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补气、养血、养阴、养阳,所有的精华都在这里!快看~

 雨窗闲读 2017-12-04





导读

虚证指的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

五脏六腑都相互关联,只要有一个脏器虚弱,如果不加以调理,就会影响其他脏器,所以当你发现自己有虚弱的迹象,就要对症下药,早做调理,以防连累别的脏器! 


调理五脏,从调理以下四大虚开始: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气虚:气虚就好像人体的燃料不足,从而导致动力不足; 

血虚:血虚就是人体的营养液不足,进而导致身体枯燥、营养不良;

阳虚:阳虚,则相当于阳光不足,所以会让人感到寒冷。 

阴虚:阴虚相当于水和津液不足,所以出现燥热;

以上四类病症临床多相互出现,例如:肺肾阴虚,心肝血虚,脾肾阳虚等在诊病时一定要细心判别。

01

气虚重在补气


气虚的症状    

反复感冒、老爱出汗、不爱运动、气短懒言、容易疲乏、易出汗,舌淡红、胖、嫩、边有齿痕,脉象虚缓(脉动细、懦、软、慢)。很多小孩反复感冒,被称作复感儿,这也和气虚体质有关。


其他表现

面色萎黄或淡白,目光少神,口淡,嘴唇干瘪,毛发没有光泽,头晕,健忘,大便正常,或虽便秘但不硬结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


男女有别:

男性性功能较弱,女性则月经量少且色偏淡、白带多而稀薄。


中医补气十六法

艾灸补气: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

针灸补气:足三里,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肺俞等。

按摩补气:按摩足三里,关元,揉腹,捏脊等。

注射补气: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胎盘注射液注射三阴交等。

中药补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黄精,西洋参,白术等。

成药补气: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

输液补气: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药茶补气:人参灵芝茶,黄芪枸杞茶,洋参麦冬茶等。

药膳补气:黄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党参炖排骨等。

药酒补气:黄芪,人参,灵芝,麦冬,枸杞子等泡酒饮。

饮食补气:海参,鸡蛋,红枣,牛羊胎盘,芡实,山药,莲子等。

运动补气:气功,太极,导引,武术,健身操,适当活动等。

生活补气: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心态平衡等。

治病补气:有病早治根治,切勿拖延,防止久病耗气。

病后补气:大病术后产后均应及时调理虚损,防止气虚。

技巧补气:呼吸吐纳,意守丹田,三分饥寒,百事有节等。


02
血虚重在补血


血虚的症状  

血虚的人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端发麻等症状。

注意:血虚不补,后果很严重!

血可以滋润皮肤,血气充盈则面色红润,血虚容易出现面色蜡黄、肌肤干燥、面部黄褐斑等。

血虚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长斑!

斑的产生与皮肤的代谢功能直接相关,代谢功能好,体内的废物就能够被顺利代谢出去,不会停留在皮肤上形成斑;反之,如果皮肤的代谢功能差,就容易长斑。

此外,血虚如果不及时补血的话,还会严重后果,头晕眼花,失眠健忘,心悸怔忡,月经量少或经闭。


中医养血十六法


艾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神阙、中脘、血海等。

针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血海、膈俞等。

埋线养血: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等埋线。

注射养血:胎盘、当归、黄芪、B12针注射足三里、三阴交等。

草药养血:当归、何首乌、阿胶、熟地黄、枸杞子、黄芪等。 

成药养血: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复方阿胶浆、当归补血膏等。

饮食养血:桂圆、老母鸡、红枣、鸡蛋黄、猪肝、瘦肉、鱼类等。

生活养血:生活规律、劳逸结合、营养均衡、铁锅炒菜、禁浓茶。

节省养血:避免久视伤血、久思耗血、久劳损血、外伤出血等。

治病养血:防治出血、肾衰、再障、月经过多、崩漏等疾病。

西药养血:维生素C、维生素B12、富马酸铁等。

输液养血:代血浆,全血,参麦针等输液。

术后养血:大病、大小手术后、产后、人流后均应养气血。

药酒养血:黄芪、当归、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泡酒饮。

药茶养血:当归桂圆茶、枸杞黑芝麻茶、酸枣仁茶等。

药膳养血:黄芪当归炖老母鸡、当归羊肉汤等。


03
阴虚重在养阴


阴虚的症状  

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容易口干、皮肤干、眼干、大便干,总觉得很缺水。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舌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体形多瘦长,不耐暑热,容易失眠。


