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脉势看仲景脉法| 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75)

 1966clz 2017-12-04

脉法是张仲景诊断疾病的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往往通过一种脉象就能说明病机,决定用药,但若是单以脉形理解仲景原意,恐有牵强。近来读《平脉法》《辨脉法》两篇,多有感悟,发现仲景诊脉尤其重视脉势。撰写本文,浅述对脉势的理解。

诊脉之道不外脉形与脉势,周学海《脉义简摩》认为“形者挺亘于指下而静乾者也,血之端倪也。势者,起伏于指下而动者,气之征兆也。”任之堂《脉法心要·第五》曰:“切脉首当切脉势,脉势明了,即可明了气机升降沉浮之太过与不及。亢则抑之,陷则扶之,过着泻之,亏则补之,紧则缓之,缓则收之”仲景诊脉之道则尤其重视脉势,用以明了气机升降浮沉来诊病辨阴阳。

仲景脉法散在各篇,而《平脉法》《辨脉法》是仲景对脉学理解的集中体现,虽然后世对此两篇素有争议,但仍有很多人认为是张仲景所作。张蕾曾论述证明“《辨脉法》与《平脉法》二篇,均是仲景著作中原有的内容”。笔者通过与仲景原文对照,同样认为此二篇应是仲景所作。基于此基础之上本文阐述张仲景以脉势辨病机的思路及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1辨脉势上下明病机

此处上下诊脉势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诊脉势浮沉辨表里虚实、诊脉势上下辨气机升降。

1.1诊脉势浮沉辨表里虚实

即通过诊脉举按寻的手法不同,判断气血阴阳在表里的分布,以此来认识疾病,推测病机。此处的浮沉既可以作名词看又可以作动词看,若作名词看则与后世脉法无异,若作动词看即由皮表下按至筋骨为沉,由筋骨上抬至皮表为浮。如《辨脉法》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此三种病愈的方式是外感病解的常见的方法,仲景通过脉象予以明确的区分,即按之反芤,其人本虚,当战而汗出解;按之不芤,其人本不虚,当不战汗出而解;若其人脉自微,此阴阳自和,当不战不汗出而解。所以战与不战就是通过脉势的浮沉鉴别里气亏虚与否来判断。学习运用此种脉法,将极大的提高临床疗效及对病人预后的判断。

1.2诊脉势上下辨气机升降

此处脉势的上下,即是指由寸及尺,由尺及寸的脉的流动感。此条是仲景运用脉法独有的经验,是通过诊察寸脉与尺脉脉势的上下判断气血的升降,指导临床用药。本法的运用笔者仅在《内经》及《伤寒杂病论》中窥见一二。故以为是仲景脉法独有的特色。《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伤寒杂病论》亦有,如《平脉法》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处即是阴阳离决,绝不见阴及绝不见阳的情况,以此来决死生,断预后。再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此处上冲可以理解为脉势的浮沉,也可以理解为脉势的上下,即此处运用桂枝汤必须要机体有外解之势才可以,若机体无外解之势不可与桂枝汤。

2辨脉势来去明气机浮沉

脉应指者为来,应指而还者为去。《辨脉法》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急去迟,此出急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急,此出迟入急也,名曰内实外虚。”此处集中体现了仲景对于脉势来去的理解。呼吸者,气之出入也,而脉之去来者,亦是气血阴阳之内外也。故脉势来急去迟即是气血出急入迟,则气血聚于表而虚于里,故可诊断为内虚外实,反之亦然。这是仲景诊脉必知去来出入,以此诊断疾病,诊察内外表里,是仲景脉法的一大法门。

试举一例以说明之,《平脉法》曰:“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本条是仲景讲夏脉时提出的鉴别脉象,脉来微去大,套入上条条文,即是脉势出微入大,名曰内实外虚,与夏季洪大脉正好相反,故仲景诊断为“病在里”。这对现在所说的里证为沉脉有很好的补充意义,同时说明仲景辩脉绝不拘泥,因时而变,因病而变。

3辨脉势轻重明脏腑病位

轻重即是指力的大小。《平脉法》曰:“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本法源于《难经》,又较《难经》更方便运用,是诊治内伤疾病的无上脉法,通过这种脉法诊断疾病所在脏腑,与我们其他诊法配合应用,常常取得意外的疗效。此脉法的字面理解非常简单,正如《内经·经脉别论》曰:“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如果把权衡看做是天平,以三菽置于天平一侧,则天平倾斜若干,即是手指按脉若干的意思,以不同的指力及脉的波动所在的位置,确定病变脏腑,以此辨病及指导临床治疗。

结语

仲景脉法极精极微,本文也只是概述其大者而已。笔者认为仲景辨脉首重脉势,是学习凭脉辨证的不二法门,正因为如此,仲景往往通过一种脉象说明多种病机,如脉缓,可以是湿邪阻滞,也可以是太阴病脉的征象,更可以是邪却正复的表现等等,各有不同,若单以脉形论,则难免彷徨,若合以脉势辨证,则胸中了然矣。学习仲景脉法也是学习仲景的理法,用之临床,造福大众。

张仲景诊脉不仅重视脉形的变化,更重视通过脉势的变化辨证病机的演变。即通过辨脉势上下明病机、辨脉势来去明气机浮沉、辨脉势轻重明脏腑病位。运用脉势的理论更有利于认识疾病,判断病机及指导临床实践。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 | | | | | | | | | 衡水中学

图片:网络

统筹:刘博超

制作:楚洋

你还会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