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冲脉的胚胎发生学探讨

 明醫 2017-12-02


对冲脉的描述散落在《黄帝内经》的许多章节当中,《灵枢·逆顺肥瘦》以“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描述了人体循行系统的血管主干,“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和“冲脉者,起于气街”指出冲脉发源于尿囊,是以脐循环为基础的人体循环系统的痕迹。由于尿囊起源的卵黄囊与胚体尾段的交接部位是原始生殖细胞的发源地,因此,冲脉与人体的血管和生殖有关,冲脉结构可以被分成与循环相关的血管支和与生殖有关的筋膜支。


1 冲脉是以脐循环为中心的人体循环系统的血管主干

胚胎早期的血液循环存在着卵黄囊循环、脐循环和胚体循环等三种形式。第一、胚体循环是成体循环的框架和基础。胚体循环由心管、动脉和静脉等组成,心管从头至尾依次成为心球、心室、心房和静脉窦,心球的头部与动脉相连,原始的动脉系统按照所处的位置分为腹主动脉、弓动脉和背主动脉等,腹主动脉和心球参与了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的形成,弓动脉参与了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形成,由背主动脉的背部从咽至尾发出约30对节间动脉,成为各个脏腑器官和下肢组织结构的血液供应支,同时数对卵黄动脉和1对脐动脉连接到背动脉的腹侧。静脉包括收集上半身血液的前主静脉,和收集下半身血液的后主静脉,两侧的前、后主静脉汇合成为左、右总主静脉,左、右总主静脉和脐静脉、卵黄静脉同时连接在心房尾侧的静脉窦上。第二、卵黄囊循环是中肠与卵黄囊壁之间的血液循环通道,卵黄囊在胚胎的早期伴随着中肠的形成即已闭锁,部分卵黄动脉参与了门静脉和部分系膜上动脉的形成,退化的卵黄管遗留在脐带中。第三、脐循环是由脐动脉和脐静脉与胚体循环贯通所形成的血液循环通路,脐静脉将动脉血输入心房而进入胚体循环,而2条脐动脉内含静脉血从背动脉的尾端返回绒毛膜。脐循环在出生后被阻断,伴随着卵圆孔、动脉导管和静脉导管的闭锁,人体进入正常的血液循环程序

1.1  尿囊是冲脉的源点  尿囊是一个囊状结构,其根部参与了膀胱的形成,其他部位首先退化为一条脐尿管,然后闭锁成为脐中韧带,连接在脐与膀胱尖之间;尿囊当中的脐静脉退化成为肝圆韧带,脐动脉在成体循环系统当中得以保留,参与了膀胱上动脉的形成,未参与形成膀胱上动脉的脐动脉部分则退化为脐侧韧带,从膀胱别出后进入脐内侧襞,终止在肚脐当中。胚体的脐动脉以脐动脉索、膀胱上动脉和脐动脉的形式保存在发育的人体当中,“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表明脐动脉是胚体血液循环的零点,是冲脉和任脉形成的源头。

1.2  气街是冲脉的重要体表标志

1.2.1  气街是冲脉系统中重要的生殖结构  《黄帝内经》中气街有多重意义,与冲脉相关的气街是指腹股沟管和腹股沟韧带的复合结构。

腹股沟韧带是腹外斜肌筋膜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间卷曲增厚而形成的韧带结构,在腹股沟韧带的上方有一个腹部肌筋膜的裂隙,被称为腹股沟管,其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为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一个卵圆孔,腹股沟管深环的内侧有腹壁下动脉经过;外口为腹股沟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腹股沟管有4个壁:前壁为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形成的弓形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因此,腹股沟管是一个依附于腹股沟韧带的解剖结构。《黄帝内经》中将腹股沟韧带和腹股沟管的复合结构称为气街,认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少阴肾经参与了气街的形成。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解读《灵枢·经脉》的相关描述,足少阳胆经在贯膈络肝属胆之后,沿腹外斜肌到达腹股沟韧带,并参与了腹股沟管浅环、腹股沟管前壁和下壁的组成。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解读《灵枢·经脉》的相关描述,一方面足阳明胃经通过腹直肌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腱膜共同形成的腹股沟镰参与腹股沟管后壁的形成;一方面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融合形成弓形腱膜,成为腹股沟管的上壁,覆盖在精索的上方。

