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肠是“左升右降”还是“右升左降”?

 悦草盆 2019-05-19

允中-大医班2019-04-04的课上,仲晨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题:

人之结肠,究竟是“左升右降”还是“右升左降”?

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推送食物残渣?

结肠

从主观(自己)角度来看是右升左降,即逆时针;

从客观(他人)角度来看是左升右降,即顺时针。

但是我们讲“左升右降”,都是指主观角度,

精气所至之处聪利,故左耳目明而右手足利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

东方(在人为左),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

西方(在人为右),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此即古人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纪(八卦),地有五理(五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乾坤)。

《素问·五运行大论》:

者,所以载 生成之形类也。

虚者,所以列 应天之精气也。

形精之动,犹 根本之与枝叶也。

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大气举之也。

故可推论:

人体之精气运行,左升右降(河图-天道顺行)也;

人体之渣滓运行,右升左降(洛书-地道逆行)也。

五体(头与四肢)在外,故为天道;

腹部在内,配坤卦,故为地道。

精气属清阳(实四肢),故为天道;

渣滓属浊阴(归六腑),故为地道。

五行方面,是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

上者右行,下者左行。”(《素问·五运行大论》)


其实古人在内视时一定知道结肠的蠕动方向,只是形而下的层面太容易探知了,古人早料到后人会发明形而下医学(现代医学),所以只在《内经》里讲形而上的层面。但从经文来看,也留下了分别形上形下的线索,即“天有精,地有形”这句。至于“精”是什么,自然不会是“营养物质”之类的东西,西医在解释右利手的时候是用左右脑分工理论。

说到西医,在仲晨老师提出“结肠左右升降”问题的前一周,一位西医老师也提出了这个问题。那时我就已经初步提出本文的论点,但当时就被西医老师否决了,认为是没有的事。其实这个论点在民国时期就被一位民间教育家提出过,详见《内外五行》。这位教育家是“性-理-疗-病-法”的发明者,王-凤-仪先生。

所谓内外五行,其实就是河洛五行,分天地顺逆。对应到人体,就是五体(头与四肢)与脏腑(躯干)的关系。桂中医刘力红教授所介绍的黄帝内针”,其实就是讲内外五行之间的三才对应关系。再进一步讲,其实中医的脏腑-十二经理论体系就是揭示人体内外五行之间的联系。内者(脏腑),“阴成形”,故有实体结构可见;外者(十二经脉),“阳化气”,故无解剖形迹可循。中医就是有形与无形统论的中道医学。有形者,显性世界也,形而下也,肉眼可见或仪器可查;无形者,隐性世界也,形而上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就好比显示屏影像与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代表信息的数据或符号系统就是术数(而不是说局限于算命算卦那些形式)。

术数的源头,河图洛书,就是在表达系统内对立存在的两套运行模式。武当山祝华英道长,少年时即发愤学医并修持全真内丹功法,在练功中达到“胎息”境界而发现并体证了人体十二经脉玄妙的运行规律。祝道长发现,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是阴阳双向、左右对立的,而《素问》《灵枢》中只简述了其中一个侧面的“正运机理”,对另一侧面的“负运机理”则隐而不言,致使后世之学者多不明究竟。详见祝华英道长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

图解:左侧有升降,右侧亦有升降,左右升降同时存在

左侧,三阴升,三阳降;

右侧,三阳升,三阴降。

阴阳者,表里也,故内外有别

《内经》所披露的十二经气运行规律如下图:

阴阳升降图

(此图详见《阴阳升降》。)

所以《内经》只讲了十二经气的显性运动规律,对于隐性规律秘而不宣。

包括五运六气,王冰补入《素问》的七篇大论只讲了“中司天”规律,而对于“大司天”、“小司天”部分没有谈及。“大司天”理论见于明·薛方山《甲子会纪》,而“小司天”秘术可以说是“教外别传”,现在渐渐浮出了世面,我也正在研究验证。在这种秘术中,先是推算出两个地支以确定受病经脉(定位),即阴阳表里;再推算出两个天干(客主加临)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定性),即寒热虚实。那么对于地支定经,秘术的历代传本是存在分歧的,现在从祝华英道长的《揭秘》来看,根本就没有存在分歧的必要,十二经气皆有升降顺逆(就像每个人的命运皆有浮沉),每个地支皆可代表其相关手足同名经。如子,既可配足少阴肾经,也可配手少阴心经。我在实习的时候推算过一例输尿管结石的患者,根据其发病日推算,就是推出午火(肾经)。所以伤寒六经不分手足(但是分左右,详见 图解《素问·热论》(1):伤寒传经。在这里顺便辟谣,《伤寒论》之三阴三阳就是六经,中医就是通过经脉系统来解释人体内外的联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