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不起眼的小墓中,出土一件特级唐三彩,还破解一段唐代疑案

 潘安158 2017-12-03

历史学家在翻阅唐代宫廷的典籍时,发现了一段描写,让他们充满了困惑。这段描写是:唐玄宗曾“召两市杂戏以娱贵妃”,意思是: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特命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的百戏班子,到皇宫中,参加演出。

这些演出的节目有:盘杯伎、吞剑伎、猕猴缘竿伎和载乐骆驼等等,其中有些杂技项目,现在还有流传,故此,看到杂技的名字,就能明白“节目”的含义,但“载乐骆驼”是个什么玩意?书中是这样介绍的,驼身之上,驮乐工四,舞者一,载歌载舞,贵妃甚喜。

我们都知道,一头骆驼大约可以承载500斤的重量,但骆驼身上的面积有限,五个人怎么可能在骆驼身上施展载歌载舞的技巧?历史学家面对唐典上语焉不详的记载,也是纷纷摇头,对“载乐骆驼”这种杂技项目,报以怀疑的态度。

实物胜于雄辩,一个能够破解“载乐骆驼”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接到了西安市文物部门的一个电话,电话的意思是:西安市三桥镇南何村西北有一座古墓,这座古墓已经坍塌了,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西安的文物部门想与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察队,对这座古墓进行保护性的发掘。

抢救文物,就等于跟时间赛跑,要知道,古墓一旦出现塌陷等异动,盗墓贼就有可能对其下手,塌陷的古墓即使逃过了盗墓贼的毒手,一旦天气突变,雨水沿着塌陷处侵入古墓,古墓中的很多丝绸、竹木和纸质的文物,就会毁于一旦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乘坐飞机,很快就赶到了西安,联合考察队迅速成立,对这座古墓的发掘工作得以快捷、顺利地展开。

这座古墓在当地传说中,是一座高官墓,启开陵墓后,专家找到了一块墓志铭,根据墓志铭得知,这座墓的主人,竟是一位将军——鲜于庭诲,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亲信,曾参与平定“韦后之乱” 官拜唐右领军卫大将军,亡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既然这座墓是将军墓,专家们本想着会出土一些唐代的古兵器,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座边长4.9米的青砖墓,一件兵器也没有发现,竟出土了103件各种镇墓兽,21件牵马胡俑、马俑、驼俑,其中最让文物专家欣喜的就是一件骆驼俑。

这件骆驼俑身上,还载着五个人,这五个人中,有胡人,有汉人,由于砖墓坍塌,这件驼俑身上的四个人手中的乐器,被砸得只剩下一件琵琶了,其余的乐器,全都不见了踪影。

中国历史上,唐三彩有很多出土,可是这种制作精良,结构复杂的唐三彩,还是第一次出土,文物专家们,为了搞清这件骆驼俑的价值,便将其装在木箱子里,上飞机直飞北京。

这件载人的骆驼俑来到北京后,文物专家,历史学家还有科学院的专家,全都济济一堂,给这件怪异的唐三彩,开了一个鉴定大会。

历史学家首先发言,他们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这件骆驼俑就是唐典上记录的杂技“载乐骆驼”的实物。

在骆驼身上,放置了一个近似于马鞍的木台,四个手持:琵琶,筚篥和羯鼓的乐人,分别坐在木台的四个角落,而中间站立的胡人,随着音乐,就开始跳舞,这件实物,证明了唐典上关于“载乐骆驼” 杂技的真实性。

这件唐三彩,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重点突出了人为主体的理念,其造型优美,样式生动,釉色鲜明,绝对代表着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这件“载乐骆驼”唐三彩,不仅证明了唐代确实有一项集:驯兽、音乐、舞技和平衡术结合在一起的高难杂技,而且还将唐三彩的制造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档次,可以说,这件“载乐骆驼”俑,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

目前这件国宝级文物,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从他的身上,完全可以领略到盛唐的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