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1-26芙蓉村-耕读传家久

 追梦一往无前 2017-12-01

 

 

浙江省永嘉县芙蓉村,

地处楠溪江中游,

是一个陈姓聚居地。

永嘉地区,

自古山清水秀,许多文人墨客出于此。

东晋书圣王羲之;

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

都曾任永嘉郡守,留下著名诗句与字迹。

 

唐朝末年,

陈氏祖先从河南开封一带辗转到芙蓉村,

看到此地山清水秀,是一块风水宝地,

就因此定居。

中原名门举族迁徙,带来了中原文化,

把“耕读传家”的祖训也带到了这里。

耕是生存之本,读是立身之本;

耕读,可以兴旺家族、护佑子孙:生生不息。

芙蓉峰,形似芙蓉,格外秀丽;

单看旁边的两峰,

既像窝乌纱帽,又像一个巨大的笔架;

与山下蜿蜒如带的楠溪江一起,

组成“前有腰带水 后有纱帽岩”的风水格局与气势。

芙蓉村建在芙蓉峰山脚下;

依靠芙蓉峰的护佑,

芙蓉村人自古勤读书,人才辈出,争得许多荣誉。

 

走进芙蓉村,首先会踏上一条笔直的如意街;

它通向村后的芙蓉峰,蕴含“读书”的深意。

村里五口水井,三口池塘,交叉路口的7个石台,

组成“七星八斗”卦象,神秘而奇异;

寓意:子孙人才济济,如同满天星斗,光照大地。

读书,关系到宗族的兴衰;

芙蓉村人传承着祖先“耕读”理念,求学进取;

芙蓉村,“七山一水一分田 一分道路和庄园”;

读书,也许最能体现人生价值。

耕,立国之本与立业之本,重要性不言而喻;

读,立身之本,不断修养、提升,不断沉淀、累积,

就可以塑造完美的生活模式。

耕读,是长远之计;

致力于耕读的人,也会致力于长远,

致力于千秋万代,致力于子孙后裔。

 

从南宋末年流传下来的“金印煮水”,

就蕴藏着长辈对孩子的深切盼寄:

聪明伶俐,好好读书,有出息。

 

始建于南宋时期的芙蓉书院,

地处芙蓉村中心,

西靠芙蓉峰,东临芙蓉池;

如果说如意街是一支“毛笔”,

那么,“笔尖”就是芙蓉书院的所在地。

 

几百年来,

芙蓉村“家重师儒,人尚礼教,

弦诵之声,遍于闾里。”

芙蓉书院走出1名状元,22名进士,100多位举人,

包括南宋著名学者陈傅良等仁人志士;

上千年来。芙蓉村儒才济济,荣耀乡里;

子孙后裔,效仿学习。

书院匾额:

“明伦堂”、“爱知堂”、“忠孝廉洁”、“见贤思齐”;

从中可以知道“耕读”的核心意思:

“明人伦”、“效先贤”、“杨善去恶”,

追求高雅的人性品质。

 

到了民国时期,

芙蓉村有18

先后考入黄埔军校,为国出力。

20岁的陈鑫波,陈氏41代;

他崇敬先祖传统文化,取字“奉孝”,

空闲时,跟随长辈研究族谱,吟诵家谱名句。

据他们统计,在历史上,

芙蓉村走出大小官员近300位,

最大的,到达南宋左宰相的位置;

祖先选出在南宋朝廷做官的18人作为代表,

敬称为“十八金带”;

画巨像存留,供子孙祭祀。

他们做官清廉,皇帝表彰,“金带”授之;

官带在腰,金带在胸;

800多年前的祖先画像,仍然那么清晰。

芙蓉村文运鼎盛时期的代表,

他们的故事与精神,

永远铭刻在陈氏子孙的心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是耕读的理想归宿,人人盼之。

但芙蓉村人追求更高:

为官当清廉,国难挺身出,奉献大义。

 

