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收藏鉴定入门

 七彩阳光3109 2017-12-02



瓷器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创造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之一。就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世界文明的进程来说,不亚于中国的四大发明。从唐宋至明清,瓷器不断远销到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踪迹遍及全世界,传播了东方古老而神奇的文化。英文中的“中国”一词为China,它的本义即为“瓷器”,瓷器使中国成为享誉世界的瓷国。

瓷器首先是作为日常用品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瓷器都以极强的实用功能,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杰出的制瓷工匠也用精湛的技艺和绚丽的装饰赋予了瓷器愉悦与美感,使瓷器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满足。瓷器这种由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瑰宝,以其较强的实用性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观赏性,而深得人们的普遍喜爱,成为了人们收藏的对象。



对瓷器的收藏古已有之,从东汉瓷器出现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精美的瓷器始终是皇室、贵族、大臣等上层社会人物的观赏品和收藏品。入唐以后由于亲佛风日炽,皇室将精品奉献佛祖,佛教寺院也开始收藏瓷器。宋代时,瓷器制作技艺日臻成熟,瓷器开始成为上层社会的生活用品、观赏品乃至赏赐馈赠品。因此,皇室用瓷量剧增,随之出现了官办窑业,即官窑。官窑由皇室建造,委派官吏督窑、烧制皇室专用器物,产品烧成后直接交宫廷使用,民间不得使用。瓷器成为皇家的收藏品,从此开皇室收藏瓷器之先河,延至明清。北宋末年,因靖康之变皇帝逃往南方,混乱中将皇室的一些瓷器散失,流入民间。自此,私家收藏逐渐形成了气候。明、清两代文人、富户和士大夫都有瓷器藏品,他们不仅收藏瓷器,还对瓷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且留下了许多著述文章,为我们今天的收藏和研究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清代晚期,由于皇室昏庸无能,致使官内文物大量流失到民伺,私家收藏因此而得到充实。与此同时,-些精美的瓷器也落入外国收藏者手中,漂流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博物馆与文物部门成为瓷器收藏的主干,民间的藏品多为世代相传而收藏的。目前,收藏范围也在拓展,一些民间藏者看好当代瓷器精品。在瓷器收藏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它是分为官方(即国家)、民间两条渠道的。

炎黄藏宝阁提示藏友们,要想收藏瓷器,必须对瓷器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一、瓷器的釉彩

1.釉上彩。釉上彩是指在已烧好的素器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的温度烘烤而成,因彩绘在釉上,故得名。

2.釉下彩。釉下彩是指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釉,入窑经高温(1300℃)一次烧成,因彩绘在釉下,故名。

3.青釉。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铁,经高温烧制,釉色呈青色而得名。宋代为青釉品制作高峰,包括粉青、梅子青等珍贵品种。



4.白釉。幡中的含铁量极低,施于洁白的瓷胎上,入窑经高温烧制,产生白釉。唐代邢窑白瓷,宋代定窑白瓷,元代景德镇窑的卵白釉,明代永乐甜白釉,明、清德化窑的象牙白釉等,均为著名的白釉品种。

5.黑釉。是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铁5%以上、在高温中烧制而成的,釉呈黑色,故名黑釉。黑瓷是我国传统瓷器品种之一,较名贵的品种有兔毫釉即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另一种为油滴即是黑釉器上布满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如油滴。



6.红釉。是指釉料以铜为主要着色元素,经高温中烧制呈现红色得名。釉色包括鲜红、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珊瑚红等品种。

7.青白釉。也称影青,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釉色介予青白二色之间,因白中泛青、青中有白而得名。此产品南方烧制较多。

8.青花。是釉下彩的一种,它以氧化钴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多烧制于明清两代。

9.青花釉里红。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这种产品烧制难度大,代表了景德镇窑的高超技艺,是我国古瓷中的名贵品种。



