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这么多年,早搏还治不了了!

 醒真 2017-12-05

导读: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宋本第177条)

伤寒解而后,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去皮,二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去心,半斤 麻仁半升 大枣擘,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嵌注:一名复脉汤)(康平本第178条·原文)

病毒性心肌炎

本条康平本比宋本多“解而后”三字,可能更符合临床实际。因从现代临床看,炙甘草汤多用于病毒性心肌炎,而其心脏受累症状常在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出现1~3周后逐渐发生。


柯雪帆教授《疑难病证思辨录》中给一位频发性室性早搏(怀疑是心肌炎)患者开了一张炙甘草汤原方,她的见症是胸闷、心悸、自汗,有时升火、有时怕冷,活动多了感到气短,舌质偏红,苔薄净,脉结。其处方如下:

生地250g,麦冬45g,桂枝45g,党参30g,麻仁60g,炙甘草60g,生姜45g,大枣30枚,阿胶30g,2剂。用水1600mL,清酒1400mL煎药,煎到600mL左右,分3次服。


药房不肯配

这样大的剂量药房不肯配,就把剂量大约减到原来的七分之一,配14剂,再把7剂药合在一起煎。生地这味药,药房只同意配30g,因此总量只有210g。土制米酒买不到,就用黄酒1000mL,再加水400mL稀释来代替。煎了近3小时,大约煎到600mL时去药渣,加入先前烊化的阿胶,搅拌均匀,药汁像稠厚的糖浆,分成3份,每份约200mL。药煎成,已过中午,吃第1服,晚上吃第2服,第2天上午吃第3服。把留下的药渣再煎一次,又吃了约200mL。

吃完之后

服药后没有明显的副反应,只是略感头昏,想睡觉。是否与酒有关,尚不能肯定,因服药时药汁已无酒味。从服炙甘草汤这一天开始停用西药,第3天自觉早搏消失。第4天又煎第2剂药吃。第6天复查心电图正常。为巩固疗效,用前方半量,再吃2服。1个月后再做心电图,未发现早搏。以后早搏偶有出现,但自觉症状不明显,未再服药。病已基本痊愈。

剂量之问

这是炙甘草汤原方原剂量的卓越疗效。说起经方药物的剂量,柯雪帆教授认为,根据考古发现的“权”,其中一个是公元179年铸造的,和《伤寒论》著书时间很接近,按此“权”推算,东汉时1斤等于现在的250g,一两等于15.625g。这在柯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附录三“关于《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几点说明”中有更详细的说明,如对某些药物进行了实测,譬如麻仁半升实测是53g,麦门冬半升是45g,这样的研究颇值参考。

结脉和代脉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宋本第178条)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康平本第179条·追文)


此条显然是对上一条的解说。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云:“《玉函》无此条,此后人注释前条之语,传抄误入正文耳。”证之康平本,此条为追文。


本文内容节选自:《伤寒论求真:基于康平本的全新探解(上)》。

……以下是广告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