体文字刻在菲莱神殿墙壁上,可追溯至公元452年12月11日。1799年发现的罗塞塔石碑刻有古典希腊文、世俗体和圣书体文字,世俗体文字由Silvestre de Sacy 带头努力下终被解读,较破解圣书体来得早。世俗体发展时期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同步。在罗塞塔石碑上,从上到下三段文字分别是圣书体象形文字、世俗体、古典希腊文。

以上对埃及三种文字介绍都是埃及学的研究成果。目前世界上表音和表意相结合的文字主要有埃及圣书体、汉字和玛雅文字三种。埃及文的一些表形文字和汉语的象形文字相同。这些字可以单独使用,不需要添加任何表音文字。除此之外,其他表形文字类似于汉字的部首。因为没有元音符号,埃及文字不能完全表现古埃及文的所有语音对立,所以发生许多歧义。为了消除歧义,只好用不同的表形文字来补充。

3 汉字的古埃及起源


实际上汉字正是基于古埃及圣书体基础上的演化发展形成的。《鹰蛇之夏》从法老名字入手,在西方人破译古埃及圣书体文字基础上,重新解读法老的名字,继续探索西方人未发现的秘密,还原圣书体文字的真相,进而还原王表,也从而彻底破解论证夏朝之谜,还原夏朝真正的历史。

帮助埃及学家建立埃及早期国王世系和统治时间的资料非常稀少,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埃及之外没有记录文档存在。因为当时文字出于初始状态,同时期只有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达到文字记录状态。所以今天埃及国王世系基本上是埃及古物学家根据大量考古证据加上若干有限的埃及历史王表资料,经过长期争论后建立起来的。但即使如此,仍然存在许多错误也难以避免。下表是关于埃及历史王表的一些记录资料:

埃及历史王表记录资料

记录朝代

大约年代(前)

巴勒莫石碑

The Palermo stone (carving)

第5王朝

2400 BC

开罗石碑

The Cairo stone (carving)

第5王朝

2400 BC

卡尔纳克王表

The Karnak list (on stone)

第18王朝

1500 BC

阿拜多斯王表

The Abydos list (on stone)

第19王朝

1300 BC

萨卡拉王表

The Sakkara list (on stone)

第19王朝

1300 BC

都灵经书(莎草纸记录)

The Turin canon (on papyrus)

第19王朝

1300 BC

曼涅托王表(莎草纸/石碑)

Manetho's list (payrus/stone)

希腊时期

200 BC

这些资料中,只有曼涅托王表是站在外人角度来客观观察记录整个埃及历史,并被考古学家证明许多情况都是正确的。其他王表,基于朝代政治原因或其他原因都不是完整记录。《古埃及古王国王家编年史》石碑一共有7个碎片,巴勒莫石碑是其中最大一块,通常又指代整个古王国编年石碑。巴勒莫石碑提供了古埃及前王朝至第五王朝时代国王及其他们统治的每一年重大活动时间的记录。该碑现是被意大利巴勒莫的萨利纳斯地区考古博物馆收藏,“巴勒莫石碑”之名由此得来。王家编年史石碑另有碎片被开罗及伦敦的博物馆收藏,不在巴勒莫。原来的王家编年史石碑是刻在黑玄武岩上,在大约前25世纪的第五王朝末期被刻成,大约是在公元前2494年至公元前2345年左右。巴勒莫石碑是第五王朝时期按年记录的早期国王每年重大事件,同样性质的开罗石碑大部已损毁。卡尔纳克王表和阿拜多斯王表都是官方庙宇装饰中的一部分。萨卡拉王表来自于一个墓葬,属于私人性质记录。通过这些记录,埃及古物学家得到一个相当好国王顺序图像,但是对于早王朝时期一些统治者的顺序仍然是个讨论话题。《鹰蛇之夏》书把中国记载与埃及学研究的这些成果结合起来,基于文字破译和完全科学归纳法,证明中国记载的夏朝历史就是古埃及早期的历史。同时根据中国记载分析,可以纠正埃及学研究中的一些误区。这注定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系文明基因(ID:bcrj-wmjy)原创。《埃及夏史》连载为 兵策儒剑 著作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授权、版权合作、读者投稿等事宜请发邮件至:1352343941@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