《灵枢·逆顺肥瘦》的“夫冲脉者……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和《灵枢·动输》的“冲脉者……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指出了冲脉与气街之间的关系:冲脉是借助足少阴肾经的结构实现“出于气街”的,足少阴肾经通过覆盖在肾脏表面的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连接,腹横筋膜参与形成了腹股沟管的内口和后壁。

气街是冲脉在腹前外侧壁下的一个重要生殖结构,腹股沟管内有输精管和睾丸动脉通过,掌控睾丸的生理功能,隶属于冲脉,属阴;腹股沟镰附着在耻骨梳韧带上,同时与阴茎海绵体和腹股沟管相连,形成腹股沟镰的腹直肌隶属于阳明,属阳。因此,《素问·痿论》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

1.2.2  气街是冲脉血管结构的体表零点 “冲脉者,起于气街”。将腹股沟韧带当中的股动脉搏动设定为冲脉血管支在体表的零点。脐动脉位于髂内动脉上,靠近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的交接处,髂外动脉在腹股沟韧带过渡为股动脉,股动脉搏动成为冲脉暴露在体表的解剖标志,《素问·气府论》的“气街动脉各一”对“冲脉者,起于气街”进行了定位

“气街动脉各一”说明气街有动脉搏动,但是在腹股沟韧带和腹股沟管周围可以触摸到两条动脉的搏动:即股动脉和腹壁下动脉。从《灵枢·杂病》“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的描述可以看出:《黄帝内经》将腹股沟韧带中点上1.5 cm处、腹直肌外缘的腹壁下动脉命名为“脐左右动脉”;因此“气街动脉各一”可以定位于腹股沟韧带当中的股动脉,《素问·水热穴论》的“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具体地将气街定位于腹股沟中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线上。“气街动脉各一”是对气街穴的定位,明确地将腹股沟当中的股动脉搏动确定为冲脉的血管支在体表的零点,同时“气街动脉各一”也是躯体动脉干与肢体动脉干的分界点。

1.3  冲脉是人体循环系统的主干血管网络  “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灵枢·逆顺肥瘦》对人体循环系统的血管主干按照躯干、头面和下肢的顺序进行了分段。

1.3.1  冲脉的下肢段  在确定了腹股沟韧带中的动脉搏动是冲脉在体表的零点之后,可以确定“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是指动脉血管在下肢的分布规律。

首先《灵枢·动输》在讨论“足少阴何因而动”时,用“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斜)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描述了冲脉在下肢的分布特点。其中“内踝之后”是指胫后动脉的搏动;“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是指足背动脉的搏动,足背动脉是胫前动脉的延续。

《灵枢·逆顺肥瘦》对冲脉血管在下肢的分布状况描述地更加全面。“出于气街”是指冲脉血管从腹股沟韧带中点出发,从股三角内下行,经收肌管、出收肌键裂孔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在移行为腘动脉之前,冲脉完全在足少阴肾经的经脉当中穿行。腘动脉在小腿中移行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后动脉在小腿后面浅、深屈肌之间下行,首先分出腓动脉,然后经内踝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两个终支,《黄帝内经》以“渗三阴”的形式描述了小腿部动脉的分布规律,三阴分别指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等;以“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的形式描述了胫前动脉在小腿前肌群之间下行并延续为足背动脉的分支。

1.3.2  冲脉的体腔段  冲脉的体腔段是指从气街到颃颡、分布于体腔内的血管主干,《黄帝内经》以“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的形式描述了这段血管的解剖特点。从气街到颃颡,人体的主干血管经历了髂外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心脏、升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和颈总动脉等主要阶段。起自右心室的肺动脉干以支配肺的血供,在升主动脉上发出冠状动脉以支配心脏的血供;在腹主动脉上发出肾动脉支配肾脏的血供,腹腔干支配肝、胆、脾、胃的血供,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支配从十二指肠到直肠的血供,通过脐动脉和膀胱下动脉等向膀胱提供血液。因此,从气街到颃颡是人体循环管道的主干,集中向五脏六腑发出了动脉分支并输送血液。

1.3.3  冲脉的头面段  “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是指从颈部向大脑和五官输送血液的过程。何谓颃颡?《灵枢·忧恚无言》认为“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张志聪在《灵枢集注》中定位:“颃颡者,腭之上窍”。因此“颃颡是指咽后壁上的后鼻道”,位于咽喉之上,悬壅之后。

