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点《易经》(26)~钥匙何在?

 火天风雷 2017-12-04


说到《易经》,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那是算卦的书,是最难最神秘的经典书,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要不怎么成了“大道之源、众经之首”呢,是真正的“高大上”。正像研究《红楼梦》成了一门“红学”一样,研究《易经》也成了历代不少学者的专门事业,“易学”更成了当今不少学者和占卜者的“金饭碗”,研究者还包括了国外的一些学者。明朝的来知德在几次科举不中后,干脆撕毁了“准考证”,躲进故乡的山中“杜门谢客,穷研经史”,潜心研究《易经》,费时二十九年写成《周易集注》,终成“一代大儒”。其易学成就因独树一帜,时称“绝学”、“孔子以来未曾有”,研究来氏者遍及海内外。

《易经》难懂,首先是认识问题。普遍地先入为主地认为“难”,望而却步。其次是几千年来,字或词性的不断变化,甚至是原义的丧失,都导致了理解上的困难。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不了解认识它的“工具”。同任何一门学问或经典著作一样,《易经》也有着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这套“语言”体系正是打开《易经》大门的钥匙。设想,不能登堂入室,如何看到库里的宝藏?要了解并学会用《易经》的语言去思维,方能解其谜。正如一张中药药方,你认得上面的字,但照样看不懂药方,因为你不了解每一位药的温凉寒湿之药性,也不了解这么多味药在一起如何配伍的原理。再如,没有物理学的相关知识,你看不懂电器的线路图纸。面对一块电子线路板,看到的只是让人眼晕头大的乱麻一团,而在电器工程师眼里,它是来去有序,链接分明的“网络图”,电器的问题出在哪条线的“梗塞”,或是哪个电子元件的毛病,那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读《易经》也是这个道理。

 

读懂《易经》,入门需要先了解和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或术语,这是《易经》“语言”体系的“汉语拼音”。


阴与阳,阴爻与阳爻

庄子说:“易以道阴阳”,一部《易经》讲得就是“阴阳”之道。《易经》的规则是:动者为阳,静者为阴;阳者刚,阴者柔。阴与阳,是天地间的两种气,阴阳是对立的,又是相互转化的。如天属阳,地属阴,天地相对;太阳为阳,月亮为阴,日月相对。阴阳二气不断变化,此消彼长,才有了自然界四季交替、寒来暑往、一岁一枯荣。“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天地运行规律,万事万物皆具有阴阳两面性,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自然界有天地、日月、昼夜,动物有雌雄,人类有男女,事情有吉凶,有生必有死,无舍不得,概莫能外,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个家庭,夫妻之道就是阴阳之道,一个企业或单位,也是男女搭配,一个国家男女比例不能失调,否则将会酿成社会问题。阴阳的观点,即是辩证的观点,是朴素的辩证法。掌握了阴阳之道,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就能权衡利弊,考虑全面,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八卦、八卦的基本象和属性

由阴阳到八卦,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圣人的这一“抽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阴阳以阴爻、阳爻示之,阳爻为阴爻为▬ ▬,它模拟的是人类的生殖器,是圣人画卦时的“近取诸身”。阴爻与阳爻重叠为三爻卦,是为八卦。相传是炎黄子孙的始祖伏羲画的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它模拟的是八种自然现象: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即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卦与自然现象的“搭配”,展示的是大自然的法则: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天地定位,方滋生世间万物,正是“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八卦有其基本属性: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同悦)也。在八卦的基本象和属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数不清的第二层次的象,如八卦之于动物: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八卦之于人体: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八卦之于家庭: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子、巽为长女、坎为次子、离为次女、艮为三子、兑为三女,对应父母有三子三女。以此类推,容纳万物于八卦之中,勾连起大千世界:天下万事万物通过不同的“象”归入不同的卦,八卦又通过“象”代表了万事万物,构成了《易经》反映世界的基础。

 

