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的本质 运用“5M1E”达成“Q、C、D”的活动:运用材料(Material)、机械设备(Machine)、人(Man)、结合作业方法(Method),使用相关检测手段(Measure),在适宜的环境(Environment)下,达成品质(Quality)、成本(Cost)、交期(Delivery),谓之生产。 2、生产管理的范畴 3、生产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
PSI计划体系——销售与生产的有效链接。 1、销售与生产运作流程图 2、产销协调方式 3、销售/生产/出货计划的协调(PSI综合计划体系) P:production(生产) S:sales(销售) I:inventory(库存) 4、滚动PSI计划(Rolling PSI) (1)滚动PSI计划的优点:
(2)Rolling PSI计划表 (3)Rolling PSI定期商讨会 a.资料准备
有关人员、设备、材料等产销事项。 b.会议检讨内容
5、生产计划 (1)生产计划的内涵
(2)生产计划的任务
(3)生产计划的用途
➤人员需求计划 ➤投资计划 ➤费用计划 (4)生产计划的种类 (5)销售别、生产别生产计划表 (6)月份生产计划表 (7)生产日程表 (8)生产计划的内容 a.生产什么东西—产品名称、零件名称; b.生产多少—数量或重量; c.在哪里生产—部门、单位; d.要求什么时候完成—期间、交期; (9)生产计划的标准 a.作业计划的标准
b.制程计划、余力计划的标准
c.材料、零件计划的标准
d.日程计划的标准
e.拟定库存计划的标准
注:上述计划标准,每逢变化时,应及时修正并予维持 (10)生产计划应满足的条件 a.日程(以出货日为基准) b.能力
1、工序标准的目的 决定产品加工所需的加工顺序、方法及条件,是计划标准的中心项目。 工序标准的目的有二: ①即要考虑加工使用的材料、机械、工具等作业条件,又要找出最适合、最经济的作业方法; ②籍着作业方法的标准化,将作业方法、作业条件以及作业动作等具体明确加以规范,让任何人看了都明白。 2、工序标准的内容 (1)标准途程(SOP) 1、加工顺序的作业及内容; 2、装配作业的顺序及零配件构成; 3、加工作业所需的人员及技能; 4、加工作业所需的机器设备(工具、模具)及其能力。 (2)标准材料表(BOM) 使用的材料、材质、尺寸/规格、型号等 (3)标准工时(ST) 制程别标准作业时间(含准备及换模时间) (4)其他 加工批量、生产场所、制程分类、日程的有限顺序等。 途程计划是根据产品的设计图纸/资料,就各项目分别设定。 3、工序标准的要点
必须充分考虑“Q”品质要求是否过高、“C”成本的可控制性、“D”交期的宽裕、设备的限制如何等。
4、工序标准的编制
负荷计划又称为工时计划(以工时作为负荷与能力的测定基准),在生产计划里只是基本的机能。此计划为追求工作量(负荷)与能力(人、机)的平衡而拟定。 为使生产计划尤其是日程计划切实可行,有一可靠的负荷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1、负荷计划的目的和标准 (1)目的
(2)计划标准
每个产品别、工序别的平均工时(基准负荷工时)。
对人员与机械所具有的生产能力基准值的设定及测定。 2、负荷计划的要点 (1)负荷与能力必须取得平衡; 调整负荷使之不集中于某一时段/工序。 (2)追求作业率的提高; 工作量的分配不致于发生人或机械有等待的情形,尤其是重要的工序。 (3)使日程别(间)的负荷变动小。 实际作业中,每日的负荷都会发生变动,为因应日程计划,须考虑可能出现的负荷量的误差。 3、生产能力的掌握
4、生产能力不足时的对策
5、负荷计划步骤
6、生产能力不足时的对策---生产构造检讨
案例:月份生产计划表
1、个别订货生产型生产计划 (1)个别订货生产的特征:
(2)个别订货生产与预估生产的比较 (3)个别订货生产计划程序
日程计划是生产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如何对计划进行的生产预先设定时间、顺序、不同产品、批量的衔接等,都是日程计划要明确的事项或中心内容。 企业的生产活动是一个涉及面广而复杂的体系,要使这个体系能顺畅运作,就得有系统的生产日程计划和安排,以为各部门生产提供依据,各部门乃至全面运作才可能有序、高效。 1、生产日程计划架构 2、生产日程计划体系 3、生产计划程序 4、计划生产型的系统构成 5、日程计划追求的目标
6、日程计划拟定的考量点 (1)以客户要求为中心来确定
(2)以生产效率为中心来确定 分类组合要生产的产品,以连续生产来考虑,把准备/辅助时间降到最低。 7、日程计划的类型 8、日程计划的拟定要点 在确认①作业本身需要多少时间?②各作业必须在何日开始?在何日完工?这两项基本条件后,其要点是:
9、基准日程——日程计划的标准 (1)基准日程的目的 基准日程是为使作业能按预定日完成,应该要在何时开工、何时进行、何时完工的一种标准。这是一种日程标准。标准地确定自订货至加工,最终成品形成为止所需的工作日数。 (2)基准日程的构成 (3)基准日程表
1、生产计划的进度管理 2、生产异常对策 所谓的生产异常,是指因订单变更、交期变更及制造异常、机械故障等因素造成产品品质、数量、交期脱离原先计划预定等现象。 3、交期延误的原因探讨
4、交期延误的改善原则
5、交期延误的改善对策 (1)销售部门的改善对策
(2)研发/设计部门的改善对策
(3)采购部门的改善对策
(4)生产部门的改善对策
6、生产绩效评估、分析指标 (1)生产力=产出量÷投入量
(2)作业效率=计划工数÷实质实际工数
(3)作业效能=有效作业时间÷实际总工作时间
(4)机械效率=实际生产量÷标准生产量 (5)成品制成率=成品重量÷材料使用量 (6)良品率=良品数÷检查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