颈总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的高度已经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颃颡之上的血管主干属于颈内动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描述的是冲脉通过颈内动脉向视器和大脑输注血液的过程。同时《素问·三部九候论》的“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对颈外动脉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描述。“将两额之动脉认作颞浅动脉,耳前之动脉认作上颌动脉,两颊之动脉认作为面动脉,那么人体的上部可能就是颈外动脉所覆盖的区域”。

1.4  冲脉的体壁支是胚体上、下半身血液循环之间的交通支“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素问·骨空论》标示了沿腹壁下动脉循行的冲脉血管的体壁交通支,冲脉的这个分支与腹壁上动脉和腹壁下动脉的解剖特点完全相符。腹壁下动脉起源于腹股沟韧带稍上方的髂外动脉上,沿腹直肌的外缘上行,在脐周与腹壁上动脉的血管网融合;腹壁上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从锁骨下动脉移行到胸廓内动脉,胸廓内动脉在向胸前壁、心包、膈和乳房提供动脉血液的同时,在第6肋间处移行为腹壁上动脉,在脐周围与腹壁下动脉融合,冲脉的交通支是上半身动脉网络和下半身动脉网络之间的侧枝循环通路。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素问·气府论》将冲脉的气穴定位于腹部正中线旁0.5寸,根据李时珍冲脉“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的注解,本文认为冲脉在腹部循行于腹直肌的内、外缘,其外缘循行于以腹壁下动脉为标志的腹直肌外缘,此处《黄帝内认为宗筋是男性的外生殖器,包括阴茎和睾丸两个部分。《素问·痿论》以“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的形式描述了宗筋的组成,首先“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说明男性的外生殖器是由冲脉和阳明组成,其中“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说明阳明构筑了男性的阴茎主体,“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说明冲脉营养和支配男性的睾丸,而且冲脉和阳明交汇于气街,“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

2 冲脉是传递原始生殖细胞的通道

2.1  宗筋

2.1.1  阳明与阴茎  《黄帝内经》中与阴茎连接的经筋包括:足阳明之筋和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足少阴之筋和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与阴茎相连的经筋都附着在耻骨和耻骨联合上,并通过耻骨上的筋膜结构过渡到附着在耻骨下支和坐骨支上的阴茎海绵体上。足阳明之筋经过腹直肌腱鞘附着在耻骨嵴上;同时通过腹股沟镰附着在耻骨束的内侧端以及耻骨结节上,对阴茎海绵体主体的影响最大,因此 “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同时足厥阴经筋经过腹股沟韧带与耻骨联合连接,足少阴经筋由股薄肌连接在耻骨支和坐骨支上,与阴茎海绵体相连接。

2.1.2  冲脉与睾丸  生殖腺发育时被固定在系膜和引带之间,生殖腺一方面通过睾丸系膜或者卵巢系膜与后腹壁连接,一方面通过引带与阴囊或大阴唇连接,随着生殖腺增大并在腹腔内下降,最终卵巢到达骨盆缘下方,睾丸下降到阴囊当中。睾丸在下降的过程当中突破了腹壁肌层,包裹睾丸的腹膜成为鞘突与睾丸一起进入阴囊形成了腹股沟管,腹股沟管将阴囊与腹腔连接,其中有输精管,供应睾丸的神经和血管通过,《黄帝内经》将腹股沟管的复合结构命名为气街。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可以解读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冲脉是传递原始生殖细胞的通路,原始生殖细胞是沿着冲脉“循背里”分支迁入生殖腺,并使生殖腺具备了生殖活性。第二、冲脉灌注精索,濡养睾丸、产生精子。为睾丸提供血供的睾丸动脉直接源于腹主动脉,是从腹主动脉上发出的3对成对的重要脏器动脉分支之一,冲脉是宗筋和气街的气血来源。

