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头条

 梦回唐朝1994 2017-12-02

《资治通鉴》,北宋时期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组织编写,成书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耗时19年之久。“资治通鉴”取自“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通过借鉴往事,以供参考治理天下)。

书中记载了上自周朝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长达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被誉为“帝王教科书”。书中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络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有的美誉。

卓越CEO如何选拔人才?九百多年前,司马光就说过了!

书中所载之事或正面或反面地告诫了后人关于权谋、思辨的智慧。

  • 同样是败军之将,为何一个被重用,一个直接被砍示众?

《资治通鉴》第十一卷记载了高祖赦季布、斩丁公。

卓越CEO如何选拔人才?九百多年前,司马光就说过了!

季布是项羽的手下将领,曾多次围困羞辱过刘邦。项羽与刘邦的争斗失败之后,季布被全国通缉。所幸收留他的人托人劝告刘邦“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皇帝您刚刚得到天下,因私人恩怨去满世界通缉一个人太小气了吧,况且季布也是一个贤能之人,我大汉正式用人之际求之不得呢,您再这么做不是把他往敌国那里投靠吗?注意这里的“始得天下…汉求之急”。)

刘邦听取了进言赦免季布,并授他为官。

卓越CEO如何选拔人才?九百多年前,司马光就说过了!

但项羽的另一个手下丁公就没这么幸运了。丁公曾经与刘邦短兵相接且占于优势,事态危机之下,刘邦发挥言辞功力成功解围。“我们两个好汉难道非要相互为难困斗不可吗?”(两贤岂相厄哉!)丁公竟然就这么退兵了。项羽兵败后,丁公来拜见(投降)刘邦,刘邦直接把他杀掉示众,并告诫自己的士兵说“丁公身为臣子不知尽忠,是导致项羽兵败的人啊,做臣子的可不能效法丁公!”

表面看来刘邦为人做事前后不一,其实季布与丁公结局区别在于“始得天下…汉求之急”。想想看,刘邦刚建立汉朝之初正值用人之际,自然求才若渴。而丁公就没有赶上这个时候了。丁公与刘邦这二人的故事堪称“今天的我你爱理不理,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的早期写照。

另外,司马光也已经在书中给了自己的解读:

当群雄并起争相取胜的时候,百姓没有确定的君主,谁来投奔就接受谁,本来就该如此。待到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臣服时,如果不明确礼义以显示给人,致使身为臣子的人,人人怀有二心以图求取厚利,那么国家还能长治久安吗?”(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 说话的艺术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卓越CEO如何选拔人才?九百多年前,司马光就说过了!

有一次魏文侯脑子一热问群臣“我这个主公做得怎么样”,群臣自然纷纷应付陛下您可是仁君哪。不过有个叫任座的耿直臣子上来就怼:“您得到了中山的封地不给自己弟弟分点,却分给儿子,好意思称之为仁君?”魏文侯当场大怒,任座被赶了出去。问到崔璜时,崔璜说:“您是仁君,臣听说国君仁爱臣子就直率,刚才任座的敢于直言恰恰说明您就是实实在在的仁君。”文侯很开心,让崔璜把任座叫回来,以上客的标准亲自接见。

崔璜这现挂能力既让上级愉悦开心又让同伴免于问责,这样的智慧怎么能不让人深入了解呢。

书里还有一个关于魏文侯选拔干部的记载。

卓越CEO如何选拔人才?九百多年前,司马光就说过了!

大致是说魏文侯要选相国,向李克咨询。李克直接说下级不应该掺和上级的事情。(卑不谋尊,疏不谋戚。)文侯明确要求要说,李可才向其提出“五视”的标准,这里也贴出来给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居视其所亲(看他都与什么人亲近);

富视其所与(看他把钱花在什么人身上);

达视其所举(看他有了地位的时候举荐过什么样的人);

穷视其所不为(困窘的时候看他做事是不是不择手段);

贫视其所不取(贫穷的时候看他是不是什么钱都敢用)。

卓越CEO如何选拔人才?九百多年前,司马光就说过了!

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说:我也没别的事,所以能深入地研究和思考问题,编写《资治通鉴》几乎用尽了我所有力量。不分日夜地做。编阅历史的同时吸收各种小说的精华。看过的书有如烟海般浩瀚,只为从中找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我现在身体憔悴,老眼昏花,牙齿脱落,精神也已耗尽,刚做的事,转眼就忘,我的精力,都在这本书中都用完了。(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编阅日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厘...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卓越CEO如何选拔人才?九百多年前,司马光就说过了!

最后让我们再次感恩古代先贤圣哲们的努力。不过我们在为获此类智慧付出相关行动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足够地理解或未能及时得到价值反馈而将此类先人著作束之高阁……切不可再犯“独学而无友,孤陋寡闻”的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