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组织胚胎学重点复习汇总

 阿娴娴 2017-12-03

名词解释:

1.成纤维细胞:普遍存在于结缔组织中的一种中胚层来源的细胞。

2.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高度分化、成熟的长寿命的细胞类型。 3.浆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终末分化阶段的B细胞。

5.肌节:横纹肌细胞中肌原纤维上的重复单位。两条Z盘之间的结构为一个肌节,由相互交错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阵列组成。

6.闰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称闰盘

7.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饶每条肌原纤维周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8.突触:神经细胞的一种特化连接,神经递质信号分子可通过此连接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

9.轴突:神经细胞长的突起。可远距离快速传导神经脉冲,从细胞本体向其他细胞传递信号。 10树突:神经细胞伸出的树枝状细胞突起。接受邻近细胞的刺激传到细胞本体。 11神经束膜:多条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细胞形成的膜

12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纤维间的一种化学突触结构。

13三联体: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一个密码子。

14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 15反射: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体外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16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7感受器:是能够感受体内、体外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并把它转变为神经冲动的神经末梢。

18传入神经:直接与感受器相联系,把神经冲动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 19反射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某一生理机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群,分别位于脊髓和脑的不同部位。

20传出神经:直接与效应器相联系,把冲动从神经中枢传送到效应器。 21效应器:是实现反射的效应组织,如骨骼肌、平滑肌、和各种腺体。 22 环:指微动脉到微静脉间的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

23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4免疫:系指机体识别自身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能力,对感染有抵抗能力

25-胸腺屏障:血液内的大分子物质如抗体、细胞色素C、铁蛋白、辣根过氧化物酶等均不能进入胸腺皮质,说明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血-胸腺屏障 26-血屏障:指在肺泡腔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时,气体必须通过肺泡扁平的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基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基膜,血管内皮细胞,此,层结构叫做气-血屏障。

27肺小叶: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

28尘细胞:吞噬灰尘后的肺巨嗜细胞称为尘细胞

29近端小管:是肾单位中最长最粗的一段,是构成肾皮质的主要部分。 30极垫细胞:又称球外系膜细胞,是肾小体血管极三角区的一群细胞,与血管系膜细胞相

1

1/17页

连续。

31滤过膜: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其间的结构称为滤过膜。 32直精小管: 生精小管接近睾丸纵隔处变成短而直的小管

33睾丸网: 直精小管进入睾丸纵隔内分支吻合成为网状管道

34-睾屏障:在生精小管和血液之间存在的防止二者之间大分子物质交换的结构. 35卵丘:随着卵泡液的增多,卵泡腔扩大,初级卵母C 透明带 放射冠 卵泡C突入卵泡腔, 形成卵丘。

36颗粒层:卵泡腔周围的数层卵泡C形成卵泡壁,称颗粒层。

37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C 放射冠 透明带 卵泡液,一起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 38黄体: 排卵后,残留的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CT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C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

39胚胎学:研究从受精卵开始发育成为一个新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 40围生期:从第二十六周至出生后4周。在临床,此时期的母体、胎儿及新生儿的保健医学称为围生医学。

41无性繁殖:凡是不经过有性过程,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法

42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熔蚀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43胎盘:是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的圆盘形结构。 44胎盘的功能:物质交换;同时胎盘还能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催乳素和雌孕激素,以维持妊娠和乳腺发育。

45胎盘屏障:是母体血与胎儿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的滤过屏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基膜、绒毛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构成。

46双胎:包括单卵孪生和双卵孪生。

47多胎:一次娩出两个以上新生儿。

48联体双胎:两个未完全分离的单卵双胎。

49植入: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正常植入地点为子宫底或子宫体。 50受精:成熟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部位: 输卵管壶腹部。

2

2/17页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即显微解剖学。

组织学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研究。

细胞外基质也是由细胞所产生。

组织:是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细胞群体。 最常用的染色法:苏木精——伊红 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 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或粉红色。 易于被碱性或酸性染料所着色的性质分别称为嗜碱性和嗜酸性。

嗜酸性:组织器官的某些成分容易被酸性染料所着色呈红色或粉红色。 嗜碱性:组织器官的某些成分容易被碱性染料所着色呈紫蓝色。

一般组织化学术

基本原理是在切片上加某种试剂,和组织中的待检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最终产物为有色沉 淀物或重金属沉淀,以便用显微镜观察。

如显示糖类,常用过碘酸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糖被强氧化剂过碘酸氧化后,形成多醛,后者再与无色的品红硫酸复合物(即希夫试剂)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 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比例、数量及方式组合成器官。