从南宋末年为国捐躯的陈虞之,

到抗日阵亡的陈时耕,

芙蓉村走出许多忠臣良将,感天动地。

这得益于芙蓉村的耕读传统,

与良好的求学风气。

注重品性教养,

就可以造就许多济世英才,造福社稷、乡里。

育人,是耕读传家的基础,

也影响村民的婚嫁意识。

在芙蓉村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

“屋里有田皆种玉 宅后无树不开花”;

“嫁有才郎君 娶贤淑之女”。

在祖训中,有类似的语句:

“婚娶不得论财 须择诗礼之家”;

“察妇婿之性行纯良……”。

可见,读书明礼,影响子孙为人处世,甚至嫁娶。

 

德性,可以繁衍,可以长久,可以生生不息。

芙蓉村质朴宁静,民风淳厚,

有诗书浸染后的文化氛围,有儒风浩气,

是理想的立身、立家之地。

 

52岁的陈晓江,长年在外打工,后回归村里,

发掘文化沉淀,发现自身价值,

找到自我人生的位置。

他选择周末,在村庄里展开二十几米的长卷,

挥毫泼墨,用毛笔书写《廉颇蔺相如列传》,

目的是唤起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978年,陈晓江高考,语文成绩32分;

落榜后深受打击;

但他打工时,从未放弃学习,

立志在文学方面有所造诣。

1998年,他回到了芙蓉村,

对古老的村落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文化和古老的故事,

就是他创作的方向和动力。

他以乡土故事为主题,

开始创作芙蓉村的小说;

文思泉涌,一泻千里。

原本写50万字的《芙蓉外史》,

但历经10年努力,却写出150万字。

《芙蓉外史》成为芙蓉村百科全书;

从中,可以看到众多先祖的影子。

 

2014年农历闰九月二十日,

是村委会一年一度张贴高考红榜的日子。

2014年,共有16位芙蓉村的高中生考上大学;

村委会记录在册,请乐队开路,绕村告知;

小孩羡慕,梦想起航,当受教益。

红榜张贴于村中心的芙蓉亭,

围观者层层密密。

贴完红榜,按照惯例,

在宗祠举行祭祖仪式;

开族谱,读家训:

“即甚贫乏者,亦宜清白自守;

切不可习为下流,玷污家声”;

“吾家子弟为士者,须笃志苦学,以求仕进;

为农商者,须勤耕贸远,以成家业……”

把今人与祖先、过去与未来联系在一起。

放红榜,办祭祀、读家训,重耕读,

对兴旺家族,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悬挂“十八金带”祖先画像,

端出金印、玉笏等宝贝东西,

供子孙后裔瞻仰、祭拜,以之鼓励。

 

正式的祭祀从祭祖大戏“打八仙”开始。

戏台上各路神仙汇集,

亦唱亦舞,为村子祈福,祝愿吉祥如意。

“拜堂”是“打八仙”压轴戏;

鞭炮响起,两对金榜题名的状元郎,

带着自己的娘子,走下戏台,进入宗祠;

祭拜先祖后,拜堂成亲、欢天喜地……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这是人生两大乐事。

读书成才,繁衍子孙,是祭祀的主题。

金榜题名,凤毛麟角;

红榜题名,年年有之。

 

400多户人家的芙蓉村,

每年都有一二十人考上大学,了不起。

村委委员陈成南,

造册登记,抄写红榜,已有17年历史;

教育基金会成立以来,共有268人得益。

教育基金捐助大户的鼎力支持,

就是当今传承耕读文化的巨大动力。

过去,奖学奖田地;

如今,奖学奖现金,更重视精神的鼓励。

 

89岁的陈田丹是台湾大学教授,

捐款10万元,略表心意;

当年永嘉高考状元陈光秒,

当年得益于奖学金的资助与激励;

读完大学后,35岁的他,事业有成,反哺乡里;

两次共捐款20万元,使教育基金可以存本取息。

本科奖1000远,研究生1500元,博士生2万元;

但精神的鼓励,胜过金钱、物质。

 

芙蓉村世代文运昌盛,

得益于先祖关于“耕读传家”的教诲,

得益于家族耕读故事的传递与激励。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但愿学子们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作者:追梦1979

20153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