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肉食类:鸡鸭猪鱼等肯定是少不了,但是,你知道曾经作为“六畜”之一的狗,为什么不会出现在酒桌之上吗? ![]() 狗的起源是狼或野狗驯化演变而来,是世界上最早的家畜之一,比之人类驯养羊、马还要早。 ![]() 在中国汉字里面,“然”字的本意,就是火烤狗肉。诸多汉字的构成也可以证明狗在古时的重要性,比如猎,猪,狐,猛,狩等与兽有关的字,全是反犬旁。越王勾践当年欲灭吴国,为了增加本国人口,曾经出台奖励生育的政策:“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猪)。”可见当时狗的地位,尚在猪之上。1980年代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10座埋狗坑,说明人类养狗历史至少在9000年以上。当时养狗除作为捕猎的帮手之外,也是重要的肉食来源。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遗址和安阳殷墟里,均发现大量被烧灼过的狗骨头,就是个证明。 ![]() 在我国,远在3000年前的商周,狗肉是周天子专用的食品,一般人顶多吃些用狗肉做的“犬羹”。狗最初是专做祭祀用的头等供品,然而,并不是每次祭祀都能弄到狗肉,于是,古人便采取了变通的办法,用草编一只狗来代替,这就是挂刍狗代羹献的来历。因为有了刍狗,这样,穷苦人家也能从容祭祖。如此习俗,在民间一直保留。 ![]() 在1600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狗肴的崇高地位一落千丈。北方游牧民族入立中原,他们因为狗是猎具和守护主人的一切,对狗非常敬重,也就忌食狗肉,狗肴渐渐从人们的餐桌上销声匿迹。时至公元12世纪初宋代崇宁年间,由于禁止杀狗,狗肴一度绝迹。再到后来明清时期,不吃狗肉的满清势力逐渐强盛,而狗肉,就更不得食用了。 ![]() 据考,古代食狗之风衰落,以至后来的狗肉不上大席,除了历史原因和佛教的传入及民族信仰也有很大关系。 唐宋时,佛教盛行各地,佛家认为狗肉为污秽不洁之物,不可食用;在南梁,朝廷曾公开宣布禁食狗肉。道教的信徒也宣称:“以犬为地厌,不食之”。这些社会背景,也都大大降低了狗肉的食用地位。 兄弟民族信仰之中,不但信仰佛教的人不吃狗肉,有些民族世代相传都崇拜狗而禁绝食狗,如瑶族、畲族、拉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均忌狗肉。因此,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狗肉入肴的空间太小,别说想让狗肉上大席了,它在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中,只能偷偷摸摸地食用。 ![]() 总之,在现代,上述因历史和信仰几个原因,无论是年夜饭还是招待客人时候“狗肉不上桌”已也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禁忌。现在嗜吃狗肉的,大概就只有粤、桂、黔一带。中原一带只在寒冬时节食狗肉进补,并不作为常规的肉食。即使是吃狗肉的地方,也往往有诸多讲究,比如烹饪狗肉时要将炊具移到室外,吃狗肉也只能在露天之地,狗肉不仅不能上桌了,还不能进房间,更别说在年夜饭上团圆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