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澍“惜阴”办书院

 七彩阳光3109 2017-12-02
南京到清朝末年有八大书院。位于清凉山附近的“惜阴书院”是当时八大书院之一,一度红火,培养了许多文化精英。

它的创办者是当时两江总督陶澍。1838年,陶澍在清凉山支脉盋山南面的龙墦里为自己的家眷盖了房舍,取名为“盋山园”。那段日子,陶澍时常想起自己在书院读书的岁月,因为受到严格的文化教育,自己才得以成才。1802年,即清嘉庆七年,他与亲一起进京科试,高中进士,而父亲落榜。
从他成长和为官多年的经历中,他感悟到培养人才应以办书院为先。于是他奏请朝廷在自己的园内四松庵的旧址上辟建书院。书院盖好后,陶澍绞尽脑汁为书院起名字,想起陶澍想起与自己同姓、陶渊明的曾祖父侃的一句话,'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于是,陶澍来了灵感,将书院取名为惜阴书舍。
在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入南京,惜阴书舍毁于大火之中,只有两棵银杏树侥幸活到现在,已上百年高龄,依旧枝叶繁茂。当曾国藩接替李鸿章任两江总督后,筹措钱款,抢修已被烧毁的金陵各大书院。惜阴书舍也在修缮之中,比原先的规模有扩大。直到光绪初年,惜阴书舍改名为惜阴书院。

清朝末年,清王朝推出了一系列的自强运动,如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以及立宪运动,派出一批批官员前往西方国家考察。端方就是其中一位。他回国后出任两江总肾,开始实施他出国考察所得的成果,除在鼓楼兴办一所新式学堂——暨南学堂外,还在惜阴书院旧址上建立一座像西方官方公共藏书机构——江南图书馆,希望国人与西方的民众一样可以在这里读书,开益神智,增进文明。
图书馆于1907年建成,耗用3万多两银子。江南民居式两进两层小楼,砖木结构,坐西朝东,泥鳅脊大屋顶,青砖小瓦,红柱飞檐,三面封火山墙,共有书库44间。两楼之间建两座扶梯环绕上下,四周建回廊扶栏,封闭式的庭院,古色古香,一副高雅的学府气派。

端方委任翰林院编修、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缪荃荪为江南图书馆总办,并由朝廷拨款,买下了当时号称清代四大藏书家之一的杭州“八千卷楼”嘉惠堂的藏书8000余种60万卷书和武昌“月槎木樨香馆”藏书4557种,以及其他大量宋、元、明、清历代珍贵版本,于1910年11月正式对外放。
民国以后,江南图书馆相继更名为江南图书局、国立央大学国学图书馆、江苏省国学图书馆等名,但“八千卷楼”藏书基本保存完整。1928年,为纪念四陶(陶佩、陶渊明、陶澍、端方(号匋斋))和任馆长缪荃荪,柳诒徵将藏楼命名为“陶风楼”,并请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题写了匾额。

在抗战期间,“陶风楼”遭到了损坏,再受到白蚁侵蚀,毁坏不堪。1963年,政府出资进行翻修,将砖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翻修后的“陶风楼”,承袭先前风貌,古朴典雅,风范仍存,朱红色的大楼前,两棵过百岁的银杏树依旧坚挺。

时光飞逝,物是人非。追忆当年的先贤名儒为南京的教育乃至中国的教育费尽了心血,强国之梦寄托于教育之中。惜阴书院作为不可多得的清代遗存,着实见证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模式的变迁,“陶风楼”开创了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先河。
部分图片来源重读南京寻访团的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