10.五彩。也称硬彩。在烷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五种基本彩料绘画,再经过低温烧制而成,此产品以色彩缤纷而著名。

11.斗彩。也称逗彩。在瓷胎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经高温烧成后,在轮廓线内再用填彩、染彩、点彩、加彩等技法填入红、黄、绿、蓝等多种色彩,复经低温烧烤而成,使器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争相斗妍而得名。此产品是明朝成化年间创制的,所以又称成化斗彩。

12.粉彩。是釉上彩的一种品种,亦称“软彩”。是指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晕染作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因色调柔和淡雅、呈现淡粉色,故得名粉彩。

除上述常见的著名釉彩之外,还有胭脂红、孔雀绿、洒蓝、茄皮紫、鳝鱼黄、珐琅彩等,以后炎黄藏宝阁的长老会逐一给大家讲解。

二、瓷器的类型

1.博山炉。因其炉盖高耸、象征蓬莱三山而得名。其主要用途是燃放香料,使香烟从盖上镂孔中冒出,属于熏炉的一种。

2.杯。包括耳杯,器身呈椭圆形,有耳;压手杯,因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故得名;鸡缸杯,杯上以斗彩绘鸡而得名;此外还有爵杯、高足杯。



3.碗。包括高足碗、宫碗、净水碗、斗笠碗、折腰碗、鸡心碗、卧足碗等。



4.瓶。包括蟠龙瓶、多管瓶、梅瓶、花口瓶、宝月瓶、天球瓶、象腿瓶、胆式瓶、葫芦瓶、凤尾船、转心瓶等。

5.尊。包括出戟尊、无挡尊、鱼篓尊、石榴尊、马蹄尊、萝卜尊、苹果尊等。

6.罐。包括天字罐、日月罐、将军罐等。

7.壶。包括唾壶、盘口壶、鸡头壶、鸡冠壶、凤头壶、提梁壶、穿带壶、僧帽壶等。



除了上述关于瓷器的基本知识之外,还有关于瓷器的原料、工艺、烧制过程、装饰技法等知识,也是作为收藏者应该掌握的。

三、著名的瓷窑

从1800年前东汉时期烧制瓷器成功后,就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瓷窑。主要有:

1.上虞窑,在今浙江省上虞市,主烧青瓷兼黑瓷,烧瓷自东汉迄于宋。

2.越窑。在今浙江省余姚市上林湖滨一带,因古称越州,故得名。为唐代时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3.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铜官镇瓦渣坪,所以又称“铜官窑”或“瓦渣坪窑”。为唐、五代时期南方的一处重要青瓷窑。



4.宋代五大名窑。

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古属定州故名。定窑始于晚唐,终烧于元代,北宋是其辉煌时期。定窑主烧白瓷,素净莹润。

汝窑。关于汝窑的地址,一直是一大悬案。1986年底,考古工作者终于确定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一带为汝窑窑址。汝窑是宋代专门烧造宫廷瓷器的窑场之一,是青瓷窑中的第一窑。但因它烧瓷时间很短便停业了,所以传世品极少,故弥足珍贵。



官窑。此窑有南北之别,包括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地址尚无定论,一种说法是应该在汴京附近,另一种说法认为就是汝窑。南宋官窑共有二处,一处为修内司官窑,一处为郊坛下官窑。修内司窑址在杭州凤凰山下,但至今尚未发现。郊坛下窑址在杭州南郊乌龟山一带。

哥窑。为宋代一大名窑,传世品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釉有月白、粉青等色。产品极为珍贵。哥窑的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钧窑。属于北方青窑。窑址在河南禹县,始烧于北宋,盛行于北宋晚期,金代、元代继续烧造。此窑烧制的瓷器非常难得,其名贵正如人们常说的“家有财产万贯,不如钧窑一片”。其独特之处是使用了一种乳浊釉,即通常说的钧窑窑变釉。窑变釉是一种艺术釉,人们按照一定配方施釉入窑烧制后,器物釉色产生了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对此现象、人们无法解释,就称之为窑变,钧窑釉中以此为代表。



