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第三论:《内经》中“气”的基本性质

 昵称32229807 2017-12-02

导读

精读《黄帝内经》,从“藏象学说”开始,理论不止是理论,指导临床更是意义重大。



王洪图教授

《内经》中有关气的名称及种类颇多,并以之说明天、地、人以及万事万物。

综合《内经》论述,可归纳出“气”的基本性质如下:

(一)无时不有

《内经》所载,气在时间方面的表现是连贯而不间断的,以五运六气学说而论,即以六十年为一周期,大到三百六十年,三万六千年,以至无限大的时间小到六十年内每一年各有不同的主气、客气,上半年由司天之气所主,下半年由在泉之气所主每年之气又可分为六步,即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司天)、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在泉);又每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即一年中含有二十四个节气。

一年中以四季(五季)分时,即春气、夏气、长夏气、秋气、冬气;毎年十二个月,各个月份之气又不相同,如前引《素问·诊要经终论》: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等;

日分十干,其气各异,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以甲乙日应春之气,丙丁日应夏之气,戊己日应长夏之气,庚辛日应秋之气;壬癸日应冬之气

同理,一日之中亦与四时之气相通,


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等;

昼夜分为十二时辰:

寅卯时为春生木之气,

巳午时为夏长火之气,

申酉时为秋收金之气,

亥子时为冬藏水之气,

辰戌丑未四时为长夏湿土之气等;


一日分为百刻,卫气、营气因时刻而行,于《灵枢·营气》、《灵枢·五十营》、《灵枢·卫气行》诸篇均有明确记载;

营卫之气因时而行的依据,正是各时刻之气不同,当其时而有其气,后世亦从而发展为子午流注针法等因时治疗技术。 

(二)无处不在

气充斥于宇宙万物之中,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处不在。

《内经》以天气、地气概括了宇宙之气;

地球为大气所包举,《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地在人之下,大气举之也”;

天体运行充满着气,《素问·五运行大论》引《太始天元册》文,详论五天之气的部位云:“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索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日月五星谓之“七曜”,亦各有其气在;

风寒暑湿燥火为天之常气,其道乱则为邪气。

雨露从天而降,实为地气所出,浮云在于天际,乃是地气上升所致,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东西南北,地势高下,其气各不相同,东南方地势低而阳气偏盛,西北方地势高其阴气偏盛,《素问·五常政大论》谓:“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风雨雷电、山川湖海、草木鱼虫、飞禽走兽以至于人类,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莫不有气存在其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即使一块碎石、一段枯草,亦有其特定之气,故《素问·腹中论》云:“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

天气下降,地气上承,天地气交而化生万物,人在气交之中而生存。

《灵枢·本神》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天德,系指暑寒六气、雨露日月,以及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清气(吸入之气)等;

地气系指水火阴阳,饮食营养等,故《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内经》对人体生命虽有不同的概括方法,但确可用一个“气”字加以总括。《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而血亦可称之为气,如《灵枢·决气》所谓:“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人身无处不存在着气,如前所述,头身四肢胸腹之气、筋骨脉肌皮之气、五脏六腑之气、经脉之气、宗气、营气、卫气、阴气、阳气、呼吸之气,外至指(趾)甲毛发,内至骨髓,无处不充斥着气。

不单生活若的人体中各部皆有气,死后之尸体亦未尝无气,只是由于医学是为生活着的人体服务的科学,人死已为“异物”,不属其研究的重点,故《内经》无专论而已。 

(三)运动不息

气虽有聚有散,但总以有规律地运动不息、流行不止为基本特性。

就自然界天地之气而言,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日,气行无一刻少停,《素闻·天元纪大论》云:“五气运行,各终期日······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历一年之三百六十五日,每日之气各异而循环往复,日月五星周旋不止,布散天地之气,才能有四时阴阳的变化,产生出无穷的有情有识之高等生物,亦产生出无穷的无情无识之低等生物。

天地之气运行,规律性最为明显而不变更,正如《素闻·六节藏象论》所说:“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五日谓之候,三候调之气,六气调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这里明确指出天地之气运行的规律性,同时也指出某些“非常”。


其实,气之失常,本身亦存有其特殊的规律,五运六气学说正是在讨论正常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其失常的规律。人们只有既掌握其正常规律,又掌握其失常时的规律,才能很好地适应与利用它。

人身之气的运行及其规律,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五脏各有其气,各脏之气既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又相互之间协调一致,构成五脏气机运行的统一规律。

如《索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即是重点论述五脏之气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

又如宗气,其聚散与运行规律是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血气之行,如《灵枢·痈疽》所论:“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地合同,不得休止”;营气、卫气运行之规律,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日夜五十度,

《内经》论述精详;水谷精微之气,在体内的化生及输布过程,《素问·经脉别论》亦有详论。总之,《内经》所载气之种类虽多,但无一不是按着其各自特有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 

(四)无形有征

气与形相对而言,气本无形,但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坏,故气为阳,形为阴;气之阴阳多少,决定着形的性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即言气聚成形,依气之阴阳多少不同的变化,而正定诸形体之名称。《素闻·五常政大论力云:“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此之“气散”为流散于物中之意,非散失之意,正如王冰所注:“始,谓发动。

散,谓流散于物中,布,谓布化于结成之形。终,谓终极于收藏之用也。故始动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结,终极而万象变也。”


气虽无形而难见,但却有象可征,上文之生化、有形、蕃育、象变,即是气始、气散、气布、气终之征;生、长、化、收、藏之象可见,亦即春、夏、长夏、秋、冬各季气之征可察者;寒、暑、燥、湿、风、火六气,或其淫胜之为邪,人们亦可以体察人体呼吸之气,可以从其疾徐、粗缓等征象观之,即如《灵枢·天年》所谓:“呼吸疾徐,气以度行”是其常。


《灵枢·海论》云:“气海有余,气满胸中,悗息面赤。

气海不足,则少气不足以言。是其变五脏之气可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面色是其中之一。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脉象可以测知脏腑乃至周身之气的各种改变,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等。

总之,诸气之存在,无论其正常、失常皆有征象可察,这些征象正是诸气的性质、作用及其变化的反映,人们观察的方法与途径,则往往需从有形之体以知无形之气。

(此文摘自《内经临证发挥》,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预告

每周读懂一篇“内经”,

为中医理论打下扎实的基础。


下周推送:内经第三论:“十六部”解



相关文章:

内经第一论:'藏气'的概念


一个向郝万山教授系统学习伤寒论的机会,限额50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