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建忠 | 气虚外感非中风——感冒医案一则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何某,女,28岁。200632日初诊。素体不健,感冒后杂用治感冒药和抗生素,半月不解。诊见恶风、自汗、神疲、纳差。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缓。证属气虚邪留。治以益气升散为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处方:生黄芪15g,党参6g,当归12g,生白术9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嘱药液趁热服,服后捂被休息。

药后病愈。

或问:患者主症恶风、自汗,明为太阳中风桂枝汤证,为何不用桂枝汤方?

答:脉不浮。《伤寒论》明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不浮,不可认作太阳中风。

或问:补中益气汤为补虚之方,为何能治感冒?

临床辨证不可单凭脉,但无脉象断不可下药。

答: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已提及可治感冒,“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后世医家也每用本方治疗气虚外感。王旭高曾说:“补中益气汤原为外感中有内伤一种者设,所以补伤寒之未及,非补虚方也。今人于外感中毫不敢用,而于内伤辄任意用之,则失东垣之遗意矣。”虽为片面之说,但不失可取之处。

或问:脉有如此重要?

答:临床辨证不可单凭脉,但无脉象断不可下药。《伤寒论》中以脉定治法、用方的条文颇多,比如“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李东垣凭脉分别外感、内伤,坦言“以此辨之,岂不明白易见乎。”曾见有人捎方治疗感冒,热作寒医,药后大衄,急救始生。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