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中人物」曾懿

 费眼图书 2017-12-01

曾懿,女,字伯渊,又名朗秋,生于1852年(清咸丰二年),华阳(今成都市)人。父曾咏,清道光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西吉安府知府诸职。母左氏,名锡嘉,贤淑多艺。

「蜀中人物」曾懿

曾懿天资明敏,淑婉纯和,幼承家训,经史诗词,过目成诵,其父钟爱备至。父卒之时,曾懿年方10岁。其母左夫人遵夫遗嘱:“父母在堂,愿卿归侍。”遂携子女还蜀,奉亲居住华阳乡下。曾懿兄弟姊妹10人,其长兄、仲兄为官在外,大姊已嫁,时在母身旁者,以曾懿为长。她年将及笄,承志家风,伺母之余,教诸妹以针黹,授幼弟以诗书,无不曲体亲心。后奉母卜居浣花草堂。其母素雅多才,工诗画,时以书画自娱,曾懿随侍笔砚,遂通绘事,并以丹青运于女红,所绣山水、花卉、翎毛,无不酷肖,精细入微,故名满蜀都。

左夫人爱重其女,曾懿年20尚未许字,必欲择一快婿,遂得江南名士袁幼安。袁幼安(又名学昌),江苏阳湖人,才学出众,无文不综,且酷好金石,与曾懿婚后,同心和协,风雅唱随,朝夕讲求,乐以忘忧。因此曾懿学问益进,绘画精于山水,书法专于篆隶,至于诗词,则各体俱备。

自光绪辛巳(1881年),曾懿从袁幼安宦游闽、皖、赣诸省,凡 20 多年。此间,曾懿虽身居官廨,操持内政,诸事繁纷,然不废学问,特别在文学和医学方面,造诣更深,卓有所成。

「蜀中人物」曾懿

1903年春,曾懿随袁幼安宦安徽桐川,将昔日所作诗稿辑为《古欢室诗词集》4 卷。诗词新清,声情悠越,感遇深远,有李清照之风,可歌可诵。曾懿早岁多疾,家藏医书十分齐备,暇时留心研习医理,攻读《内经》、《伤寒》及时贤诸书,渐至通医。时值川西一带温病流行,庸医不识寒、温之别,泥执古方,以治今人之病,每误人性命。曾懿甚为感慨。她从研读近世温病家的著述中悟到:古医典不可不读,但不可一概拘泥,古医方不可不循,但应当重在运化;对古方古法,应当“潜心体察,掇其精华,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贯通,变化无穷”;对不同的病症,应当辨证施治,针对用药。特别是伤寒、温病,更当首先加以鉴别,不可以疫为寒,寒疫混淆,造成误治。她尤受益于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病条辨》一书。曾懿一生经四次温症,皆赖运用此书的理论与方药,得以转危为安。曾懿既通医,家人、亲朋、邻居有疾,每为诊治,辄多效验。凡数十年,理益精而验益丰,她不仅治愈了许多疑难疾病,而且对温病、妇科、幼科等疾病的诊治有不少新的认识。为有益于世,她将伤寒、温病二症病情之异及治法之别,分辨明晰,详辨数章,温病按风温、春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湿温、温疟、秋燥、冬温之异,分别论治,又将温病传入中焦,下焦之救逆法,一一载明;又从《温病条辨》、《温热经纬》诸书中,摘录有关方药,明澈显要,使之一目了然;并将生平经历医效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选其灵验素著者,分成伤寒、温病、杂症、妇科、幼科、外科等类,于

1906年著成《医学篇》8卷。次年秋刊于湖南长沙。书出,不胫而走,受到医界的重视。复于1933 年由苏州国医学社重辑再版,名《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医学界认为,中国历代女医家较少,尤罕见女医家有著述者,曾懿这部有创见的著作,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部传世医书。

「蜀中人物」曾懿

同年,曾懿又著《女学篇》1卷(并附《中馈录》1卷)。曾懿随夫宦迁,“涉大江,越重洋,遨游东南各行省”,耳闻目睹清廷腐败,列强虎视,“夹我属国,跨我港湾,攘我主权,干我内政”的社会情状,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十分忧心。其时革旧维新之论日兴,曾懿以为国家兴亡,重在教育,“我国幅员之广,包罗四万万人之众,而女多于男”,“陶融女子,还以读书明理为第一”。因此她大力提倡女学,其主张括而为三:“教育子女,各尽义务,所以培植国民之基础也”,此其一;“勤俭劳苦,家给人足,所以筹划家政之根本也”,此其二;“医学卫生,以保康强,所以强大种族之原理也”,此其三。此三项主张贯穿于《女学篇》中。

曾懿认为,中馈之务,亦为女学之不可略,遂将家用食物制造诸法,介绍于《中馈录》中。以上《医学篇》、《女学篇》、《中馈录》,后又合称《古欢室医书三种》,实遵曾懿“医学救国”、“女学救国”之旨。

1907年以后,曾懿随夫入京。晚年居诸子家,诗画之外,仍以医自娱。1927年冬,病卒于北京北池子23号次子袁励準家中。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