系统: 若干功能相关的器官构成系统。

第二章 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即细胞的不同表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 它们朝向身体的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称游离面;与游离面相对的朝向深部结缔组织的一面,称基底面;而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为侧面。

极性在上皮细胞表现的最典型。上皮基底面附着于基膜上,并借此与结缔组织相连。上皮内大都无血管,所需营养依靠结缔组织内的血管提供,营养物质透过基膜渗入上皮细胞间隙。上皮组织内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根据其功能,上皮组织可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两大类。

被覆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

此外,体内还有少量特化的上皮,如能感受特定理化刺激的感觉上皮,具有收缩能力的肌上皮等。

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

一、由大量形态较规则排列精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细胞多、细胞外基质少) 二、上皮细胞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有基膜

三、分布:呈薄膜状,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表面

四、无血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五、来源:三胚层(内、中、外)

六、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上皮组织特点歌诀

细胞多密间质少,膜状覆盖内外表

游离基膜两极面,内无血管有依靠

被覆上皮种类

被覆上皮分布广,体表脏表及管腔

3

3/17页

单扁立柱假复纤,复扁柱移共七样

第三章 结缔组织

定义 :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构成.细胞无极性。

细胞外基质包括:无定形的基质、纤维、组织液。

特点:是分布最广、形态结构最多样化的一大类组织,其细胞种类多、数量较少,细胞间质多。

功能: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等功能。

一、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其特点是细胞种类较多,纤维较少,排列稀疏。疏松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位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以至细胞之间,起连接、支持、营养、 防御、保护和修复等功能。

主要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及白细胞。

浆细胞[plasm cell]:

A.细胞多为卵圆形

B.细胞核小,扁居细胞的一侧

C.染色质凝集成粗块状,多靠近核膜,呈辐射状分布,形成所谓车轮样核 D.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浅染区为高尔基复合体所在部位

E.EM下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

纤维:

1.胶原纤维:新鲜时呈白色,又叫白纤维,HE染色嗜酸性。电镜下有周期性横纹。粗细不等,比弹性纤维粗。胶原纤维由胶原蛋白组成,韧性大,抗拉力强

2.弹性纤维:新鲜时呈黄色,又叫黄纤维。HE染色弱嗜酸性。呈粗细不等的纤维状,由弹性蛋白构成,有弹性,电镜下无横纹。

3.网状纤维:直径细,分支多,交织成网,嗜银染色。银染呈黑色,HE不显示; 主要分布在结缔组织与其它组织交界处,如基膜的网板; 在造血器官和内分泌腺构成支架。

二、致密结缔组织

以纤维为主要成分。分规则与不规则结缔组织。

其中纤维排列方向不规则,互相交织的称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主要构成肌腱和腱膜。大量密集的胶原纤维顺着受力的方向平行排列成束,基质和细胞很少,位于纤维之间。细胞成分主要是腱细胞,它是一种形态特殊的成纤维细胞,胞体伸出多个薄翼状突起插入纤维束之间,胞核扁椭圆形,着色深。

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 见于真皮、硬脑膜、巩膜及许多器官的被膜等,其特点是方向不一的粗大的胶原纤维彼此交织成致密的板层结构,纤维之间含少量基质和成纤维细胞。 弹性组织 弹性组织是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粗大的弹性纤维或平行排列成束,如项韧带和黄韧带,以适应脊柱运动;或编织成膜状,如弹性动脉中膜,以缓冲血流压力。 三、脂肪组织

是由大量的脂肪细胞聚集而成,在成群的脂肪细胞之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将其分隔成若干小叶。

网状组织:主要分布于骨髓、淋巴结、脾脏等处,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基质是组织液或淋巴液。网状细胞呈星形,相邻细胞突起吻合成网状。网状纤维纤细,有分枝,互相交

4

4/17页

织成网状。网状组织主要是构成了淋巴组织的支架。

第四章 血液、淋巴和血细胞的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

血浆:占血液55%PH7.3-7.4,其中水占90%,其余为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无机

盐、营养物质等。

血清:血液静置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

体即血清。

血液和淋巴分别是流动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的液态组织。 血液可分出三层:上层为淡黄色的血浆,下层为红细胞,中间的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因

此,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所组成的。 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血象。患病时,血象常常有显

著的变化,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

红细胞 男:

女:

(4.0——5.5)*1012/L

(3.5——5.0)*1012/L

白细胞

(4.0——10)*109/L

白细胞分类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50%——70%

0.5%——3%

0%——1%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3%——8%

25%——30%

(100——300)*109/L

、红细胞

1、形态结构:红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周边厚7MM,中央较薄,1um,直径

7.5UM

2、结构特点:

(1)无核,无细胞器

(2)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核呈红色,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

5

5/1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