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共读 | 把别人的苟且活成自己的潇洒

 昵称41082923 2017-12-05


有书的书友们,大家好!今天将和大家一起共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本次阅读第十章至第十三章,一起了解王安石变法后的苏东坡,是如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


 - 01 -


苏轼初涉仕途,就赶上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因为发对变法,苏轼被贬谪外放,于1071年担任杭州通判,此后八年时间又先后担任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等职务。

 

那在远离了权利斗争的中心之后,苏轼是否就彻底放弃了自己,遗忘了初衷呢?答案是没有。



杭州,苏轼与其他官员团结协作,精心设计方案,终于疏浚了钱塘六井,解决了杭州居民长期吃水难的问题;在密州,他走向田间地头,与百姓一起对抗蝗灾,创立孤儿院收容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在徐州,他将围困徐州的洪水引水入黄河故道,又修筑堤坝,从长远考虑的角度有效治理了洪灾。

 

他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总能与百姓相交甚好,无不受黎民百姓爱戴,他的交友名单上包括了文人、僧侣、名妓、农民等人群,作者盛赞苏轼是“百姓之友”,不无道理。

 

这些事例都坚强有力地回答了世人的疑问,苏轼展现了他政治家的风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不失为苏轼这八年地方任职的真实写照。

 

即便如此,但苏轼还是深感怀才不遇,一身抱负无处施展,只好寄情山水、抒发愤懑,其中也多了些许儿女情长的牵挂。


 - 02 -


1071年初夏,苏轼在赴任途中,低落的情绪溢于言表,遂做了首清丽的《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当杭州遇上苏轼,苏轼为它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广告名句。至今人们游览西湖,还会念念不忘苏轼的这首诗。

 

当密州遇上苏轼,恰逢西夏宵小边境滋事,在一次狩猎中,苏轼写下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词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亡妻十年祭日,苏轼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词句,展现了一个豪迈潇洒男人内心的柔软与温情。

 

中秋佳节,苏轼与友人畅饮后,想念起身在远方多年未曾谋面的弟弟苏辙,又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世将这首词奉为中秋最佳词作,认为此词一出“余词尽废”。

 

自古英雄多磨难。苏轼的不幸,恰恰又是他的幸运,是后世的幸运。颠沛流离的生活、怀才不遇的愤懑、屡遭排挤的不幸,成就了苏轼在政治上的斐然政绩,造就了苏轼旷达的胸襟,从而也成就了他豪放的词作和文坛地位。

 

苏轼硬生生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潇洒。因为世俗越粗糙,越要真性情地生活。

 

但苏轼的性情正直坦率,遇有不平之事必吐之而后快。他在地方上目睹了变法施行不当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开创性地将普通百姓和农村生活写进了诗歌里,为北宋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流。

 


虽然他知道自己的文字很快就会在京城之中被争相传诵,但对黎民百姓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朝廷还怀有一腔赤诚热血的苏轼,还是写下了不少讥讽变法的文字。

 

古人云:“成也萧何败萧何”。苏轼因为文章而知名于天下,也因为文章而屡遭贬谪、流放甚至差点丢了身家性命。

 接下来,苏轼将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共读。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