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卢姆的教育评价理论也是一种改革的评价理论。传统的教育就像一个金字塔,适龄儿童几乎全部入学,而后随着教育年限的加深,可以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少。作为教育评价的主要手段的考试测评,在传统观念看来其唯一的用途就在于成功地淘汰了一批批的学生。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就依靠一张期末、年终或者毕业考试卷。这种观念在我国目前仍然占有较大的教育观念市场,所以社会才流传着“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应试教育步步为营”的说法。传统的东西任何时候都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布卢姆的教育评价观念却与此不同,他态度鲜明地反对以筛选和淘汰为目的的教育评价观,认为教育评价应以改进教学为中心,以适应学生能力为标准,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他认为以考试的形式为学生划分等级对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不但会在学生心理上打下一些消极的烙印,有时更会影响一个学生的整个一生。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掌握学习理论流派的教育评价理论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条:1.教学评价仅仅是一种获得确定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 2.教学评价包括了比一般期末考试更多的方式。 3.教学评价是简述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是确定学生按照理想的教学方式发展程度的一种过程。 4.教学评价应该是用于在教学过程中检验每一步骤是否有效的一种反馈和矫正系统。如无效则需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目的只是为了改进教学。 5.教学评价只是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一种工具。用于确定一定教育目的达到时可供选择的一系列的程序是否有效。 按照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惯例,教学结构可以分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三部分。为使教学能达到预定目标,必须对这三部分分别进行教学评价,以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布卢姆把这三种教学评价分别称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准备程度的测试。一般包括学生为学习新的知识或者新的教学单元所必需的知识和必备的技能,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一般智能。诊断性评价的手段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测验,还可以查阅以前的学生成绩单,进行必要的问卷调查等等。布卢姆认为诊断性评价的目的,一不是要把学生分为几种等级,或者作为把学生分为好班学生和差班学生的依据。二不是在学生刚刚学习开始的时候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以树立教师的教学威信。诊断性评价的唯一目的只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需要,以使教师的教学更适应学生的需求。诊断性评价不仅包括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缺点和不足,还在于发现和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长处和特殊才能,以便更好地为平时缺失必要学习的学生设计出排出其学习障碍的具体策略,为有学习特长的学生设计出更适于它们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归根结蒂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按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教学,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们在借鉴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同时,首先要借鉴的应该是他的一些教学思想。仅仅在一个单元开始的时候机械地安排一次诊断性评价测试,教师的诊断目的和出发点与布卢姆的诊断性评价相悖,这种形式上的借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所学的一个学习单元或更大更小的学习单位内容所进行的测试评价。形成性评价能帮助教师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或者困难,还可以为这些学生指出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方法。布卢姆提出的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应用中最关键的也是能区别于其它评价的一环是教学中的反馈和矫正。反馈是前提,矫正是手段,促进学生掌握学习也就是学会学习才是目的。矫正要依赖于反馈,反馈为矫正提供信息。通过频繁的和及时的信息反馈和分别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帮助和进行矫正,对改进教学是大有益处的。反馈一般是指通过大小测试和课堂提问获得学生学习的信息。通过信息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区分开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哪些学生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供帮助等等。矫正不是发脾气,不是埋怨学生,不是一味地批评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帮助。可以是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可以调动学生相互帮助,也可以启发学生再进行深入地学习等等。 终结性评价是在一种教学科目的几大阶段或整个教学科目完全结束之后进行的测评。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程度给予终结性结论的依据,以便确定今后教学的策略和起点。由于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程度确认的依据,所以,要求测评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的在反复几次的测试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成绩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连贯性。提高信度的方法很多,但足够量的测试题和前后几次测试难度的一致性是保证终结性评价具有较高信度的主要措施。效度主要是指测试题目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超出教学内容的测试不会显现出较高的效度,低效度的测试题其信度也会相应地降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