5.龙泉窑。在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达到鼎盛阶段,到明中期以后渐趋衰落,清康熙后停烧,主烧青瓷。

6.景德镇窑。在今江西省景德镇。景德镇烧造瓷器的历史悠久,是世界闻名的瓷都,始建于唐,宋代是景德镇制窑业的发展时期。该窑烧出的青白瓷有“饶玉”之称。

7.御窑厂。在今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官内曾派宦官主持窑务,清代曾派监督官监督烧造,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瓷器,故称“御窑厂”。此窑产品品种多样,做工精良,纹样和器型多为宫廷专用。

由于中国制瓷历史悠久,瓷器传世品也较其它类藏品稍多,这些瓷器在物换星移的漫长岁月中,其本来面目被掩盖了;另外,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出于各种目的作出了大量的复制品或伪品,使瓷器界鱼龙混杂。因此,要想收藏,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鉴定知识,才不至受骗上当。



四、鉴定古瓷的方法

1.胎釉。胎釉是瓷器的骨肉。由于胎釉的成分和烧造条件的不同,使得各窑烧成器物的差别明显,这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2.造型。受不同时代的文化、审美、生活习惯以及制瓷技术的影响,形成了瓷器产品也有不同造型的特点。首先我们要对历代器物的造型特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进而观察器物的造型,以便鉴定。

3.釉彩。瓷器的釉彩多种多样,但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色,而这种特色之间的差别是极其细微的,应该仔细地加以辨别。如清乾隆青花釉,蓝色明澈、沉稳,底色厚实,而民国仿品,釉色浮泛发红,明显粗糙。

4.款识。一般瓷器上均有划、刻、印或写在瓷器上的文字,称为“款识”。明确了器物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其真伪即可确定。在鉴定古瓷时,款识的字体、笔法、格式的识别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5.纹饰。瓷器的纹饰鲜明地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具有突出的时代风格和特点,而这也是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炎黄藏宝阁提醒藏友们要把握住各个朝代的风格,认真观察鉴别。

我国著名的古瓷专家孙坛洲先生要求其学生鉴定瓷器时要“三多”,即“多看、多问、多比”;“三勤”,即“勤学、勤记、勤问”;“三心”,即“细心、信心、恒心”。这些要求,炎黄藏宝阁的长老们十分认同,也以此要求来勉励诸位藏友。

在鉴定瓷器的过程中,还要善于识别仿古瓷与伪瓷。

仿古瓷是指后代模仿前代的名瓷品种烧造出来的瓷器。仿古之风,明代大兴,曾大量仿制出宋代名窑名品;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此风已达高峰。洚代前期也热衷仿古。特别是御窑厂仿制的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品,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

清末民初,大量仿品涌现,这时一些人以谋利为目的,开始用一些手法以新瓷、仿瓷冒充古瓷,这就是作伪了。作伪的主要手法有:磨去新款,烧制上古款;将古瓷之底换到新瓷上;将旧素瓷加烧彩绘;用打磨的办法将新瓷磨旧以冒充古瓷等。

伪作古瓷者虽然手法高超,但炎黄藏宝阁提示各位,还是能辨别出真假来的,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辨别:

1.纹饰。古瓷纹饰,运笔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品纹饰笔法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光泽。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又叫“贼光”),光泽温润;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

3.蛤蜊光。釉上彩瓷达100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



4.土锈。出土的古瓷,土锈大都已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品的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5.彩釉。在旧器上后加彩釉以冒充名贵品种者,仔细察看能发现犹如旧衣服上打新补丁,极不谐调。如在旧器上加新彩,旧器上用过的痕迹在彩下,也是极明显的。

6.金色。我国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来讲,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困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往往历久磨损而变色,或仅留下一些痕迹;而仿古瓷品上的金色则艳丽耀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