其他表现

面色潮红、有烘热感,两目干涩,视物模糊,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脉象细弦或数(像一根丝线那么小,软弱无力)

男女有别

男性性功能亢进、遗精;女性经血不足、量少,月经提前。


中医养阴十六法

艾灸养阴:三阴交、肾俞、肝俞等。

针灸养阴:太溪、照海、三阴交、肾俞等。

草药养阴:麦冬,沙参,石斛,玉竹,天冬,山茱萸等。

成药养阴: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养阴清肺丸等。

饮食养阴:秋梨,蜂蜜,蔬菜瓜果,百合,银耳等。

生活养阴:叩齿咽津,揉搓涌泉,取暖开空调多饮。

止损养阴:少嗑瓜子,少风吹日晒,戒烟,节制房事等。

增湿养阴:湿毛巾湿衣服晾在室内,室内放水盆,增湿器等。

药酒养阴:麦冬、百合、石斛、熟地黄、山茱萸等泡酒饮。

药茶养阴:百合、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等泡茶饮。

药膳养阴:银耳百合汤、枸杞炖甲鱼、黑芝麻油等。

治病养阴:糖尿病、甲亢、反复上火、更年期综合征等多养阴。

地域养阴:西北干燥容易伤阴,东南潮湿可减少水分蒸发护阴。

秋冬养阴:秋冬气候干燥,水分蒸发过多,应当养阴护阴藏精。

补液养阴:急性病脱水口干尿少,输液可迅速改善。

急下存阴:中医治疗温病用通便退热来护阴,防止真阴亏损。


04
阳虚重在养阳


阳虚的症状  

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肌肉松软、特别是胃、胳膊和膝盖处容易感到凉飕飕的,经常手脚冰凉。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苔淡、胖、嫩,舌苔边有齿痕,脉象沉迟(脉象沉而且迟,只有深按才能摸到,而且脉搏小于每分钟60次)。


其他表现

面色苍白,眼睛无华,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稀薄,小便清长。


男女有别

男性性功能减弱,精子量少、活力弱;女性月经量少、痛经甚至闭经,有部分可能引起不孕。

中医养阳十六法


艾灸补阳:神阙、关元、气海、大椎、命门、涌泉等。

针灸补阳:气海、关元、足三里、百会、命门等。

贴穴补阳:慢支肺俞三伏贴,前列腺炎白胡椒神阙贴,艾磁灸等。

拔罐补阳:大椎、神阙、命门、肺俞等拔罐除寒护阳。

草药补阳:人参、附子、肉桂、巴戟、苁蓉、鹿茸、桂枝等。

成药补阳: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艾附暖宫丸等。

运动补阳:气功太极、劳动锻炼、田径武术等运动生阳。

洗浴补阳:制川草乌、补骨脂、桂枝、附子、干姜等洗浴。

治病护阳:防治痛经、慢支、甲减、风湿、慢性腹泻等寒病。

防寒护阳:少贪生冷、个人防护、取暖防寒,减少阳气体亏损。

火炕补阳:坚持睡火炕,对虚寒体质、老年人有很好护阳作用。

药酒补阳:人参、肉苁蓉、巴戟天、鹿茸等浸酒服可补阳。

药膳补阳:人参当归黄芪炖老母鸡、当归附子羊肉汤等。

药茶补阳:人参茶、姜红茶、枸杞茶、苁蓉茶等。

春夏护阳:春夏阳在体表,内脏阳气不足,须防寒阳。

除了上面四大虚症,人体还有两虚的体质。

两虚体质

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

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总结: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以阴阳脏腑气血为依据,阴阳脏腑气血平衡则能健康无恙,延年益寿。人体正气分阴阳之气,疾病的发生就是气血阴阳失去平衡,出现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的结果。好多人为了健康盲目的进补因为一些体制的不同,效果大补一样。也有的人认为越是贵重的药材越滋补,殊不知,自己的身体体制不一样,进补的方法和药材却大不相同。

要想身体健康,就一定要分清体质进补,只有补对了,我们的身体才会越来越健康长寿!同意的请点个赞!


本期编辑艾灸君:苏三

⊙版权声明:本文为《艾灸祛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