熟记六十四卦

由八卦两两上下排列重叠,组合出六十四卦,反映的万事万物更加复杂。唐代唐颖达将八卦重叠的规律总结为“两两相偶,非覆即变”。两两相偶,指的是两个经卦(即三爻卦,亦称单卦)重叠称六爻卦。非覆即变,说的是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组每组两卦之间的关系:一卦转180°得到另一卦(又称综卦、反卦、倒卦),谓之“覆”;一卦六爻全部阴变阳、阳变阴得到另一卦(又称错卦、旁卦),谓之“变”。这一规律也成了后人研究《易经》的根据之一。不过,予以为这里有个问题没解决:是先有六十四卦,还是先有“非覆即变”这一关系?稍有点数学常识的都知道,八个卦两两排列组合共有六十四种结果,所以六十四卦是“客观事实”,而“关系”只是“研究结果”。“事实”是否寓含“结果”,不得而知。假若确定“事实”与“结果”无关,那么以“结果”作为“工具”来研究就没有道理。


六十四卦看起来只是六爻卦,而《易传》把它看做一个立体的空间,对它加以自然化、拟人化,提出了“三才”哲学思想,这样《易经》的意义便发生了质的变化。“三才”,正如《三字经》所言:“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六爻卦中,以初、二爻为“地”,以三、四爻为“人”,五爻、上爻为“天”,模拟的正是自然界中天地人的定位:人生天地间。这一定位,是后人解卦的依据之一,是注释《易经》的“工具”之一。

 

象、数、位、中等概念

“象”与“数”是《易经》表达义理的特殊方式。义理寓于象数,象数则蕴含义理。象有两种:一是卦象,即八卦及六十四卦所象征的事物;二是爻象,即卦中各爻象征的事物。数,也有两种,一是“阴阳数”,如奇为阳数,偶为阴数;二为爻数,即爻的位次。每一卦从下往上数,最底下的一爻为初爻,顺次为二、三、四、五、上爻(六爻称上爻)。象与数密不可分,正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位,指的是爻所在的位置。初、三、五为奇数位为阳位,二、四、上为偶数位为阴位。《易传》认为爻位决定事情的吉凶,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称之为“当位”为吉(也称“得正”),反之为“不当位”(也称“失正”)为凶,是否当位成了判断吉凶的依据之一,俗语讲“在其位谋其政”就来自于此。孔子就说过:“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说的就是某人不胜其任,可是,现实社会中这样的事还少吗?

中,这也是《易传》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一卦中的上下两卦之中位,即二爻、五爻的位置,卦的吉凶往往取决于这两爻,因为“中”或“中正”是事物的稳定合理状态。从卦看这两个“中位”,若阴爻居二、阳爻居五,这就是既“当位”又“居中”,称之为既“中”且“正”,是最理想的状态,看看六十四卦的卦辞,就可知道这一点的重要性,所以“中”或“中正”为《易传》所崇尚。予以为,这本质上还是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的本义,是孔子以儒家的的观点阐释《易经》,是夫子自道,至于是否《易经》古经的本义,或许只有伏羲、文王和周公知道。


另外,六爻之间因位次、性质、远近距离等因素,还研究出了“承”、“乘”、“比”、“应”的复杂关系,这些关系在吉凶判断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历来都有人持不同观点,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有之。

有观点认为,读《易经》先读《易传》是条捷径。但予以为这条路也有“风险”,因为它只是孔子的认识和解读,里面掺杂了许多儒家观点,不一定完全是《易经》古经的本义,毕竟《易经》古经只有区区五千字左右,而《易传》却超过了一万字。走这条路,有点像是看答案解数学题,答案会限制你的解题思维。如果答案正确问题还不大,如果答案有误,则会误入歧途。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易传》应该是学习《易经》最好的“辅导材料”,因为撰写该资料的孔老师毕竟是高手,是“至圣先师”,孔子也是现在所知的注《易》第一人,是距离《易经》成书时间最近的人。

 

事实上,不管从哪些角度对《易经》进行注释解读,都像是解答一道现今颇为时髦的开放性题目,答案本来就不唯一、不确定、没有传统观念中的标准答案,所以无法判定谁的答案最正确,甚至更像是盲人摸象,摸到的部分你又看不到,也就无法确定“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如你不信,硬是言之凿凿地坚持己见,那也只能招来他人的嘲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