2.2  冲脉的筋膜支传递原始生殖细胞

2.2.1  冲脉的筋膜分支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灵枢·五音五味》对从膀胱发出的3条筋膜支进行了描述,首先任脉通过耻骨膀胱韧带附着于耻骨联合上,然后沿人体的腹白线上行,即“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其他2条成为冲脉的筋膜支:第一、向后通过子宫骶韧带附着于骶骨的前面,成为冲脉的“循背里”分支。人体的原始生殖细胞发生在卵黄囊的尾侧壁和尿囊周围,而生殖腺最初位于后腹壁的上部,“原始生殖细胞沿着后肠的背系膜迁入生殖腺嵴的初级性索”后生殖腺才具备生殖能力,“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恰当地描述了原始生殖细胞沿冲脉的“循背里”分支迁移的过程;第二、循脐中韧带从膀胱尖到达脐中,即“冲脉……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本文将冲脉的“浮而外”和“上循背里”分支称为冲脉的筋膜支,以区别冲脉的血管主干。

2.2.2  冲脉的“浮而外”分支  《黄帝内经》有两处对冲脉的“浮而外”支进行了描述,《素问·骨空论》的“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比以上《灵枢·五音五味》的描述更加明确,突出了“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和“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等循行线路中的具体环节。

“贯齐中央”是指隶属于冲脉的脐中韧带、脐动脉索和肝圆韧带在脐中汇合的过程;“上贯心”是指沿肝圆韧带从脐中到达心脏的过程。肝圆韧带是脐静脉闭锁后遗留的痕迹,脐静脉发生时直接连接在心房尾侧的静脉窦上,成体的肝圆韧带附着在肝脏的脐裂,即肝脏的左叶间裂上,由于脐裂位于腹壁前正中线的右侧,因此《灵枢·五音五味》中称“冲脉……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然后沿着未命名的脐静脉遗留的痕迹经原始横膈到达心脏的下腔静脉入口处。“入喉”是指心脏下降过程所遗留的筋膜痕迹:发生原始心管的生心区位于胚盘的头端,随着胚体头褶的出现,原始心管向胚体的尾部返折,“口咽膜尾侧的原始心脏发育增大并突起,称心突”,此时心突位于第2、第3腮弓的水平,“入喉”就是原始心管从前肠的腹侧下降到胸腔的过程当中,筋膜牵拉所遗留的痕迹。“上颐环唇”是指冲脉的筋膜支沿甲状舌管从甲状腺到达舌根的过程,甲状舌管将甲状腺与原始咽底相连接,在舌根部留有舌盲孔。“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是指冲脉环绕口唇后在面部沿着上颌突和内侧鼻突融合的缝隙到达“两目之下中央”。

因此,冲脉的“浮而外”分支沿脐中韧带、脐动脉索到达脐中,沿肝圆韧带循腹右上行,经过肝脏的膈裂、横膈中心腱到达心脏,然后沿心脏下降过程遗留的筋膜痕迹到达甲状腺,经甲状舌管到达舌根,最后经上颌突和内侧鼻突愈合的痕迹到达目下的中央。

2.2.3  冲脉筋膜支有原始生殖细胞的分布  《灵枢·五音五味》曰:“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灵枢·五音五味》以男性的第二性征为例确定了冲脉的“浮而外”分支具有传递原始生殖细胞的能力,认为冲脉“血独盛”是男性性生理的基础状态,“生毫毛”是成熟男性的第二性征,“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是女性性生理的基础状态,“须不生”是成熟女性的常态。宦者因手术去势而“血泻不复”,第二男性性征也随之消失;而先天不足的天宦不仅生殖器不发育,且不出现第二男性性征,故“宗筋不成……须不生”,宦者和天宦不具备第二性征的现象与“外生殖器向雌性方向分化是胚胎发育的自然趋向,不需雌激素的作用。外生殖器向雄性方向分化,则必须有雄激素的作用”409的动物实验结果一致。

冲脉的筋膜支具有表达和影响人体生殖功能的功能,其“循背里”分支恰好是原始生殖细胞经尿囊和后肠的背系膜向原始生殖腺迁移的途径,而人体的第二性征恰好出现在冲脉的“浮而外”的筋膜分支上。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冲脉的描述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冲脉是以尿囊为源点的血管结构,“冲脉,实即大动脉”,冲脉的血管结构将脐动脉作为循环系统的源点,是人体循环系统的血管主干,同时包括了上半身循环和下半身循环之间的动脉交通支;第二,冲脉的筋膜结构以脐静脉和脐动脉遗留的解剖痕迹为基础,承载和传递人体的原始生殖细胞,人体的原始生殖细胞沿着冲脉的“循背里”分支从卵黄囊传入人体的性腺,同时分布在冲脉的“浮而外”支当中,表现为人体的第二性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