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说: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 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 做错了事情要改正; 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我一直是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 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答记者问告诉我们: 一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 二是在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对的终生发展作用非常大。 我认为,这两点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特别要重视的问题。 孩子品格形成的关键期在少儿时期,少儿时期对孩子品格教育的忽视甚至放弃,必然给孩子留下隐患甚至危险。 当前,学校和家庭重智轻德及德育知识灌输化现象较为普遍,我们要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来改进品格教育。 品格素养 曾听人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小女孩去买一元钱一个的蛋饼。 付了钱,她接过蛋饼之后,不小心蛋饼掉在了地上。 小姑娘当时一下子不知所措,着急的哭了。 这时卖蛋饼的小贩夫妇马上宽慰她说:“别怕,我再给你一个。” 这件小事,对这个女孩的影响非常大,一直记在心里。 从她上大学拿奖学金开始,她就坚持资助一名希望工程的孩子。 如今,只要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她总是会热心地伸出自己的双手。 像这样的一些“小事”,比那些生硬灌输道理的教育作用更大、更长远。 我们教育学生,千万别失去少儿品格教育关键期,千万别忽视那些我们正在学生面前做的事。 能力素养 一位美国博士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孩子的考试压力太大了,这导致在最关键的时期压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她认为,“一般说来,为了考试,开夜车记下来的东西都是快餐式的,过后忘记得很快。 中小学时期,是孩子兴趣、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孩子除了应该会做考试题目,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查阅相关资料,并独立做研究写研究报告这样的能力和习惯。” 她介绍说,“在美国,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写研究报告,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懂得了如何立论,介绍实验方法,查阅相关资料,并从中进行归纳、推论和回顾,这个思维方式一直到大学时代甚至研究生都能沿用。” 这位博士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一是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们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我们不能只顾了学生的考试,一味的给学生“吃快餐”,失去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 二是要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实验方法的掌握,再学习能力的形成,这会使他们终生受用。 在发展学生能力因素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学生,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来保护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优势因素,促进他们能力的形成。 当孩子有九个优点一个缺点时,有的教师和家长往往纠住那一个缺点毫不犹豫的予以批评; 当孩子有九个缺点一个优点时,有的教师是集中彰扬九个缺点之外仅有的一个优点。这就是教育水平高低的区别。 适应社会的素养 学生们在个人品格、学习能力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能否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是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现在的学生,埋头学习,社会活动参加很少,甚至连公园、图书馆、博物馆都没去过。 教育者要明白,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形成自己个性特长的奠基时期。 我们不能让学生在“死读书”的高压下,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 学校要鼓励、指导、带领学生去大自然、去社区、去农村、去博物馆……学生们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大自然、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知识。 要让学生明白,书读得多,挫折感就会少。 社会活动的经历和磨砺的收获是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上海一所有名高中一名成绩全优的学生报考美国耶鲁大学没被录取(比他差的录取了),问其原因,校长说,耶鲁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是: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参加社会活动优秀经历、有个性特长的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